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ǐn
cháng
chéng
xíng

朝代:魏晋作者:曹丕浏览量:2
zhōu
héng
jiāng
tǎo
fàn
jīng
jiàng
guàn
zhēng
rén
jīn
cháng
shí
wàn
duì
yōu
bǎi
shí
ruò
léi
diàn
lián

译文

划着船横渡大江,去讨伐侵犯荆州的敌人。武将们穿戴整齐,手里拿着箭,出征的战士们敲击着钲和鼓。十万战士手里拿着长戟,幽州和冀州的士兵佩带着威力达百石的弓箭。发机射出石头像雷电那样迅速,一下子就射出四五颗石头。

逐句剖析

"浮舟横大江":划着船横渡大江,

# 大江:长江。,浮舟:漂在水上的船。行船。

"讨彼犯荆虏":去讨伐侵犯荆州的敌人。

# 荆虏:荆州的敌虏。荆,指长江以北旧有的楚地,时为魏的版图。虏,指吴兵。,犯:袭击。侵犯。,彼:那。,讨:讨伐。

"武将齐贯錍":武将们穿戴整齐,手里拿着箭,

# 贯錍:穿上衣甲;擐甲。洞穿衣甲。贯,穿戴。錍,一作甲。

"征人伐金鼓":出征的战士们敲击着钲和鼓。

# 伐金鼓:敲鼓。鸣金为收兵号令,蔽鼓为进军号令。此为偏义辞。伐,敲,击。金鼓,鸣金和战鼓。金,指军中作信号用的乐器钲。,征人:征伐之人,远征之兵士。

"长戟十万队":十万战士手里拿着长戟,

# 队:百人为队。十万队,喻特长戟战士之众多。,长戟:古兵器名,长柄的戟。戟,古代兵器名,合戈、矛为一体。

"幽冀百石弩":幽州和冀州的士兵佩带着威力达百石的弓箭。

# 百石弩:喻强有力的弩箭。石,一百二十斤。弩,用机械发射的弓,在当时有强大的攻击力和杀伤力;有的还可连发,称为连弩。,幽冀:幽州和冀州。幽,幽州,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冀,冀州,今陕西和山西间黄河以东,河南和山西间黄河以北,山东西北和河北东南部地区。

"发机若雷电":发机射出石头像雷电那样迅速,

# 电:一作“迅”。,若:如同。,发机:古代武器名,拨动弩弓的发矢机。

"一发连四五":一下子就射出四五颗石头。

# 一发连四五:一次击发可射四五枝巨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饮马长城窟行》为曹魏时期曹丕所作的一首乐府诗。此诗沿用乐府旧题,借古题写当世伐吴之事,将历史的厚重感与现实的壮阔性巧妙融合。诗中聚焦一次伐吴阅兵的盛大场景:旌旗猎猎,甲胄鲜明,大军列阵如铁壁铜墙,精良的武器在日光下闪耀着慑人的寒光。这般雄浑气象深深激荡起曹丕的豪情壮志,让他胸中涌动着睥睨天下的自信,更催生出建功立业、平定四海的强烈渴望。字里行间,不仅展现了伐吴大军势如破竹的战争声势、整齐划一的严整军容与锐不可当的装备实力,更将将士们眉宇间的昂扬自信与“捐躯赴国难”的献身决心刻画得入木三分,那是对家国的赤诚,是对胜利的笃定,是乱世中英雄豪杰的慷慨意气。全诗笔力遒劲,格调慷慨激越,于悲壮中透着昂扬之势,读来如闻战鼓擂动、铁骑奔腾,尽显王者征伐的雄姿与将士出征的壮志,令人心潮澎湃,顿生振奋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三国时魏国君主,文学家

曹丕(187~226),魏文帝,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文学家。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次子。在位期间,行九品中正制,确立和巩固士族门阀政治特权,得到世家大族支持。后代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建元黄初。曹丕与父曹操、弟曹植并称“三曹”。其工诗,长于写情,文风清丽婉约。诗作内容多为个人的喜怒哀乐,仅有的几首记事作品,抒发了“惆怅窃自怜,相痛惜”的凄凉感受。形式上受民歌影响,语言通俗,描写细致,其中《燕歌行》是文人七言诗的优秀之作。著有《魏文帝集》《典论·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饮马长城窟行》也称《饮马行》,乐府旧题多写丈夫远行不归的情思。传说秦时修筑长城抵御胡虏,城下有泉窟可饮马,守边的征人在此饮马时,家中妇人念及他的辛劳,便作此曲寄托思念。曹丕的这首诗则借这一古题,歌咏征战之事。据《三国志・魏书》记载,黄初三年五月,魏调整荆州、郢州建制,十月孙权反叛,曹丕自许昌南征,各路军队并进,孙权却临江拒守;黄初六年三月,曹丕又率水军东征,八月从谯郡沿涡水入淮河,十月到广陵故城,临江阅兵,十余万士兵、数百里旌旗声势浩大。此诗当是作于这一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以“征战伐吴”为题材的乐府诗。通过刻画军队的盛大阵容与昂扬气势,抒发了帝王平定天下的壮志、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及将士们为国征战的决心,展现了建安时期特有的英雄气概与时代精神。

2. 写作手法

夸张:“幽冀百石弩”“发机若雷电,一发连四五”,通过“百石弩”“一发连四五”等夸张描述,强化军威与战斗力的渲染。正面描写:“武将齐贯甲”直接刻画武将勇猛与武艺高超,“征人伐金鼓”以金鼓声渲染战斗激烈,再现战场的紧张与逼真。反衬:“武将齐贯甲”,以己方将士“箭穿铠甲”的强悍战力,反衬敌方难以抵挡的软弱无力。烘托:从“长戟十万队”的人马之众,到“幽冀百石弩”“发机若雷电”的武器精良,分别从士兵数量和装备优势两方面,全面展现魏军的强大实力与高昂士气。

3. 分段赏析

“浮舟横大江,讨彼犯荆虏”:“浮舟横大江”一句,以“横”字勾勒出魏军舟师横渡长江的壮阔图景,非仓皇偷渡,非怯战绕行,而是如利剑劈波般直贯江面,既呼应《三国志》“帝为舟师东征”的史实,更以一个极具张力的动词,将军队的从容气度与碾压式气势熔铸其中。这“横”里藏着的,是对江防的蔑视,是对兵力的笃定,更是胜利者未战先胜的自信:仿佛大江天险在魏军面前不过一苇可航,军威之盛足以令天地变色。“讨彼犯荆虏”则笔锋一转,直抒征伐立场。“讨”字自居正统,将战争定义为对“犯荆”者的正义惩戒,占据道德高地;“虏”字则以贬斥口吻直指孙权势力,不仅划清敌我,更暗显曹魏作为中原正统的优越感。此句既点明战争的主动性,也呼应曹丕称帝后曹魏国力鼎盛的背景,字里行间流淌着征服者对“犯上者”的鄙夷与荡平敌寇的自得。“武将齐贯甲,征人伐金鼓”:“武将齐贯甲”绝非简单的军备描写。“贯甲”一词,既写将士身着铠甲的严整,更暗含“甲胄可贯”的潜台词,战场之上,箭矢能穿透铠甲的景象被浓缩其中,仿佛能看见飞矢呼啸、甲片迸裂的激烈画面。这不仅是对武将穿戴的实写,更是以细节凸显其冲锋陷阵的勇猛:连坚硬的铠甲都能被战事穿透,足见将士们置身死地而不退的悍勇,与敌方的畏缩形成鲜明反衬。“征人伐金鼓”则以声夺人。“伐”字铿锵有力,将金鼓齐鸣的声响具象化——鼓为进军之号,金为收兵之令,此处“伐金鼓”当指鼓声震天,既是对冲锋节奏的把控,更是对军心的提振。那密集如雷的鼓点,裹挟着将士的呐喊,瞬间将战场的紧张感拉满,让人仿佛置身军阵之中,亲历箭矢交加、短兵相接的窒息时刻。“长戟十万队,幽冀百石弩”:“长戟十万队”以夸张笔法极写军容之盛。“十万”虽非实数,却以数字的冲击力,将魏军兵力的庞大铺展在眼前,史载魏军分三路东征,此处以“十万”统括,意在凸显“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压迫感,与首句“横大江”的底气形成呼应:正因其势不可挡,方能从容横渡天险。长戟林立的阵列,既是武器的展示,更是军队威慑力的具象化。“幽冀百石弩”则聚焦武器的精良。幽冀之地自古以强兵劲弩闻名,蔡邕曾言“冀州强弩为天下精兵”,而“百石”(汉代一石约合今30公斤,“百石”极言其拉力惊人)更是将弩的威力推向极致。这不仅是对装备优势的夸耀,更暗示着战场之上“弩发若雷,所向披靡”的战力——当这样的强弩与“十万长戟”配合,魏军的碾压之势便有了扎实的支撑。“发机若雷电,一发连四五”:“发机”所指的抛石机(类似曹操“霹雳车”的攻城利器),在此处成为决胜的关键。以“雷电”喻其发射之迅猛,雷电不及掩耳,抛石机亦能瞬间将巨石掷向敌阵,既有视觉上的震撼,更暗含“天威不可挡”的隐喻;“一发连四五”则写其连发能力,打破“单发”的局限,凸显武器的先进性与持续性。这两句从技术层面补全了魏军的战力拼图:兵力、将勇、装备、器械环环相扣,让“讨彼犯荆虏”的自信不再是空泛的豪言,而是建立在实打实优势之上的必然。

4. 作品点评

曹丕的诗歌创作多以男女情事、离愁别绪为主题,其笔触便娟婉约、柔丽绵邈,于此道中自成特色,然整体笔力稍显纤弱。唯独此作风格一变,英气勃发、雄健豪迈,颇具建安文学刚健朗畅的风骨气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以大江当长城,以浮舟当饮马,备言兵士危险,而家人之思,自在言外。

清朱乾《乐府正义》

# 魏文帝《饮马长城窟行》曰“泛舟横大江”,因以为题也。

五代十国梁简文帝萧纲《泛舟横大江·解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曹植《乐府》

下一篇:魏晋·陆机《塘上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