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ù
jiǔ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2
zhòng
zhào
nán
míng
niǎo
shēng
xiāng
wén
qiū
cǎo
suī
wèi
huáng
róng
fēng
jiǔ
fēn
xiǎo
xiū
zhǔ
nán
yuè
yún
zhāng
kàng
gāo
mén
chóng
huá
líng
fén
liú
lèi
bào
zhōng
tàn
qīng
ěr
tīng
chén
shén
zhōu
xiàn
jiā
西
líng
wèi
xùn
zhū
liáng
dǒng
shī
qiān
shèng
sàng
shēn
shān
yáng
guī
xià
guó
chéng
míng
yóu
qín
shēng
shàn
ān
wèi
jūn
píng
wáng
jiù
jīng
xiá
zhōng
xūn
shuāng
líng
yún
sān
zhǐ
xiǎn
wén
wáng
ài
qīng
chuī
zhōng
xiáng
fén
zhū
gōng
liàn
jiǔ
chǐ
齿
xián
shì
fēn
é
é
西
lǐng
nèi
yǎn
cháng
suǒ
qīn
tiān
róng
yǒng
péng
shāng
fēi
děng
lún

译文

重黎之光普照南国,人才众若风鸣相闻。秋草虽然尚未枯黄,春风早已消失散尽。白砾皎皎长洲之中,南岳衡山已无祥云。豫章与帝分庭抗礼,虞舜已死只剩灵坟。心中悲怨叹息流泪,倾听鸡鸣盼望清晨。国内有人献上嘉禾,四灵祥瑞为我所驯。叶公帅军讨伐白公,白公兵败已丧其身。献帝被废犹得寿终,恭帝虽死不得存间。卜式善牧恶者辄去,安乐失职不为其君。平王东迁离开旧都,中原皆被匈奴入侵。司马昌明已有后嗣,三足乌显成宋代晋。王子吹笙白日仙去,正午遨翔汾河之滨。陶朱修炼长生之术,隐居避世离开纠纷。高高西山夷叔所居,安然仰卧为我所钦。天人之容永世长存,彭祖长寿难与比伦。

逐句剖析

"重离照南陆":重黎之光普照南国,

# 重离照南陆:寓言东晋之初,如日丽大,得以中兴。重离:代指太阳。离为周易八卦之一,卦形为,象征火。重卦(离下离上)后又为六十四卦之一,卦形为,卦名仍称离。《周易·说卦》:“离为火、为日。”故“重离”代指太阳。又暗喻司马氏。《晋书·宣帝纪》谓司马氏“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是说晋代皇帝司马氏是重黎的后代。而“重离”与“重黎”谐音。南陆:《周易·说卦》:“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所以诗人说“重离照南陆”。南陆又暗指东晋所统治的南部中国。

"鸣鸟声相闻":人才众若风鸣相闻。

# 鸣鸟声相闻:比喻东晋之初人才济济,名臣荟萃。鸣鸟:指鸣叫的凤凰。凤凰喻贤才;凤凰呜喻贤才逢时。《诗经·大雅·卷阿》:“凤皇于飞,翙翙(huì,鸟飞声)其羽;亦集爱止,蔼蔼王多吉士。”(第七章)“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第九章)

"秋草虽未黄":秋草虽然尚未枯黄,

# 秋草虽未黄:“秋草”二句:秋草虽然没有完全衰黄,但春风久已消失。同时暗喻东晋王室运柞已经逐渐衰弱。

"融风久已分":春风早已消失散尽。

# 分:分散消失。这两句说,秋草虽然没有完全衰黄,但春风久已消失。同时暗喻东晋王室运祚已经逐渐衰弱。,融风:立春后的东北风。《说文·风部》:“东北曰融风。”段玉裁注:“调风、条风、融风,一也。”《淮南子·天文训》:“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按《太平御览》卷九引《易纬》:“立春条风至。”融又暗指司马氏。融为火,火神即祝融。相传祝融为帝喾时的火官,后人尊为人神。而祝融实即司马氏先人重黎。《史记·楚世家》:“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所以融风又代指司马帝风。

"素砾皛脩渚":白砾皎皎长洲之中,

# 素砾皛脩渚:暗喻奸邪得势。素砾:白石。古人常用砾与玉并举,砾指好邪,玉比忠贤。《楚辞·惜誓》:“放山渊之龟玉兮,相与贵夫砾石。”范晔《后汉书·党锢传赞》:“径以渭浊,玉以砾贞?兰获无并,消长相倾。”皛:皎洁,明亮。脩渚:长洲。脩:一作“修”。这里是以江陵九十九洲代指渚宫江陵。汤汉注:“修渚,疑指江陵。”桓玄自称荆州刺史后,曾增填九十九洲为一百,为他称帝制,造祥瑞。素砾显于江清,则喻好邪得势,同时也暗指桓玄盘踞江陵阴谋篡权。南岳无余云:暗喻司马氏政权气数已尽。南岳:即衡山,五岳之一,在湖南。晋元帝即位诏中曾说“遂登坛南岳”,而且零陵就在南岳附近。所以“南岳”代指江左司马氏政权。云:指紫云,即古代数术家所谓王气。《艺文类聚》引晋·庾阐《扬州赋》注云:“建康宫北十里有蒋山,元皇帝未

"南嶽无余云":南岳衡山已无祥云。

"豫章抗高门":豫章与帝分庭抗礼,

# 豫章抗高门:“豫章”二句:这两句意思是说,刘裕继桓玄之后与晋王室相抗衡,晋恭帝只有死路一条。

"重华固灵坟":虞舜已死只剩灵坟。

"流泪抱中叹":心中悲怨叹息流泪,

# 流泪抱中叹:“流泪”二句:内心忧伤而呗息,彻夜难眠,侧耳听着雄鸡报晓,等待天明。抱中叹:内心叹息。抱指怀抱、内心。

"倾耳听司晨":倾听鸡鸣盼望清晨。

# 司晨:指报晓的雄鸡。

"神州献嘉粟":国内有人献上嘉禾,

# 神州献嘉粟:“神州”二句:刘裕假托祥瑞之兆,图谋篡位。献嘉粟:嘉粟又称嘉禾,生长得特别茁壮的禾稻,古人认为是吉瑞的象征。晋义熙十二年(417),巩县人得粟九穗,刘裕把它献给帝,帝又归于刘裕。

"西灵为我驯":四灵祥瑞为我所驯。

# 为我驯:为我所驯服,即归属于我。“我”代指刘裕。,西灵:西灵:西当为“四”之误。《礼记):“麟、凤、龟、龙,谓之四灵。”义熙十三年,进封刘裕为宋王,沼书中曾说:“自公大号初发,爱暨告成,灵祥炳焕,不可胜纪。岂伊素雉远至,嘉禾近归已哉!”又晋恭帝《禅位诏》中也说“四灵效瑞”。

"诸梁董师旅":叶公帅军讨伐白公,

# 诸梁董师旅:“诸梁”二句:叶公、白公征战之事,影射桓玄篡晋后又为刘裕率众部所灭。诸梁:即沈诸梁,战国时楚人,封叶公。董:治理,统帅。师旅:军队。

"芊胜丧其身":白公兵败已丧其身。

# 芊胜:楚太子的儿子,居于吴国,为白公。《史记·楚世家》载:白公杀楚令尹子西,赶走楚惠王,而自立为楚王。月余,叶公率众攻之,白公自杀,惠王复位。按:桓玄篡晋建立楚国,刘裕籍彭城,也为楚人。

"山阳归下国":献帝被废犹得寿终,

# 山阳归下国:“山阳”二句:零陵王虽然被迫禅位,但仍不免被杀害,死后也得不到安慰,他的命运还不如山阳公的善终。下国:即指逊位后归山阳(在今河南怀州)。

"成名犹不勤":恭帝虽死不得存间。

# 成名犹不勤:指零陵王被杀。《周书·谥法解》:“不勤成名曰灵。”古代帝王不善终者,即追谥为“灵”。不勤:不劳,不安慰。成名:指受到追谥。

"卜生善斯牧":卜式善牧恶者辄去,

# 卜生善斯牧:卜生,指卜式。《汉书·卜式传》:“‘式’布衣草蹻(jué,草鞋)而牧羊上(汉武帝)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匆令败群。‘上奇其言,欲试以治民。“善斯牧:善于牧羊。卜式善牧的特点,即在于”恶者辄去“,这一点也同样适于施政,汉末许芝在奏启曹丕应代汉称帝时,就曾引《京房易传》说:”凡为王者,恶者去之,弱者夺之,易姓改代,天命应常。“那么陶渊明此诗用卜式善牧的典故,则暗指刘裕铲除晋室中异己,为篡权作准备。

"安乐不为君":安乐失职不为其君。

# 安乐不为君:以安乐不尽忠刘贺事,暗指晋臣僚不忠于晋室。《汉书·龚遂传》载,昭帝死,刘贺嗣立,日益骄溢。而安乐身为故相,并不尽忠劝戒。安乐:汉昌邑王刘贺的臣僚。不为君:不为君主尽职尽忠。

"平王去旧京":平王东迁离开旧都,

# 平王去旧京:东周的开国君主周平王,于公元前七七〇年东迁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之事。去:离开。旧京:旧都镐,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这里是借平王东迁事,指晋元帝建基江左。“平王”二句:晋元帝离开旧都东迁江左之后,洛阳一带中原地区就被匈奴占领了。

"峡中纳遗薰":中原皆被匈奴入侵。

# 峡中纳遗薰:峡:同“郏(jiá)”,指郏鄏(rǔ),即今洛阳。薰:薰育,亦作严狁。猃狁、荤粥、獯鬻、荤允等。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名。殷周之际,主要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北境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春秋时被人称作戎、狄,后亦称为匈奴。刘聪为匈奴遗族,曾攻陷洛阳,晋元帝因此东迁。

"双陵甫云育":司马昌明已有后嗣,

# 双陵甫云育:孝武帝既已有了后嗣,便可延长晋朝江山。双陵:一作“双阳”。重日,寓言“昌”字。指晋孝武帝司马昌明。甫云育:开始有了后嗣。《晋书·孝武帝纪》载:“初,简文帝见谶云:‘晋祚尽昌明’。”待其于孝武帝降生,无意中竟取名为“昌明”。于是流涕悲叹,以为晋柞已尽。但孝武帝死后,子安帝又嗣位,晋朝并未尽于“昌明”。

"三趾显奇文":三足乌显成宋代晋。

# 三趾显奇文:三足乌又成了刘宋代晋的祥瑞徵兆。三趾:三足,即三足乌。晋初曾用它作为代魏的祥瑞。《晋诸公赞》:“世祖时,西域献三足乌。遂累有赤乌来集此昌陵后县。案昌为重日,乌者,日中之鸟,有托体阳精,应期曜质,以显至德者也。”显奇文:谶纬之言,本为晋代魏之祥瑞,而今又成为宋代晋之祥瑞,故曰“奇”。《宋书·武帝纪》:晋帝禅位于王,诏曰:“故四灵效瑞,川岳启图?瞻乌爱止,允集明哲,夫岂延康有归;咸熙告谢而已哉!”

"王子爱清吹":王子吹笙白日仙去,

# 王子爱清吹:以王子晋托言东晋,谓已亡去。王子:即王子晋。《列仙传》载,周灵王太子名晋,好吹笙,年十七,乘白鹤,白日升仙而去。清吹:即指吹笙。“王子”二句:以王子晋年十七而仙逝喻晋朝在刘裕的控制下十七年而亡,司马氏政权以禅代而告终。

"日中翔河汾":正午遨翔汾河之滨。

# 河汾:晋国地名。遨游河汾,暗指禅代之事。《梁书·武帝纪》载禅位策说:“一驾河汾,便有窅然之志;暂适箕岭,即动让王之心。”又《庄子·逍遥游》:“尧往见四子于汾水之阴,窅然丧其天下焉。”,翔:邀游。,日中:即正午,有典午之意。典,主其事,即“司”;午,属马,典午托言司马,暗指晋。

"朱公练九齿":陶朱修炼长生之术,

# 朱公练九齿:“朱公”二句:我要修炼长生之术,退隐闲居,离开纷乱的世界。朱公:指战国时范蠡。范蠡佐越破吴后,变姓名游于江湖,至陶(地名),号陶朱公。这里是以朱公隐“陶”字,是陶渊明自称。练九齿:修炼长生之术。九齿:即长寿。九:与“久”谐音义同。齿:年龄。

"闲居离世纷":隐居避世离开纠纷。

"峨峨西岭内":高高西山夷叔所居,

# 峨峨西岭内:“峨峨”二句:那高高的西山之中,安卧着我所仰慕的伯夷、叔齐两位高人。峨峨:高大的样子。西岭:即西山,指伯夷、叔齐隐居之地,不食周粟,采薇充饥,终于饿死。

"偃息常所亲":安然仰卧为我所钦。

# 亲:“这里有钦慕、敬仰的意思。这两句是说:那高高的西山之中,安卧着我所仰慕的伯夷、叔齐两位高人。,偃息:安卧。《诗经·小雅·北山》:“或偃息在床,或不己于行。”

"天容自永固":天人之容永世长存,

# 天容自永固:“天容”二句:伯夷、叔齐那出众的节操将会永久存在,正如长寿的彭祖同夭折的儿童不能等量齐观。天容:天人之容,即出众人物的形象,指伯夷、叔齐。永固:永久保持。

"彭殇非等伦":彭祖长寿难与比伦。

# 等伦:同等,一样。,殇:指夭折的儿童。,彭:古代传说中的长寿者彭祖。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述酒》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以隐晦曲折的笔法记录了宋武帝刘裕废杀晋恭帝司马德文的事件,通过“重离照南陆”“山阳归下国”等典故影射晋宋易代的历史剧变,暗喻司马王朝的衰亡与刘裕篡权的暴行。诗中“流泪抱中叹”“天容自永固”等句,既流露出诗人对晋室覆灭的深切哀恸,又彰显其坚守气节、不仕新朝的抗争立场。全诗以象征手法重构历史,如以“素砾皛修渚”暗指王敦之乱,以“三趾显奇文”呼应“昌明之后有二帝”的谶语,将政治批判融入神话意象与历史典故,形成独特的史诗品格。作为陶渊明少有的直接涉及时政的作品,此诗在田园诗风之外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历史关怀与政治立场,被视作“刺世诗”与“史诗”的双重典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述酒》是陶渊明创作的一首政治隐喻诗。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五十七岁。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司马德文为零陵王,次年九月命人以毒酒鸩杀司马德文,这一事件成为诗作的直接触发点。作为晋宋易代的亲历者,陶渊明在诗中既表达了对晋室覆灭的哀痛,又暗含对篡位暴行的谴责。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史诗。通过隐晦的典故和象征手法,记录了晋宋易代的历史事件,展现了晋恭帝司马德文被刘裕废杀的经过,体现了诗人对晋王朝覆灭的哀悼与对篡权者的愤懑。

2. 写作手法

用典:“​​重离照南陆”“重离”​​:典出《周易·离卦》,离为火、为日,象征帝王。同时谐音“重黎”(司马氏先祖祝融重黎),暗指司马氏政权。“南陆”​​:指南方,隐喻晋室南渡建立东晋。全句喻东晋初立如日照南国,国势中兴。比喻:“鸣鸟声相闻”​​比喻东晋初年人才济济,贤臣犹如鸣叫的凤凰(传说中的祥鸟),此起彼伏(声相闻),国家一片兴旺和谐景象。以鸟声比喻贤才的和谐共处与国家的生机。象征:“倾耳听司晨”​​司晨:​​指报晓的雄鸡(司晨鸟)。​​诗人焦急地倾听雄鸡报晓。象征着诗人对国家前途极度忧虑,渴望黑暗尽快过去(如同渴望天亮),期盼看到时局好转的曙光。意向:“​​素砾皛修渚,南岳无馀云”描绘​​空旷死寂的画面​​,长长的白色沙石布满岸边,空旷刺目(素砾皛);高耸的衡山毫无云烟缭绕,天空一片空阔(无馀云)。意象极其清冷、空荡、寂寥、毫无生息。象征性地强调了大地的枯寂、王气的消亡、希望的渺茫。是整首诗中感情基调最低落、最绝望的意象组合之一。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重离照南陆,鸣鸟声相闻;秋草虽未黄,融风久已分。”“重离”为离卦之象,象征火与光明,暗指东晋(司马氏以火德王,故称“重离”);“南陆”即南方,呼应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的位置。此句以天文地理的宏阔视角开始,表面写晋室正统如日照南天般稳固,实则暗含王朝气数将尽的隐忧。陶渊明借自然意象,暗指桓玄、刘裕等权臣篡位后,晋室虽存实亡的政治现实。“鸣鸟”既指自然界鸟类的啼鸣,亦隐喻朝堂上的纷争之声。桓玄篡位时曾毒杀司马道子,刘裕掌权后晋安帝、恭帝相继被害,这些事件在民间传闻中多与毒酒相关。此句以鸟鸣的嘈杂暗指权力倾轧的混乱,呼应题注中“毒酒”的隐喻,暗示晋室内部的倾轧已如毒酒般侵蚀根基。“秋草”象征衰败却未完全枯萎的晋室。陶渊明以季节更替为喻,指出东晋虽衰弱(秋草未黄),但尚未彻底分崩离析(未至寒冬)。此句表面写自然时序,实则暗含对晋室残存势力的观察,以及对刘裕等篡位者尚未完全暴露野心的隐晦批评。“融风”为春风的别称,本应带来生机,此处却强调“久已分”——和煦之风早已消散,暗指晋室纲常崩坏、人心离散。该句借气候异象隐喻政治生态之恶化,既呼应前文“鸣鸟声相闻”的非秩序景象,更直指东晋覆灭之根本——内生的道德沦丧与权力割裂。​第二段“素砾皛修渚,南岳无余云;豫章抗高门,重华固灵坟。”“素砾”以白色碎石比喻东晋初年权臣的卑劣行径,如王敦、苏峻等叛乱者,虽出身低微却敢挑战皇权,暗指门阀士族垄断权力后引发的动荡。“修渚”代指长江流域的军事要地,暗示叛乱多发生于战略要冲,直接威胁都城建康的稳定。此句通过自然意象,映射出东晋政权根基不稳、内乱频发的现实。“南岳”衡山象征东晋正统,其山巅祥云本为天命所归的标志,但“无馀云”表明祥瑞消散,暗示司马氏政权已失去天道支持。结合历史,东晋虽偏安江南,却因门阀内斗(如王谢两家权力倾轧)和北方胡族压力,逐渐丧失政治合法性。此句以云气消散的画面,隐喻王朝气数将尽。“豫章”直指刘裕,其因军功于义熙二年(406年)受封豫章郡公,成为寒门武将代表。“抗高门”揭示其突破士族垄断的崛起过程:刘裕通过北府兵掌握实权,逐步架空司马氏皇权,最终取代东晋。此句以地理名词“豫章”代指人物,突显寒门势力对门阀政治的颠覆。“重华”借舜帝之名暗喻晋恭帝司马德文,其退位后被封为零陵王,封地位于舜陵所在的九嶷山地区。“固灵坟”表面描述陵墓坚固,实则暗示司马德文虽表面逊位,却难逃刘裕清算——421年刘裕派人将其闷杀于秣陵,终结了东晋末代帝王的性命。此句以坟茔意象收尾,展现了权力更替背后的残酷现实。第三段“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神州献嘉粟,西灵为我驯”​​“流泪”与“抱中叹”的肢体语言,将抽象悲愤具象化。陶渊明并非单纯哀叹个人命运,而是对晋室倾覆的深切共情。晋安帝司马德宗被刘裕废黜后遭毒杀,这一事件触动了陶渊明对晋室残存的情感认同。诗中“抱中叹”的“中”字,暗示悲痛如鲠在喉,难以排遣,呼应了《饮酒》诗中“壶浆远见候”的士人忧思传统。晋安帝被害的消息传来后,陶渊明从深夜至天明持续处于精神紧绷状态,鸡鸣象征黑暗政治的延续。鸡鸣报晓本为自然规律,却被刘裕篡位者扭曲为“天命所归”的政治符号。陶渊明“倾耳”倾听,实为对权力更迭的警惕与抗拒,暗含对刘裕以“顺天应人”之名行篡逆之实的讽刺。晋安帝曾将嘉粟赐予刘裕,后者借机宣扬“天命在己”,为其废晋铺路。陶渊明以“献”字点破权力交易的本质——祥瑞沦为政治交易的筹码。嘉粟的“献”与“收”互相照应,暗示刘裕通过操控祥瑞话语权,将篡位包装为“天命所归”。陶渊明以冷静笔触揭露这一荒诞做法,呼应《桃花源记》中对权力异化的疏离态度。四灵本为儒家正统的祥瑞象征,刘裕却将其据为己有,宣称“四灵效征”,以此强化篡位的合法性。“驯”字暗藏杀机。四灵本应自由翱翔,却被权力“驯化”为傀儡,暗指刘裕对晋室君主的肉体消灭(如毒杀晋恭帝)。陶渊明借此批判篡位者以暴力践踏礼法。第四段:“诸梁董师旅,芊胜丧其身;山阳归下国,成名犹不勤。”此句以战国楚将沈诸梁(即叶公)平定芈胜之乱为原型。芈胜为楚太子建之子,因父仇弑楚令尹子西、逐楚惠王,最终被沈诸梁镇压。陶渊明故意将“芈胜”写作“羊胜”,既保留典故,又通过字形改动暗示历史真相的扭曲。这一改动暗喻刘裕以“清君侧”名义推翻桓玄的行为,实则与桓玄篡位同属权力争夺,本质并无不同。化用汉献帝刘协禅位后受封山阳公的典故。曹丕虽篡汉,仍以诸侯礼待刘协,使其得以善终。陶渊明反用此典,借“山阳归下国”暗指刘裕逼迫晋恭帝司马德文禅位后仍将其杀害的暴行。第五段:“卜生善斯牧,安乐不为君;平王去旧京,峡中纳遗薰。”“卜生”指汉代牧羊人卜式,他提出“治民如牧羊,恶者辄去”的理念(《汉书·卜式传》)。陶渊明借此典故,暗喻刘裕以“清除异己”为手段巩固权力。据《晋书》记载,刘裕在义熙年间先后诛杀曾共灭桓玄的刘毅、诸葛长民、司马休之等将领,逐步排除晋室旧臣。“安乐”则指向汉昌邑王刘贺的臣子安乐,其因未劝谏君主而被废黜(《汉书·龚遂传》)。陶渊明以此讽刺晋臣褚秀之、褚淡之等人背叛司马氏,协助刘裕毒杀晋安帝与恭帝的行径。通过对比卜式的“善牧”与安乐的“不忠”,陶渊明揭示刘裕集团以“整顿朝纲”为名行篡位之实的本质。表面上,刘裕清除的是“乱臣”;实则通过系统性屠杀,瓦解晋室残余势力,为篡权铺路。“平王”指东晋安帝司马德宗。公元403年桓玄篡位后,将其封为“平固王”,迫使其迁离建康至寻阳(今江西九江),史称“平王去旧京”。这一事件象征晋室正统性被暴力剥夺。“峡中纳遗薰”化用《庄子》典故:越国连续三位国君被杀,新君太子畏死避居峡谷,越人以艾草烟熏迫其出山即位,最终太子哀叹“何故必我哉”而登基。陶渊明借此暗喻晋恭帝司马德文被刘裕逼迫继位,最终仍遭毒杀的悲剧。诗句以简练的叙事勾勒权力更迭的荒诞:桓玄篡位迫使晋室君主流离,刘裕则通过逼迫与杀戮完成“禅让”。其中“薰”字双关,既指《庄子》中的烟熏手段,亦暗指刘裕集团以毒酒弑君的史实(如张祎被迫饮毒酒事)。第六段:“双阳甫云育,三趾显奇文;王子爱清吹,日中翔河汾。”“双阳”字面指两个“日”字叠加成“昌”,暗指晋孝武帝司马昌明。司马昌明因简文帝司马昱所见谶语“晋祚终昌明”而得名,谶语预言晋朝国运终结于“昌明”,但他意外得子(晋安帝司马德宗、晋恭帝司马德文),使晋室得以延续。此句以字形拆解暗示历史转折,表面写自然现象(太阳再生),实则指向晋室通过子嗣延续国祚的短暂喘息。“三趾”指三足乌,传说中背负太阳的神鸟,象征天子权威。此句暗指刘裕为应验“昌明之后有二帝”的谶语,毒杀晋安帝后改立晋恭帝,最终仍将其杀害。三足乌的“奇文”实为篡位者伪造的天命,映射刘裕借祥瑞之名行篡逆之实的虚伪性。“王子”指周灵王太子王子晋,传说其吹笙引凤、乘鹤成仙。陶渊明刻意隐去“晋”字,仅以“王子”代指晋室。此句以仙人飞升的飘逸场景,暗喻晋朝统治者(如晋恭帝)被迫禅位后仍难逃被杀的命运。表面写超脱尘世的仙踪,实则暗示晋室血脉断绝的悲剧。“日中”即正午,古称“典午”,因避讳司马氏(“司”与“典”近义,“午”对应生肖“马”)而代指晋室。“河汾”为西晋发祥地(黄河、汾河),象征晋朝始源。此句以神话场景(太阳高悬、神鸟翱翔)掩盖残酷现实:晋朝虽曾如日中天,最终却在刘裕手中覆灭。第七段:“朱公练九齿,闲居离世纷;天容自永固,彭殇非等伦。峨峨西岭内,偃息常所亲。”"朱公练九齿,闲居离世纷”借春秋范蠡(封号陶朱公)功成身退的典故,通过刻意隐去姓氏“陶”,形成双重隐喻——既暗示自身与陶氏的关联,又以“朱公”强化隐逸身份。范蠡助越灭吴后归隐经商的史实,与陶渊明辞官归田的行为形成反衬,凸显其主动割裂世俗纠葛的姿态。“练九齿”暗含道家养生之术,实则指向精神层面的淬炼,将政治纷争的泥淖转化为心灵栖息的净土。“峨峨西岭内,偃息常所亲”以首阳山为地理位置,将伯夷、叔齐采薇的悲壮场景融入诗境。西岭的巍峨不仅是地理位置的存在,更是道德高度的象征。诗人将自我置于这一历史位置中,“偃息”二字既描摹隐居生活的闲适表象,又暗藏对抗世俗的价值判断——以绝食明志的极端方式,完成对气节的终极诠释。这种选择与《归园田居》中“久在樊笼里”的压抑形成呼应,展现从精神桎梏到心灵自由的蜕变。“天容自永固,彭殇非等伦”通过彭祖长寿与夭折殇子的对比,颠覆传统生命价值观。诗人将生死命题置于政治伦理下审视:与其屈从新朝苟延残喘,不如坚守气节成就永恒。

4. 作品点评

《述酒》以隐喻与象征编织的诗歌密码,记录了刘裕篡晋立宋的血腥历程。面对晋恭帝的陨落与王朝的倾覆,陶渊明笔端流淌着深沉的哀恸。尽管他早已归隐田园,历经乱世更迭与权谋诡变,此诗却昭示其精神从未真正遁离尘寰。在极致的悲愤中,陶渊明将文字淬炼为锋刃却又覆上迷雾——典故的错置、字词的曲笔,皆为躲避政治迫害的生存智慧。那些对司马氏王朝的赤忱、对末代君主惨死的切肤之痛,悉数熔铸于隐微的诗行之间。此诗超越了一般讽喻之作的范畴。它以​​七重结构铺陈历史​​(东晋兴衰、桓刘之乱、易代征兆、恭帝遇害、肃清异己、谶语应验、气节明志),用​​双重影射暗指时局​​(以"仪狄造酒"喻桓玄鸩杀宗室,"杜康润色"刺刘裕弑帝篡位),更以​​神话意象勾连现实​​("重离"暗喻司马皇权,"三足乌"影射宋代晋瑞)。这种将个人忠愤升华为时代碑铭的书写,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中一座兼具​​史诗格局​​与​​抗争灵魂​​的孤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篇有其义而已,其辞似是读异书所作,其中多不可解。

宋黄庭坚

# 余反复之,见“山阳归下国”之句,盖用山阳公事,疑是义熙以后有所感而作也,故有“泪流抱中叹”、“平王去旧京”之语,渊明忠义如此。今人或谓渊明所题甲子,不必皆义熙后,此亦岂足论渊明哉?惟其高举远蹈不受世纷而至于躬耕乞食,其忠义亦足见矣。

宋韩子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曹丕《短歌行》

下一篇:魏晋·陆机《月重轮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