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áng
zuò
shī
sān
shǒu

朝代:魏晋作者:曹丕浏览量:1
zhāo
chéng
宿
hán
líng
lín
zài
rén
kùn
qióng
zài
chí
zài
zhì
fēng
shě
gāo
diàn
殿
wèi
zhōng
zài
zhōu
yuán
gōng
dàn
zài
zhǔ
ér
zhēng
jiù
mín
tàn
shí
wéi
tiān
suǒ
zàn
rén
néng
jìng
luàn

译文

早晨从邺城启程,傍晚投宿韩陵。连绵大雨浸透道路,车夫仆役困顿难行。我们昼夜兼程赶路,风雨冲刷着头发和身躯。舍弃了华丽舒适的宫殿,为何如今却身处泥泞之中。回想当年的周武王,以及周公旦。侍奉君主出征,只为拯救百姓于水火。他们那时和我现在的时代虽有所不同,全凭上天降下赞许。我自己算是什么人呢,怎能不平定这乱世。

逐句剖析

"朝发邺城":早晨从邺城启程,

# 邺城:古都,旧址在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之东。汉属魏郡所治。汉末又先后为冀州,相州所治。曹操打败袁绍后,据之为基地,后为魏都。,发:出发。

"夕宿韩陵":傍晚投宿韩陵。

# 韩陵:韩陵山,在今河南安阳东北,为自邺城到黎阳的必经之地。,宿:住宿、留宿。

"霖雨载涂":连绵大雨浸透道路,

# 载涂:指道路泥泞。,霖雨:连绵大雨,久下不停的雨。

"舆人困穷":车夫仆役困顿难行。

# 困穷:困苦窘迫。

"载驰载驱":我们昼夜兼程赶路,

# 载驰载驱:意为又驰又驱,紧急行走。

"沐雨栉风":风雨冲刷着头发和身躯。

# 沐雨栉风:以风梳头,以雨洗发,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避风雨地辛苦奔波。

"舍我高殿":舍弃了华丽舒适的宫殿,

"何为泥中":为何如今却身处泥泞之中。

# 何为泥中:为什么竟在泥水中奔波呢。何为:为什么。

"在昔周武":回想当年的周武王,

# 周武:即周武王姬发。,在昔:从前、往昔。

"爰暨公旦":以及周公旦。

# 公旦:即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暨:及,到。

"载主而征":侍奉君主出征,

# 载主而征:周武王带领诸侯起兵讨伐殷纣王时,载着周文王的牌位,表示乃奉父命而伐,不敢自专。

"救民涂炭":只为拯救百姓于水火。

"彼此一时":他们那时和我现在的时代虽有所不同,

# 彼此:当年的武王伐纣和今天的进军黎阳。

"唯天所赞":全凭上天降下赞许。

"我独何人":我自己算是什么人呢,

"能不靖乱":怎能不平定这乱世。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黎阳作诗三首(其一)》是三国时期曹丕创作的一首四言古诗。第一句点明征行起始之地与短暂行程,虽两地相距不远,却朝发夕宿,暗示旅途艰难。接着细致描绘出大雨倾盆、道路泥泞,众人在风雨中艰难前行的情景,体现行军的艰辛。“舍我高殿,何为泥中”则以自问形式,表现诗人对离开舒适宫殿,置身艰苦环境的感慨。后半部诗人联想到周武王和周公旦载主南征、救民于水火的事迹,认为当下自己所处情境与古人类似,皆为顺应天意,从而表达出自己肩负平定乱世的使命感。全诗以质朴的语言,将行军途中的所见所感与对历史的思考相结合,既展现了征途的艰难,又体现出诗人以天下为己任、渴望靖乱安民的宏大志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三国时魏国君主,文学家

曹丕(187~226),魏文帝,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文学家。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次子。在位期间,行九品中正制,确立和巩固士族门阀政治特权,得到世家大族支持。后代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建元黄初。曹丕与父曹操、弟曹植并称“三曹”。其工诗,长于写情,文风清丽婉约。诗作内容多为个人的喜怒哀乐,仅有的几首记事作品,抒发了“惆怅窃自怜,相痛惜”的凄凉感受。形式上受民歌影响,语言通俗,描写细致,其中《燕歌行》是文人七言诗的优秀之作。著有《魏文帝集》《典论·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黎阳作》为魏文帝曹丕所著,建安八年,他从邺城出发征讨袁谭至黎阳时作此诗,全诗共四首。作品描绘了行军途中环境的艰苦以及征人的苦难。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朝发邺城,夕宿韩陵”两句点明行程的起始与结束地点。从邺城出发,傍晚便抵达韩陵,看似简单的行程记录,却暗含时间与空间的转换,“朝发”“夕宿”突出时间的紧凑,也暗示了路途的奔波与艰辛,为后文描述旅途的艰难埋下伏笔。“霖雨载涂,舆人困穷”两句描绘了旅途环境。“霖雨”表明雨势连绵,雨水充盈道路,导致“舆人困穷”,行路之人陷入困境。这两句直接写出恶劣天气给行人带来的困扰,直观展现出行程因大雨变得艰难困苦的状况,让读者感受到旅途的不易。“载驰载驱,沐雨栉风”两句进一步刻画了在雨中赶路的情景。“载驰载驱”强调不停地赶路,“沐雨栉风”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人们在风雨中艰难前行,雨水打湿身体,如同用雨水洗澡、以风梳头一般,通过这种比喻的手法,突出了征途中的艰辛和人们的疲惫。“舍我高殿,何为泥中”两句以自问的形式,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感慨。诗人舍弃舒适华丽的宫殿,却身处泥泞之中,此问将舒适安逸的生活与当下艰苦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既表达出对当前困境的无奈,也透露出诗人对自己选择踏上征途的思索,为后文情感的升华做铺垫。“在昔周武,爰暨公旦”两句引入历史人物。诗人回忆往昔周武王和周公旦,为后文叙述他们的事迹做铺垫,借古人事迹引发对自身处境的思考,使诗歌的内容从个人旅途经历拓展到对历史的追溯,增添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载主而征,救民涂炭”两句概述了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功绩。他们侍奉君主出征,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此句高度赞扬了周武、周公旦的仁政和担当精神,与前文诗人自身的处境相呼应,为诗人表达自己的志向提供历史依据。“彼此一时,唯天所赞”两句表明诗人对当下局势和自身使命的看法。诗人认为自己所处的时代与周武、周公旦的时代虽有不同,但都是顺应天意。此句体现出诗人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思考,将自己的行为与天意相联系,为自己肩负使命找到了合理的依据,也展现出诗人对自身使命的坚定信念。“我独何人,能不靖乱”两句以反问收尾,直抒胸臆。诗人自问自己是何人,怎能不承担起平定乱世的责任,强烈地表达出诗人以天下为己任,渴望平定乱世、安定天下的宏大志向,展现出诗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诗歌的情感达到高潮,体现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欧阳建《和叔虚所》

下一篇:魏晋·阮籍《咏怀(壮士何慷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