"弃故乡":舍弃故乡,
"离室宅":离开家中宅院,
# 室宅:家室住宅。
"远从军旅万里客":远赴万里之外从军,成漂泊旅人。
"披荆棘":披开荆棘,
"求阡陌":探寻田间小路,
# 阡陌:田野,垄亩。
"侧足独窘步":侧着脚艰难独行,
# 窘步:步履艰难。,独:特,特别地。,侧足:侧转脚,形容周围拥挤。
"路局苲":道路狭窄又杂草丛生。
# 局苲:局促狭窄。苲:一作笮。
"虎豹嘷动":虎豹嚎叫奔突,
# 嘷动:嗥叫躁动。
"鸡惊禽失":鸡禽受惊离散,
# 鸡:野鸡之类。
"羣鸣相索":各类禽鸟相互惊叫、寻觅同伴。
# 相索:互相索寻。
"登南山":登上高山,
"奈何蹈盘石":无奈踩着突兀岩石,
# 盘石:巨石。,蹈:舞蹈般践踏,踩。
"树木丛生郁差错":树木杂乱丛生,枝叶交错缠绕。
# 差错:交错,纷杂。,郁:形容树木茂密。
"寝蒿草":睡在蒿草间,
# 寝蒿草:在野草上睡觉。寝,指露宿。蒿草,野草。
"荫松柏":在松柏树荫下栖息,
# 荫松柏:用松柏遮盖。
"涕泣雨面沾枕席":泪水如雨,打湿枕席。
# 枕席:枕头睡席。
"伴旅单":同行伙伴稀少,
"稍稍日零落":自己渐渐如凋零的花叶般衰弱,
# 零落:指死亡。,稍稍:渐渐。
"惆怅窃自怜":满怀惆怅,暗自怜悯,
# 窃:暗中,偷偷地。
"相痛惜":与同伴相互痛心怜惜。
三国时魏国君主,文学家
曹丕(187~226),魏文帝,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文学家。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次子。在位期间,行九品中正制,确立和巩固士族门阀政治特权,得到世家大族支持。后代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建元黄初。曹丕与父曹操、弟曹植并称“三曹”。其工诗,长于写情,文风清丽婉约。诗作内容多为个人的喜怒哀乐,仅有的几首记事作品,抒发了“惆怅窃自怜,相痛惜”的凄凉感受。形式上受民歌影响,语言通俗,描写细致,其中《燕歌行》是文人七言诗的优秀之作。著有《魏文帝集》《典论·论文》。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征役思乡诗。诗歌以征人视角,讲述其“弃故乡,离室宅”远从军旅,途中“披荆棘,求阡陌”艰难跋涉,遭遇“虎豹嗥动,鸡惊禽失”的艰险,又“登高山,蹈盘石”,见“树木丛生”,只能“寝蒿草,荫松柏”,最终“涕泣雨面,伴旅孤单”,在“惆怅自怜,相痛惜”中抒发思乡与羁旅之苦。借征人从军万里的漂泊景象,写出了战争背景下个体离乡的悲苦、旅途的艰险孤寂,及对故乡与安宁生活的眷恋。
2.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侧足独窘步。路局苲”刻画征人在荆棘、狭窄路途行走的艰难姿态;“涕泣雨面沾枕席”描绘流泪满面、泪水浸湿枕席的细节,以小见大,传递深沉悲苦。
3. 分段赏析
“弃故乡。离室宅。远从军旅万里客”以简洁三字句起笔,“弃”“离”二字,凸显征人被迫与故乡、家宅诀别的无奈;“远从军旅万里客”中,“远”“万里”极言征途遥远,将个人离别放大为万里漂泊的悲剧,奠定全诗“悲苦羁旅”的基调,让读者真切感受征人命运的沉重。“披荆棘。求阡陌。侧足独窘步。路局苲。虎豹嗥动。鸡惊禽失。群鸣相索”细致描绘征人途中的艰难。“披荆棘。求阡陌”,写其在荒野中披荆斩棘寻找路径的不易,“求”字见出生路探寻的迫切;“侧足独窘步。路局苲”,刻画出行走时侧身难行的窘迫之态,凸显道路狭窄崎岖;“虎豹嗥动。鸡惊禽失。群鸣相索”,借虎豹嚎叫、鸡禽惊散鸣叫的声响,渲染荒野的危险阴森,从视听角度将征人旅途的艰险具象化,令读者如临其境。“登高山。奈何蹈盘石。树木丛生郁差错。寝蒿草。荫松柏。涕泣雨面沾枕席”写征人登山与宿营的境况。“登高山。奈何蹈盘石”中,“奈何”流露无奈与疲惫,登山踏石的动作里,藏着漂泊无依的迷茫;“树木丛生郁差错”,以山林树木杂乱生长之景,映衬征人内心的烦乱;“寝蒿草。荫松柏”,露宿荒草、栖身松柏之下,尽显羁旅的简陋孤寂;“涕泣雨面沾枕席”,用泪水满面、浸湿枕席的细节,将思乡之苦推向顶点,让无形的情感有了可触的画面。结尾“伴旅单。稍稍日零落。惆怅窃自怜。相痛惜”聚焦征人心理与处境。“伴旅单”直言同伴稀少、孤独无依;“稍稍日零落”中,“稍稍”表明随着时间推移,身心与希望如花瓣般渐渐凋零;“惆怅窃自怜。相痛惜”,既有独自悲叹的怅惘,也有与同伴相互怜惜的无奈,在自我哀伤与彼此慰藉中收束全诗,让悲苦之情弥漫开来,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征人视角铺陈行军途中的艰难险阻,深切抒发远征将士浓烈的思乡之情,也寄寓诗人对征人命运的同情与怜悯。诗中借景传情,对出征环境的描摹真切细腻:荆棘丛生的歧路、虎豹嚎叫的荒野、盘石遍布的高山、蒿草松柏的宿营地……种种景象如在眼前,让读者直观感受行军的艰辛与征人的悲苦。
# 奇调、奇思、奇语,无所不有。
明谭元春《古诗归》
# 此作思路嵌崎,有武帝节奏。
明钟惺《古诗归》
# 极仿孟德,荒荒苍苍,其情苦悲。“稍悄”句佳,足知从军之久。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上一篇:魏晋·刘桢《赠徐干诗》
下一篇:魏晋·陆机《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