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芝生王地":灵芝生长于祥瑞之地,
# 王地:古称中原外的地方。,灵芝:又称灵芝草、神芝、芝草、仙草、瑞草,是多孔菌科植物赤芝或紫芝的全株。《神农本草经》载:“灵芝有紫、赤、青、黄、白、黑六种,性味甘平”。灵芝原产于亚洲东部,中国古代认为灵芝具有长生不老、起死回生的功效,视为仙草。灵芝一般生长在湿度高且光线昏暗的山林中,主要生长在腐树或是其树木的根部。东汉张衡《西京赋》:“浸石菌于重涯,濯灵芝以朱柯。”。
"朱草被洛滨":朱草繁茂覆盖洛水之岸。
# 滨:水边,近水的地。,洛:洛水,在陕西省北部。,朱草:传说中的一种红色瑞草。王者有盛德则此草生。古以为祥瑞之物,又称“朱英”,“赤草”,“頳茎”。
"荣华相晃耀":草木荣华盛放交相辉映,
# 晃耀:闪耀;辉映。“金璧辉煌,丹垩晃耀。”(明·沈榜《宛署杂记·恩泽》),荣华:草木茂盛、开花。《荀子·王制》:“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淮南子·原道训》:“是故春风至则甘雨降,生育万物,羽者妪伏,毛者孕育,草木荣华,鸟兽卵胎。”
"光采晔若神":光彩璀璨如神明临世。
# 晔:光、光明灿烂、闪光的样子。也形容才华外露。例如,“膏之沃者其光晔。”(韩愈《答李翊书》)
"古时有虞舜":古时曾有贤君虞舜,
# 虞舜:三皇五帝之一,虞,名重华,字都君;生于姚墟,故姚姓,今山东诸城市万家庄乡诸冯村人。舜,为四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故号为“有虞氏帝舜”。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号,故后世以舜简称之。
"父母顽且嚚":虞舜父母愚蠢无知且顽固。
# 嚚:愚蠢而顽固:嚚顽,嚚猾(貌似愚悍实则狡猾的人)。,顽:愚蠢无知。如,冥冥不灵。
"尽孝于田垄":他仍于田间恪守孝道,
# 田垄:分开田亩的土埂。“田垄粲高低,白水一时满。”(宋陈与义《曳杖》)
"烝烝不违仁":他的孝心诚挚淳厚,始终不违背仁德。
# 烝烝:形声。从火,丞声。本义火气上行。如:“阳气俱烝”。《国语·周语》仁: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儒家的伦理思想。《说文》:“仁,亲也”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伯瑜年七十":伯瑜年至七十高龄,
# 伯瑜:相传汉韩伯俞,因过受母笞打时,感到母亲年老力衰,笞打无力,因而哭泣。事见汉刘向《说苑·建本》。后以“泣杖”为尽孝之典型。五代李瀚《蒙求》诗:“丁兰刻木,伯瑜泣杖。”五代·梁嵩《代母作倚门望子赋》:“忆昔伯俞之志,宁无泣杖之心。”
"彩衣以娱亲":身着彩衣逗母亲欢心。
"慈母笞不痛":被慈母责打时装作不痛,
"歔欷涕沾巾":反令母亲愧疚涕泣。
# 歔欷:哽咽,抽泣。抽抽噎噎的不断哭泣。《晋书·后妃传·左贵嫔》:“奔者填衢,赴者塞庭,哀恸雷骇,流泪雨零。歔欷不已,若丧所生。”。《楚辞·离骚》:“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
"丁兰少失母":丁兰幼年丧母,
#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自伤早孤茕":因年幼丧母而自感孤苦无依。
# 茕:回飞也。从凡,茕省声。《说文》:“鸟回转疾飞曰茕”。例如,“夫何茕独而不余听。”(屈原《离骚》)
"刻木当严亲":刻木像当作严父慈母,
# 严亲:父母为所尊敬之亲,故称。《吕氏春秋·孝行》:“身者非其私有也,严亲之遗躬也。”
"朝夕致三牲":每日早晚供奉牛羊猪三牲。
# 三牲:在传统祭祀中,准备三样东西:煮熟的猪头、牛头和羊头,称为“三牲”。
"暴子见陵悔":暴徒毁像后他悲愤复仇,
# 陵:高大的坟墓:陵园,陵墓,陵寝。,暴子:楚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
"犯罪以亡形":因触犯律法而逃亡,失去了原有的身份与形迹。
"丈人为泣血":贤者为此悲痛泣血。
# 丈人:岳父,妻子的父亲,古时有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如《论语·微子》:“遇丈人,以杖荷蓧。”《汉书·李广苏建传》:“我丈人行也。”
"免戾全其名":终得救赎保全孝名。
# 戾:暴恶;暴戾。《韩非子·五蠹》:“诛严不为戾。”
"董永遭家贫":董永家里贫穷,
# 董永:历史上的千乘董永,生活于两汉之间,是第四代高昌侯,《汉书》卷十七《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记载:汉宣帝时期门官董忠,因为向左曹 杨恽(杨恽,司马迁外孙)告发大司马霍禹谋反,立功。被汉宣帝封为高昌壮侯,两千户。高昌,地名。汉朝属千乘郡。后来他的儿子董宏、孙子董武又相继为侯。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因为董武的父亲董宏行为奸佞邪恶,朝廷剥夺董武父子爵位。27年之后,东汉光武帝建武2年(公元26年)董武子董永又被朝廷再度封为高昌侯。
"父老财无遗":父亲没有遗留下遗嘱。
# 遗:死人留下的:遗骨,遗言,遗嘱。,父老:对老年人的尊称。《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司马贞索隐引颜师古曰:“年老矣,乃自为郎,怪之也。”晋陶潜《饮酒》诗之九:“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举假以供":借贷钱财以赡养父亲,
# 举假:借贷。黄节注:“假,借也。”
"佣作致甘肥":做佣工换来美食奉养父亲。
# 甘肥:指美味。《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寡人甘肥周于堂,巵酒豆肉集於宫。”晋陶潜《有会而作》诗:“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宋苏轼《祭吴子野文》:“有疾不药,但却甘肥。”,佣作:受雇用的人。佣,雇用,受雇用。雇佣。佣工。佣耕。
"责家填门至":债主们挤满家门追讨,
# 责家:债主。清麟庆《<黄少尹集>序》:“入赀为县丞,为责家所迫,抱病出关。”
"不知何用归":不知该用什么来偿还债务。
# 归:作“回家”讲。,用:需要(多为否定)。如,不用多说。
"天灵感至德":上天被至孝感动,
# 至德:最好的德行。,天灵:天上的神灵。
"神女为秉机":织女下凡为他织布偿债。
# 秉机:掌握时机。,神女:外貌端庄、姣丽、丰盈、温润,形态清静,对恋爱以礼自防,突出其精神境界。
"岁月不安居":时光飞逝生活动荡无定,
# 安居:梵语va^rs!ika或vars!a,巴利语vassa。意译为雨期。为修行制度之一。又作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结夏、坐腊、一夏九旬、九旬禁足、结制安居、结制。印度夏季之雨期达三月之久。此三个月间,出家人禁止外出而聚居一处,以致力修行,称为安居。
"呜呼我皇考":我的父亲啊。
# 皇考:父祖的通称。《诗经·周颂·雝》:“假哉皇考,绥予孝子。”孔颖达疏:“考者,盛德之名,可以通其父祖……此与《闵予小子》非曾祖,亦云皇考者,以其散文取尊君之义,故父祖皆得称之。”
"生我既已晚":您孕育我来到世间已然太迟,
"弃我何其早":丢下我又是这么早。
"蓼莪谁所兴":《蓼莪》之诗谁所作,
# 莪:莪蒿。,蓼:长大貌。
"念之令人老":每念及此催人衰老。
"退咏南风诗":退而沉吟《南风》之篇,
# 南风诗:相传是虞舜作的诗,载《孔子家语·辩乐解》。
"洒泪满袆抱":泪水浸透衣襟怀抱。
# 袆抱:绘偶有野鸡图纹的王后祭服。古礼规定在从王祭祀先王时所服。《周礼·天官·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褘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缘衣。”郑玄注:“褘衣,画翬者……从王祭先王时服褘衣。”《礼记·祭统》:“君卷冕立于阼,夫人副褘立于东房。”
"乱曰":尾声唱道:
# 乱曰:原是屈原骚体结尾的一种形式。它不拘于古诗的章法,骚体诗有发端,有展开,有回环,照应,甚至还采用“乱曰”、“讯曰”的形式结尾,对全诗内容或主旨进行概括和总结,其脉理是极其分明的。这显示出屈原诗歌既具有“凭心而言\不遵矩度”的创造精神。
"圣皇君四海":圣明的君主君临天下,
# 圣皇:贤能的皇帝。
"德教朝夕宣":德行教化每日传扬。
# 德教:德行教化。
"万国咸礼让":列国皆遵礼互让,
"百姓家肃虔":庶民之家恭谨虔诚。
# 肃虔:谓恭谨虔诚。晋陆云《泰伯碑》:“而百年既终,遗爱斯轸,莫不肃虔寝庙,著名金石,遗其后昆,聿遵前典”。
"庠序不失仪":学宫恪守礼法规范,
# 仪:按程序进行的礼节:仪式,仪仗,司仪。,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庠序”是古代地方所设的学校,周代叫“庠”,殷代叫“序”,后世的学校通称“庠序”,本是培育人才、研究学术的机构。在汉朝以后演变为政治机关,它的学术功能反而淡化。
"孝悌处中田":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德行扎根于农耕生活。
# 中田:中医的穴位。农人耕耨于中田,征夫奔走于道路,此动而得之为阳暑。,孝悌: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户有曾闵子":家家户户都自称有曾参、闵子骞这样的孝子楷模,
# 曾闵子:闵子,名损,字子骞,春秋鲁国汶上人。生于公元前536年,卒于公元前487年,系孔子著名弟子之一,居四科,是孔子最好的学生中的德行科。闵子骞幼年即以贤德闻名乡里其小时受后母虐待,冬天穿的棉衣上以芦花为絮,而其弟穿的棉衣则是厚棉絮,父知后,欲休其后母,闵劝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觉得有道理,遂罢。后母知道后甚是感动,从此后待闵亲生。
"比屋皆仁贤":街巷相邻的每座房屋里都住着仁德之士与贤能之人。
"髫龀无夭齿":儿童无夭折,
# 髫齓:谓幼年。龀髫(换牙和垂发。喻幼年)。龀毁齿也。《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髫龀七八岁,绮纨三四儿。弄尘复斗草,尽日乐嬉嬉。(唐白居易《观儿戏》)
"黄发尽其年":老者得享天年。
# 黄发:指长寿老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语出《诗经·鲁颂·宫》:“黄发台背”。如,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陛下三万岁":皇上三万岁。
# 陛下:指皇上。下臣对君主的尊称,秦朝以后只用以称皇帝。陛为宫殿台阶。东汉蔡邕《独断》:“谓群臣与天子言,因距离远,先呼立陛。”
"慈母亦复然":慈母也能重新活过来。
# 复然:中断再开始。,慈母:最早出于《仪礼》,传曰:妾之无之者,妾子无母者,父命妾曰:女以为子。命子曰,女以为母。”意思是说,小妾身份,没有或者不会生育(至少是没有生育男孩);丈夫有另外的妾,且妾恰好死了遗留下一男孩。丈夫下达指令:“你把这个死了母亲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养起来吧!”养育孩子的人才称为慈母。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曹植(192~232),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因富于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叡相继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曹植与曹操、曹丕合称“三曹”。前期的文学创作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白马篇》;后期作品,或诉说骨肉相残、屡遭疑忌之苦痛,或抒发有志不能施之悲愤,多忧患之辞和慷慨之音,语言风格上趋向沉郁内敛。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辞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有显著影响。也善辞赋、散文,《洛神赋》尤著名,代表建安辞赋创作最高成就。代表作品有《泰山梁甫吟》《赠白马王彪》《七步诗》《野田黄雀行》《与杨德祖书》等。著有《曹子建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咏怀诗。借生长于沃土的灵芝、覆盖于水滨的朱草等景象,以这些美好草木比喻高尚品德,托物言志,既抒发对亡父的深切追思,又表达用世济国的志向与对德教普及的理想,创作中融入抒情成分,体现了艺术创新。
2. 写作手法
比喻:以“灵芝生王地,朱草被洛滨”喻指贤德之人才如灵芝般珍贵,借“荣华相晃耀”的祥瑞景象,暗喻孝行美德如草木光华般彰显,将抽象的品德形象化为具体物象,使“以孝治国”的理念更生动可感。托物言志:借灵芝“光采晔若神”的特质,赋予其“王者盛德则生”的象征意义,以草木祥瑞之志,寄托作者渴望通过宣扬孝道实现“圣皇君四海,德教朝夕宣”的用世济国理想,将个人政治抱负融入对灵芝的歌咏之中。
3. 分段赏析
开篇四句为第一部分,写灵芝的光华。灵芝,又称灵芝草、神芝、芝草、仙草、瑞草,是多孔菌科植物赤芝或紫芝的全株。灵芝并非生长在中原地带,而是如东汉张衡《西京赋》所写“浸石菌于重涯,濯灵芝以朱柯”,足见其珍贵。它与洛滨的朱草相互辉映,因王者有盛德才会生长此草,更凸显灵芝的高贵。作者在此埋下伏笔,表面写草,实则为后文写人定下基调。第二部分从“古时有虞舜”到“不知何用归”,列举众多古代孝子尽孝的事例,作者赞颂他们的品德如灵芝之光。文中列举了“虞舜在田间尽孝,忠厚不违背仁道”“伯瑜七十岁时,穿彩衣娱乐双亲,因母亲鞭打不痛而哭泣”“丁兰早年丧母,自伤孤苦,刻木像当作母亲,早晚供奉三牲”“暴子被欺凌后犯罪身亡,岳父为其泣血,使其免罪保全名声”“董永家境贫寒,父亲去世后无财物,借贷供养父亲,通过佣作获得甘美食物”等故事。这些孝子以孝为先、为德、为乐,思念并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曹植如此推崇他们,意在宣传以孝治天下的思想。当时重要的选官制度是孝悌力田,即奖励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和努力耕作的人,让他们受赐爵、赐帛或免除徭役等。孝悌力田与“三老”同为郡、县中掌教化的乡官,且作为定员。第三部分从“岁月不安居”到“洒泪满袆抱”,写因孝行感动神灵,人们将得到回报,如同食用灵芝草能起死回生长生不老。此部分写了“天灵、神女”的感应,“皇考、蓼莪”的悼念,以及“退咏南风诗,洒泪满袆抱”的感慨。作者把抒情和叙事结合,具有感染力。第四部分从“乱曰”到末尾,写由此带来国强民和的奇效,暗寓灵芝的独到之处。修身养性、齐家治国是统治阶级的一贯思想,诗文至此用“乱曰”作结。“乱曰”原本是屈原离骚体结尾的一种形式,离骚体有发端、展开、回环、照应,不拘泥于古诗章法,创造了自己的章法,采用“乱曰”“讯曰”的形式结尾来概括总结全诗内容或主旨,此诗亦是如此。作者说,依上述情况,结果将是:国家“圣皇君四海,德教朝夕宣,万国咸礼让”;百姓“家肃虔,不失仪,比屋皆仁贤”;个人“髫齓无夭齿,黄发尽其年”;从上到下国泰民安、和睦和谐,寓意这如同灵芝的光华。
4. 作品点评
曹植的这首乐府诗,表达了其建用世济国的志向,具有鲜明的时代政治性与社会性,在当时具备一定的积极意义。在诗歌艺术层面,诗人以美好的灵芝作喻,生动形象地传递情感与理念。于创作方法上,该诗亦有所创新,尤其在五言诗的发展进程中颇具价值。此前,乐府古辞大多以叙事为主要表现形式,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渐趋丰富。而曹植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创作趋向,巧妙地将抒情与叙事相结合,使诗歌既能细腻描绘复杂事态的演变,又能充分表达曲折微妙的心理感受,此诗便是有力的证明。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曹植在文学史上的成就斐然,其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深远且不可估量。
上一篇:魏晋·曹植《喜雨诗》
下一篇:魏晋·曹丕《秋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