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有浮云":西北天空有一朵浮云,
# 浮云:漂浮的云。
"亭亭如车盖":耸立无依形状如车盖。
# 车盖:车蓬。,亭亭:耸立而无所依靠的样子。
"惜哉时不遇":可惜浮云没遇好时机,
# 时不遇:没遇到好时机。
"适与飘风会":恰巧与突起的暴风遇。
# 适:正值,恰巧。
"吹我东南行":暴风吹我飘行到东南,
"行行至吴会":南行来到吴郡会稽郡。
# 吴会:指吴郡与会稽郡,今江、浙一带。,行行:走了又走,这里是极言漂泊之远。
"吴会非我乡":吴会二郡不是我故乡,
"安得久留滞":如何能够在此久停留。
# 滞:停留。
"弃置勿复陈":抛开忧愁不必说其他,
# 弃置勿复陈:此为乐府诗套语。弃置:放在一边。陈:叙说。
"客子常畏人":客子身居异乡畏人欺。
# 畏人:言客子力单,怕被他人所欺。
三国时魏国君主,文学家
曹丕(187~226),魏文帝,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文学家。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次子。在位期间,行九品中正制,确立和巩固士族门阀政治特权,得到世家大族支持。后代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建元黄初。曹丕与父曹操、弟曹植并称“三曹”。其工诗,长于写情,文风清丽婉约。诗作内容多为个人的喜怒哀乐,仅有的几首记事作品,抒发了“惆怅窃自怜,相痛惜”的凄凉感受。形式上受民歌影响,语言通俗,描写细致,其中《燕歌行》是文人七言诗的优秀之作。著有《魏文帝集》《典论·论文》。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游子诗。描绘了浮云被飘风裹挟至吴会,以浮云自比,表达了游子身处异乡的不安和思归之情。借浮云不遇、被风吹行的景象,写出了游子漂泊他乡、渴望归乡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起兴:开篇“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以浮云起兴,浮云的美好却未遇良机,如同游子漂泊无依。“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进一步以浮云遭遇飘风,写出了游子身不由己的漂泊境遇。比喻:“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以车盖喻浮云,勾勒出西北天空辽阔、云气苍茫的图景。
3. 分段赏析
《杂诗二首(其二)》的前六句,曹丕巧妙运用比兴手法,生动展现出游子漂泊异乡的无奈境遇。起笔“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便韵味十足。那西北天际飘摇的浮云,形态宛如车盖,车作为古人重要的出行工具,这一比喻不仅让浮云增添了流移不定之感,更与游子漂泊无依的处境天然契合。随后“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浮云未逢良机,偏又遭遇狂风。这里,浮云的漂泊不定与游子被命运裹挟、身不由己的漂泊状态相互映照,以景衬情,贴切自然。“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狂风鼓荡,浮云一路飘向东南直至吴会之地。诗句虽未直接抒情,却在“行行”的反复中,蕴含着无尽的哀怨与无奈,将游子远离故土、长途奔波的伤怀之情表现得含蓄深沉。这六句诗,表面写浮云,实则句句指向游子,意象鲜明,情感蕴藉,达到了意象与情感的完美融合。前六句所蕴含的对命运的哀怨,尤其是在异乡难以安身的愤懑,为后文奠定了情感基调。这种情感的铺垫使得“吴会非我乡,安能久留滞”的情感抒发水到渠成。诗人直言吴会并非故乡,不可久留,看似简单决绝的话语背后,实则隐藏着难以言说的怨苦与愤懑,千言万语凝聚于一句,更显情感的深沉复杂。末二句“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同样笔法精妙。诗人选择不再倾诉漂泊的种种艰辛,一句“客子常畏人”,将游子在异乡人地生疏、孤立无援,为求生存不得不看人脸色的复杂心境精准呈现,虽仅“畏人”二字,却蕴含着无尽的辛酸与无奈。
4. 作品点评
全诗围绕游子在异乡的心境展开,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笔触勾勒情境,巧妙挥洒虚笔,于留白处蕴蓄无尽情思,令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
# (“漫漫秋夜长”篇)景中情长。(“西北有浮云”篇)二诗独以自然为宗。言外有无穷悲感,若不止故乡之思。寄意不言,深远独绝,诗人上格也。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
# (“西北有浮云”篇)风回云合,缭空吹远。子桓《论文》云“以气为主”,正谓此。
明末清初王夫之《船山古诗评选》卷四
上一篇:魏晋·曹植《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