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pín
shì
shǒu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2
wàn
yǒu
tuō
yún
ài
ài
kōng
zhōng
miè
shí
jiàn
huī
zhāo
xiá
kāi
宿
zhòng
niǎo
xiāng
fēi
chí
chí
chū
lín
wèi
lái
guī
liàng
shǒu
zhé
hán
zhī
yīn
gǒu
cún
suǒ
bēi

译文

万物皆有所依托,唯有空中那一抹孤云没有依存。在昏昏冥色中渐渐飘向不可知的远方,何时才能见到它的残光余辉呢?朝霞驱散夜间迷雾,鸟儿们全都匆匆结伴飞。只有孤鸟慢慢飞出树林,太阳还未西落就又飞回来。尽力坚守前人安守贫贱之道,哪里不知这种生活免不了饥寒交煎的困苦?旧友零落,世无知音,在贫困中终此一生也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

逐句剖析

"万族各有托":万物皆有所依托,

# 托:依托,依靠。,万族:万物。族,品类。

"孤云独无依":唯有空中那一抹孤云没有依存。

# 孤云:象征高洁的贫士,诗人自喻。

"暧暧空中灭":在昏昏冥色中渐渐飘向不可知的远方,

# 暧暧:昏暗不明的样子。

"何时见余晖":何时才能见到它的残光余辉呢?

# 何时见余晖:此句喻东晋灭亡。余晖:留下的光辉。

"朝霞开宿雾":朝霞驱散夜间迷雾,

# 朝霞开宿雾:朝霞驱散了夜雾。喻刘宋代晋。

"众鸟相与飞":鸟儿们全都匆匆结伴飞。

# 众鸟相与飞:喻众多趋炎附势之人依附新宋政权。相与:结伴。

"迟迟出林翮":只有孤鸟慢慢飞出树林,

# 迟迟出林翮:这句诗人自喻勉强出仕。翮:鸟的翅膀,代指孤鸟。喻贫士,即诗人自指。

"未夕复来归":太阳还未西落就又飞回来。

# 未夕复来归:天未黑时又飞了回来。喻诗人辞官归隐。

"量力守故辙":尽力坚守前人安守贫贱之道,

# 守故辙:坚持走旧道,指前人安守贫贱之道。,量力:根据自己的能力,犹尽力。

"岂不寒与饥":哪里不知这种生活免不了饥寒交煎的困苦?

"知音苟不存":旧友零落,世无知音,

# 苟:如果。

"已矣何所悲":在贫困中终此一生也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

# 已矣:犹算了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贫士七首(其一)》是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的开篇以对比手法,写世间万物皆有所依托,唯有天际孤云无依无傍,在苍茫暮色里飘向远方,难觅余晖踪迹;中间四句绘景,旭日初升染亮云霞、驱散雾霭,百鸟振翅翻飞时,却有一只禽鸟迟迟未动,出林未久,未等夜幕降临便又返回故林;结尾四句直抒胸臆,感慨深沉。诗人以孤云、独鸟自喻,借这两个意象象征自身孤独无依的境遇与命运,同时展现出坚守志节、不趋炎附势的高洁志趣。全诗通过意象营造与情感抒发,凸显了诗人的精神品格与人生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咏贫士七首》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这组诗当作于“南朝宋元嘉三年(426)”陶渊明拒绝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馈赠的粮肉前后,属于诗人晚年的咏怀之作。其中,《咏贫士(其一)》为这组诗中的第一首。组诗通过对贫士境遇的咏叹,抒发了诗人晚年的人生感慨与精神追求,展现了其坚守志节的处世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怀诗。诗中描绘了孤云无依漂泊、独鸟迟举归林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孤独无依的处境。借孤云、独鸟自况,表达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洁志趣,展现了其坚守精神品格的人生态度。

2. 写作手法

对比:“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以万物有依托与孤云无依无傍对比,“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以百鸟翻飞与独鸟迟举归林对比。前者突出孤云的孤独无依,营造苍茫孤寂氛围;后者借独鸟象征诗人经历,暗含对趋炎附势世态的不满与自身选择的坚守。反问:“何时见余晖?”以反问句式,含蓄透出诗人对自身迟暮、生命无多的深沉感慨,增强情感表达的力度。象征:“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以孤云、独鸟自况,孤云象征诗人孤独无依的处境和命运,独鸟象征诗人早年出仕短暂、旋即归隐的经历,体现诗人守志不阿的高洁志趣。借景抒情:“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通过描绘黄昏时孤云远逝、晨景中独鸟迟举归林的景象,抒发诗人内心的感慨与对人生历程的反思。直抒胸臆:诗末四句直接抒发感慨,“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等内容,直言归隐境遇与心境,虽称“何所悲”,实则更见悲慨盈怀。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描绘黄昏景象。“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以万物有托与孤云无依形成对比,“暧暧空中灭”营造出苍茫孤寂的氛围。“何时见余晖?”以反问句式,含蓄透出诗人对自身迟暮、生命无多的深沉感慨。中间四句展现晨景。“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勾勒出明快热闹的画面,与“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形成鲜明对照。“迟迟”“未夕复来归”的细节,借独鸟象征诗人早年出仕短暂、旋即归隐的经历,暗含对趋炎附势世态的不满与自身选择的坚守。诗末四句直抒胸臆。“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直言归隐后的现实境遇;“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以“何所悲”的解脱之语,实则更见诗人历经反思后,虽悲慨盈怀却仍坚守志节、甘守清贫的超然与执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迟出早归即从鸟上写出量力意,既似孤云之无依,当学飞鸟之自审。此真安贫法。

明黄文焕《陶诗析意》

# 前八句皆借云鸟起兴。而归之于自守。后四句出意一反一正,可称沉郁顿挫。

清吴瞻泰《陶诗汇注》

# 孤云自比其高洁。下六篇皆言圣贤唯能固穷,所以辉曜千载,迥立于万族之表,不可如世人之但见目前也。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孤云倦翮以兴举世皆依乘风云而已,独无攀援飞翻之志。宁忍饥寒以守志节,纵无知此意者,亦不足悲也。

宋汤东涧

# 皆咏古来贫士以为证也。

清张玉穀

# 《咏贫士》第一首写明正意。第二首极写饥寒,结言何以致此,未免有愠,作一开,赖有前贤,以慰吾怀,作一阖,又以古贤起下诸人。末首结句作一大结,与第二首结句对照。邈哉前修,赖古多此贤也,谁云固穷难足以慰吾怀矣。七首一气。

清吴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曹植《种葛篇》

下一篇:魏晋·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