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ì
guǎng
广
líng
shàng
zuò

朝代:魏晋作者:曹丕浏览量:2
guān
bīng
lín
jiāng
shuǐ
shuǐ
liú
shāng
shāng
máo
chéng
shān
lín
xuán
jiǎ
yào
耀
guāng
měng
jiàng
huái
怀
bào
dǎn
zhèng
zòng
héng
shuí
yún
jiāng
shuǐ
guǎng
广
wěi
háng
zhàn
bīng
chēng
xián
liáng
gōng
zhái
shí
shǐ
jiǎn
yīn
shāng
mèng
xiàn
yíng
láo
zhèng
rén
sǎng
chōng
guó
gēng
zhí
xiān
líng
wáng
xīng
nóng
huái
jiān
zhù
shì
fāng
liàng
yùn
quán
lüè
liù
jūn
xián
yuè
kāng
dōng
shān
shī
yōu
yōu
duō
yōu
shāng

译文

阅兵的场地在临近江水的长江北岸,奔流的江水是何等的汹涌澎湃。兵阵中竖起的铁戈长矛如山林般茂密,黑色的铠甲折映着耀眼的日光。壮威豪猛的将军们透露出奋勇歼敌的暴烈愤怒,蕴涵着纵横八方的胆略和豪气。有谁认为那广延的江水难以渡过,我看一束芦苇之伐就可轻松穿越。兵法的上策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诉诸武力而谋得和平才称得上是贤良所为。周朝的先人古公但父以岐地作为蓄积酝酿之地,武王灭商实在是要归功于曾祖父的奠基。春秋时的谋士孟献子为晋国出计在险要的虎牢之地修筑城防,迫使郑国畏战而俯首称臣。汉将赵充国以万人屯田开荒种地,使得先零部落没了牧野而不战自乱,四万人降服汉朝。我们在淮河泗水之间发展农业,在徐州一带也修筑军事瞭望监察设施。我认为这是适当使用正确的权谋和策略的方式,所以各部队能喜悦安康。哪会向《诗经·东山》所述得胜后班师时出现的那种疲惫,那是一种绵绵难述的忧伤。

逐句剖析

"观兵临江水":阅兵的场地在临近江水的长江北岸,

# 江:指长江。

"水流何汤汤":奔流的江水是何等的汹涌澎湃。

# 汤汤:河水急流状。

"戈矛成山林":兵阵中竖起的铁戈长矛如山林般茂密,

# 戈:《艺文类聚》作“霜”。

"玄甲耀日光":黑色的铠甲折映着耀眼的日光。

# 玄甲:铠甲。玄,青赤色。

"猛将怀暴怒":壮威豪猛的将军们透露出奋勇歼敌的暴烈愤怒,

"胆气正纵横":蕴涵着纵横八方的胆略和豪气。

# 纵横:这里指斗志旺盛,奔放无际。

"谁云江水广":有谁认为那广延的江水难以渡过,

"一苇可以航":我看一束芦苇之伐就可轻松穿越。

# 一苇:指小船。

"不战屈敌虏":兵法的上策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 不战屈敌虏:不通过战争而使敌人屈服。屈敌虏,《太平御览》作“能屈敌”。

"戢兵称贤良":不诉诸武力而谋得和平才称得上是贤良所为。

# 戢兵:收藏兵器。指停止用兵,古人认为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艺文类聚》作“兵记”。

"古公宅岐邑":周朝的先人古公但父以岐地作为蓄积酝酿之地,

# 岐邑:地在今陕西岐山。,古公:即周太王古公亶父。传说为后稷的第十二代孙,周文王的祖父。他不愿征地而战,因而在戎狄攻其所居之地时,迁居于岐山之下,建立城郭家室。人们知其仁德而归附,周族得意兴旺发达。

"实始剪殷商":武王灭商实在是要归功于曾祖父的奠基。

# 殷商:朝代名。其始祖契封于商,汤有天下,遂号为商。后来屡次迁都,到盘庚迁殷地后,改为殷,亦称殷商。,剪:斩断、削弱。

"孟献营虎牢":春秋时的谋士孟献子为晋国出计在险要的虎牢之地修筑城防,

# 孟献:指孟献子。即春秋时鲁国大夫仲孙蔑。晋、宋、卫等国侵入郑国,后鲁国也参加进来。孟献子曾先晋国提出“请城虎牢以逼郑”的建议。献,《太平御览》作“子”。

"郑人惧稽颡":迫使郑国畏战而俯首称臣。

# 稽颡:跪拜,意为臣服。稽意为叩头至地。颡,指额头。

"充国务耕殖":汉将赵充国以万人屯田开荒种地,

# 耕殖:垦种土地。殖,《太平御览》作“植”。,充国:指西汉名将赵充国。陕西上邽人。善骑射,通兵法,为人沈勇而又方略。汉武帝时,以破匈奴功,拜为中郎将。汉宣帝时,以定册功封营平侯。西羌起事,赵充国以七十余岁高龄,驰马金城。后罢兵屯田,振旅而还。

"先零自破亡":使得先零部落没了牧野而不战自乱,四万人降服汉朝。

# 先零:汉代羌族的一支,又称先零族。

"兴农淮泗间":我们在淮河泗水之间发展农业,

# 淮泗:淮水和泗水。此句表明,曹丕欲效法赵充国,准备在后方家乡屯田备战。

"筑室都徐方":在徐州一带也修筑军事瞭望监察设施。

# 徐方:即“徐戎”,古族名。,都:建立都城。,筑室:长期留下来屯兵之意。

"量宜运权略":我认为这是适当使用正确的权谋和策略的方式,

# 量宜: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案。

"六军咸悦康":所以各部队能喜悦安康。

# 悦康:快乐。,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诸侯国有三军、二军、一军不等。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后为军队的统称。

"岂如东山诗":哪会向《诗经·东山》所述得胜后班师时出现的那种疲惫,

# 东山:《诗经》里的篇名,反应远征士兵归乡途中的思乡之情。朱熹认为是周公所作,反应周初周公带兵东征,经过三年平定了管叔、蔡叔等的叛乱,最后胜利归来的一个普通士兵的又忧又喜的心理活动。

"悠悠多忧伤":那是一种绵绵难述的忧伤。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至广陵于马上作》是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征东吴军至广陵时创作的抒怀言志诗。此诗写曹丕到广陵视察军营的所见所感,诗中既描写了军容的强盛,如“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展现出操演部队军容之盛,又告诫将士固守阵地,兴农筑室,以达到不战而屈敌兵的目的,如引用“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等语句表明政治策略。全诗援古例今,气势雄壮,语言豪迈纵横,用典多而恰切,无滞累之感,在曹丕诗中算是较好的一首。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三国时魏国君主,文学家

曹丕(187~226),魏文帝,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文学家。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次子。在位期间,行九品中正制,确立和巩固士族门阀政治特权,得到世家大族支持。后代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建元黄初。曹丕与父曹操、弟曹植并称“三曹”。其工诗,长于写情,文风清丽婉约。诗作内容多为个人的喜怒哀乐,仅有的几首记事作品,抒发了“惆怅窃自怜,相痛惜”的凄凉感受。形式上受民歌影响,语言通俗,描写细致,其中《燕歌行》是文人七言诗的优秀之作。著有《魏文帝集》《典论·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作于魏文帝黄初六年(225)冬十月,时曹丕称帝后内修政治、外图统一,因孙权反复称藩又叛、诸葛亮据蜀难服而多次亲征。据《三国志》等载,黄初五年他曾亲征东吴至广陵未战而返,次年再率舟师自谯循涡入淮,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虽有戎卒十余万、旌旗数万里欲渡江,却因当年大寒江冰凝结舟不得入,乃引军还,其于马上作诗,诗中“筑室都徐方”“量宜运权略,六军咸悦康”之意与《魏略》所录《伐吴设镇军抚军大将军诏》中欲于江边筑宫室、见机用兵或游猎飨军之策相合,故此诗确为此行所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边塞题材的诗,描写了曹丕临江观兵的场景,展现了曹魏军队的强盛军容,以及曹丕作为政治家不战屈人之兵的战略思想,借阅兵景象表达了其政治抱负和自信豪迈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用典深具熔古铸今之妙,化用《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时,易“河”为“江”,以束苇渡大江的夸张写横渡天堑之豪情,既显横槊临江的壮怀,又借经籍为东征添“诗礼伐罪”的正统气象;并置古公亶父迁岐奠基、孟献子营虎牢服郑、赵充国屯田破羌三典,从开基立业到筑防制敌再到农战结合,层层递嬗地诠释“不战屈敌虏”的政治理念,将古贤“以谋制敌”之智与当下治略相契,为六军临江之阵注入“止戈为武”的王道精神,达成“典为志役,史与诗融”的艺术效果。夸张:“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二句,以夸张之笔绘军容壮盛:戈矛攒立如密林接天,玄甲经日光映照而金芒迸射,将十余万戎卒列阵之景浓缩为“山林”“耀日”的视觉奇观,虽未直言兵甲之众,而“旌旗数百里”的磅礴之势已跃然纸上。“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则以夸饰之辞写将士情态,“暴怒”非匹夫之怒,乃凝于眉宇间的杀伐之气,“胆气纵横”状其英风勃发如雷霆将震,寥寥十字便让虎贲之士的悍勇之姿可触可感,与前句全景式铺陈相呼应,共同铸就“军威如潮”的艺术张力。此种夸张非虚诞之笔,乃以形象化的笔墨极写王师之盛,既合“临江观兵”的题中之义,亦显文帝“耀武扬威”的帝王心术。

3. 分段赏析

“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首句以“临江水”破题,将阅兵场景置于浩渺江天之间。“汤汤”二字状江水奔涌之势,既绘其形,亦传其声,更暗合赤壁之战的历史回响——十余年前的火光犹在眼前,此刻曹军临江列阵,正欲借汤汤江声激荡“洗雪前耻”的壮怀。此句以环境烘托情志,为全诗奠定雄浑壮阔的基调。“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以“山林”喻戈矛攒立之密,用“日光”烘玄甲闪耀之威,以夸张笔法勾勒全景:十余万戎卒列阵江畔,戈矛如林接天,甲胄经日光淬炼而金芒迸射,旌旗映水处,俨然一幅“甲光向日金鳞开”的战争图景。此联以视觉冲击写军容之盛,铺陈中见磅礴气象。“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笔触由全景转至特写,聚焦战将群像。“暴怒”非匹夫之勇,乃凝于眉宇间的杀伐之气;“胆气纵横”状其英风勃发,如雷霆将震。寥寥十字,将虎贲之士“渴饮吴血”的悍勇之势,化作可触可感的画面,暗喻曹军破敌之决心。“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化用《诗经・卫风》“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典故,以“束苇渡大江”的豪语,将自然天堑视若坦途。此句既承前军威之盛,又展东征之志——昔日赤壁之憾,今以“一苇”渡之自信破之,辞气间尽显“投鞭断流”的帝王胸襟。“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至“充国务耕殖,先零自破亡”:连用三典:古公亶父迁岐而奠基业,孟献子筑虎牢而服郑国,赵充国屯田而破西羌。以昔贤“以谋制敌”的智慧,衬文帝“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眼光。“耕殖”“筑室”等语,将武功与文治并提,于杀伐之气中注入王道思想,显其“止戈为武”的政治胸襟。“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至“量宜运权略,六军咸悦康”:紧扣史实,写其在淮泗兴农事、于徐方筑宫室的备战布局。“量宜运权略”五字道破阅兵深意——非为穷兵黩武,乃以“耕战结合”之策固根本,以“见机而动”之略抚军心。当六军因“悦康”而士气高昂时,文帝的踌躇满志已跃然纸上。“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以《诗经・东山》中周公东征士卒“慆慆不归”的忧伤作反衬,突显此次东征“兵不血刃而六军悦康”的卓绝。曹丕以“凌越先贤”的自负收束全诗,既赞己之治军方略,亦示一代雄主“运筹帷幄而天下服”的帝王气象,余韵中见霸气。

4. 作品点评

《至广陵于马上作》是曹丕诗作中展现雄壮风格的篇章。其突破素有的“清绮”“轻俊”之风,以豪迈笔触书写军旅场景,体现了曹操建安风骨的影响。诗中写景壮阔,如“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以全景与特写交织,生动描绘军容之盛;抒情刚健,“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化用《诗经》典故,表达了横渡天堑的自信情怀。运笔上纵收有度,前半段铺陈军威之壮,后半段转入“不战屈敌”的政治哲思,抑扬之间展现出曹丕作为政治家的思考维度。用典方面,援引古公亶父、孟献子、赵充国等历史事例,以古鉴今,贴合诗意,自然传递战略理念。全诗将军事场景与政治思考结合,既呈现曹丕作为政治家的战略视角,又展现其文学创作中对雄壮风格的尝试。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本难飞渡,却云一苇可航,此勉强之词也。然命意使事,居然独胜。

清沈德潜《古诗源》卷五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佚名《十月十五日右英夫人说诗令疏四首 其二 太虚真人常吟咏》

下一篇:魏晋·支遁《五月长斋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