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兵临江水":阅兵的场地在临近江水的长江北岸,
# 江:指长江。
"水流何汤汤":奔流的江水是何等的汹涌澎湃。
# 汤汤:河水急流状。
"戈矛成山林":兵阵中竖起的铁戈长矛如山林般茂密,
# 戈:《艺文类聚》作“霜”。
"玄甲耀日光":黑色的铠甲折映着耀眼的日光。
# 玄甲:铠甲。玄,青赤色。
"猛将怀暴怒":壮威豪猛的将军们透露出奋勇歼敌的暴烈愤怒,
"胆气正纵横":蕴涵着纵横八方的胆略和豪气。
# 纵横:这里指斗志旺盛,奔放无际。
"谁云江水广":有谁认为那广延的江水难以渡过,
"一苇可以航":我看一束芦苇之伐就可轻松穿越。
# 一苇:指小船。
"不战屈敌虏":兵法的上策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 不战屈敌虏:不通过战争而使敌人屈服。屈敌虏,《太平御览》作“能屈敌”。
"戢兵称贤良":不诉诸武力而谋得和平才称得上是贤良所为。
# 戢兵:收藏兵器。指停止用兵,古人认为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艺文类聚》作“兵记”。
"古公宅岐邑":周朝的先人古公但父以岐地作为蓄积酝酿之地,
# 岐邑:地在今陕西岐山。,古公:即周太王古公亶父。传说为后稷的第十二代孙,周文王的祖父。他不愿征地而战,因而在戎狄攻其所居之地时,迁居于岐山之下,建立城郭家室。人们知其仁德而归附,周族得意兴旺发达。
"实始剪殷商":武王灭商实在是要归功于曾祖父的奠基。
# 殷商:朝代名。其始祖契封于商,汤有天下,遂号为商。后来屡次迁都,到盘庚迁殷地后,改为殷,亦称殷商。,剪:斩断、削弱。
"孟献营虎牢":春秋时的谋士孟献子为晋国出计在险要的虎牢之地修筑城防,
# 孟献:指孟献子。即春秋时鲁国大夫仲孙蔑。晋、宋、卫等国侵入郑国,后鲁国也参加进来。孟献子曾先晋国提出“请城虎牢以逼郑”的建议。献,《太平御览》作“子”。
"郑人惧稽颡":迫使郑国畏战而俯首称臣。
# 稽颡:跪拜,意为臣服。稽意为叩头至地。颡,指额头。
"充国务耕殖":汉将赵充国以万人屯田开荒种地,
# 耕殖:垦种土地。殖,《太平御览》作“植”。,充国:指西汉名将赵充国。陕西上邽人。善骑射,通兵法,为人沈勇而又方略。汉武帝时,以破匈奴功,拜为中郎将。汉宣帝时,以定册功封营平侯。西羌起事,赵充国以七十余岁高龄,驰马金城。后罢兵屯田,振旅而还。
"先零自破亡":使得先零部落没了牧野而不战自乱,四万人降服汉朝。
# 先零:汉代羌族的一支,又称先零族。
"兴农淮泗间":我们在淮河泗水之间发展农业,
# 淮泗:淮水和泗水。此句表明,曹丕欲效法赵充国,准备在后方家乡屯田备战。
"筑室都徐方":在徐州一带也修筑军事瞭望监察设施。
# 徐方:即“徐戎”,古族名。,都:建立都城。,筑室:长期留下来屯兵之意。
"量宜运权略":我认为这是适当使用正确的权谋和策略的方式,
# 量宜: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案。
"六军咸悦康":所以各部队能喜悦安康。
# 悦康:快乐。,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诸侯国有三军、二军、一军不等。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后为军队的统称。
"岂如东山诗":哪会向《诗经·东山》所述得胜后班师时出现的那种疲惫,
# 东山:《诗经》里的篇名,反应远征士兵归乡途中的思乡之情。朱熹认为是周公所作,反应周初周公带兵东征,经过三年平定了管叔、蔡叔等的叛乱,最后胜利归来的一个普通士兵的又忧又喜的心理活动。
"悠悠多忧伤":那是一种绵绵难述的忧伤。
三国时魏国君主,文学家
曹丕(187~226),魏文帝,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文学家。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次子。在位期间,行九品中正制,确立和巩固士族门阀政治特权,得到世家大族支持。后代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建元黄初。曹丕与父曹操、弟曹植并称“三曹”。其工诗,长于写情,文风清丽婉约。诗作内容多为个人的喜怒哀乐,仅有的几首记事作品,抒发了“惆怅窃自怜,相痛惜”的凄凉感受。形式上受民歌影响,语言通俗,描写细致,其中《燕歌行》是文人七言诗的优秀之作。著有《魏文帝集》《典论·论文》。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边塞题材的诗,描写了曹丕临江观兵的场景,展现了曹魏军队的强盛军容,以及曹丕作为政治家不战屈人之兵的战略思想,借阅兵景象表达了其政治抱负和自信豪迈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用典深具熔古铸今之妙,化用《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时,易“河”为“江”,以束苇渡大江的夸张写横渡天堑之豪情,既显横槊临江的壮怀,又借经籍为东征添“诗礼伐罪”的正统气象;并置古公亶父迁岐奠基、孟献子营虎牢服郑、赵充国屯田破羌三典,从开基立业到筑防制敌再到农战结合,层层递嬗地诠释“不战屈敌虏”的政治理念,将古贤“以谋制敌”之智与当下治略相契,为六军临江之阵注入“止戈为武”的王道精神,达成“典为志役,史与诗融”的艺术效果。夸张:“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二句,以夸张之笔绘军容壮盛:戈矛攒立如密林接天,玄甲经日光映照而金芒迸射,将十余万戎卒列阵之景浓缩为“山林”“耀日”的视觉奇观,虽未直言兵甲之众,而“旌旗数百里”的磅礴之势已跃然纸上。“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则以夸饰之辞写将士情态,“暴怒”非匹夫之怒,乃凝于眉宇间的杀伐之气,“胆气纵横”状其英风勃发如雷霆将震,寥寥十字便让虎贲之士的悍勇之姿可触可感,与前句全景式铺陈相呼应,共同铸就“军威如潮”的艺术张力。此种夸张非虚诞之笔,乃以形象化的笔墨极写王师之盛,既合“临江观兵”的题中之义,亦显文帝“耀武扬威”的帝王心术。
3. 分段赏析
“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首句以“临江水”破题,将阅兵场景置于浩渺江天之间。“汤汤”二字状江水奔涌之势,既绘其形,亦传其声,更暗合赤壁之战的历史回响——十余年前的火光犹在眼前,此刻曹军临江列阵,正欲借汤汤江声激荡“洗雪前耻”的壮怀。此句以环境烘托情志,为全诗奠定雄浑壮阔的基调。“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以“山林”喻戈矛攒立之密,用“日光”烘玄甲闪耀之威,以夸张笔法勾勒全景:十余万戎卒列阵江畔,戈矛如林接天,甲胄经日光淬炼而金芒迸射,旌旗映水处,俨然一幅“甲光向日金鳞开”的战争图景。此联以视觉冲击写军容之盛,铺陈中见磅礴气象。“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笔触由全景转至特写,聚焦战将群像。“暴怒”非匹夫之勇,乃凝于眉宇间的杀伐之气;“胆气纵横”状其英风勃发,如雷霆将震。寥寥十字,将虎贲之士“渴饮吴血”的悍勇之势,化作可触可感的画面,暗喻曹军破敌之决心。“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化用《诗经・卫风》“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典故,以“束苇渡大江”的豪语,将自然天堑视若坦途。此句既承前军威之盛,又展东征之志——昔日赤壁之憾,今以“一苇”渡之自信破之,辞气间尽显“投鞭断流”的帝王胸襟。“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至“充国务耕殖,先零自破亡”:连用三典:古公亶父迁岐而奠基业,孟献子筑虎牢而服郑国,赵充国屯田而破西羌。以昔贤“以谋制敌”的智慧,衬文帝“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眼光。“耕殖”“筑室”等语,将武功与文治并提,于杀伐之气中注入王道思想,显其“止戈为武”的政治胸襟。“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至“量宜运权略,六军咸悦康”:紧扣史实,写其在淮泗兴农事、于徐方筑宫室的备战布局。“量宜运权略”五字道破阅兵深意——非为穷兵黩武,乃以“耕战结合”之策固根本,以“见机而动”之略抚军心。当六军因“悦康”而士气高昂时,文帝的踌躇满志已跃然纸上。“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以《诗经・东山》中周公东征士卒“慆慆不归”的忧伤作反衬,突显此次东征“兵不血刃而六军悦康”的卓绝。曹丕以“凌越先贤”的自负收束全诗,既赞己之治军方略,亦示一代雄主“运筹帷幄而天下服”的帝王气象,余韵中见霸气。
4. 作品点评
《至广陵于马上作》是曹丕诗作中展现雄壮风格的篇章。其突破素有的“清绮”“轻俊”之风,以豪迈笔触书写军旅场景,体现了曹操建安风骨的影响。诗中写景壮阔,如“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以全景与特写交织,生动描绘军容之盛;抒情刚健,“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化用《诗经》典故,表达了横渡天堑的自信情怀。运笔上纵收有度,前半段铺陈军威之壮,后半段转入“不战屈敌”的政治哲思,抑扬之间展现出曹丕作为政治家的思考维度。用典方面,援引古公亶父、孟献子、赵充国等历史事例,以古鉴今,贴合诗意,自然传递战略理念。全诗将军事场景与政治思考结合,既呈现曹丕作为政治家的战略视角,又展现其文学创作中对雄壮风格的尝试。
# 本难飞渡,却云一苇可航,此勉强之词也。然命意使事,居然独胜。
清沈德潜《古诗源》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