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āng
qiáng
gāo
xíng

朝代:魏晋作者:曹植浏览量:2
lóng
shēng
tiān
yún
rén
zhī
shì
jìn
dài
zhōng
rén
zhòng
kǒu
shuò
jīn
chán
yán
sān
zhì
qīn
fèn
fèn
jiān
biàn
wěi
zhēn
yuàn
xīn
shuō
chén
jūn
mén
jiǔ
chóng
dào
yuǎn
jīn

译文

龙要升天,须乘驾空中飘浮的云,人要仕进,须借皇帝宠信的人。众口所毁可以熔金,谗言一多,慈母也会疑心。混乱的世俗,不辨真假,我真想将心里话向皇帝披陈。可皇帝离我那么远,无船渡过河,真是愁煞人。

逐句剖析

"龙欲升天须浮云":龙要升天,须乘驾空中飘浮的云,

# 须:凭借,依靠。

"人之仕进待中人":人要仕进,须借皇帝宠信的人。

# 中人:指君主左右受宠信之人,如贵戚、宦官、佞臣之流。,仕进:入仕做官。

"众口可以铄金":众口所毁可以熔金,

# 铄金:使金融化。铄:销融;熔化。《楚辞·九章·惜诵》:“故众口其铄金兮。”

"谗言三至":谗言一多,

# 谗言三至:“谗言”二句:用“曾参杀人”典故。据《战国策·秦策二》载:费人有与曾参同名者杀人,有人三次告诉曾母这一消息,曾母起初不信,后信以为真,逾墙而逃。这里借用此典故比喻谗言可畏,足以离间君臣关系。

"慈母不亲":慈母也会疑心。

"愤愤俗间":混乱的世俗,

# 俗间:世间。,愤愤:一作“愦愦”,糊涂,混乱。

"不辩伪真":不辨真假,

"愿欲披心自说陈":我真想将心里话向皇帝披陈。

# 披心:披露心迹。

"君门以九重":可皇帝离我那么远,

# 君门以九重:宋玉《九辩》:“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此指国君深居难见,故身受谗言而无处申辩。

"道远河无津":无船渡过河,真是愁煞人。

# 无津:没有渡口。津:渡口,此指渡船或桥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当墙欲高行》是三国曹魏文学家曹植所作的一首杂言乐府诗,抒发其仕途遭谗、报国无门之愤。诗歌开篇以“龙欲升天须浮云,人之仕进待中人”起兴,揭露仕进依赖幸臣的不公;借“众口铄金”“曾母投杼”典故,痛陈谗言可畏、世道昏乱;“愿欲披心自说陈,君门以九重,道远河无津”直抒胸臆,倾诉欲辩无门的悲怆,尽显被谗阻、难近君的愤懑。全诗直抒悲怀,层层递进,情感喷薄,将仕途遭谗的愤懑、辩白无门的悲怆熔于一炉,在错落句式中,尽显诗人对世道不公的痛斥与怀才难展的孤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曹植(192~232),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因富于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叡相继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曹植与曹操、曹丕合称“三曹”。前期的文学创作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白马篇》;后期作品,或诉说骨肉相残、屡遭疑忌之苦痛,或抒发有志不能施之悲愤,多忧患之辞和慷慨之音,语言风格上趋向沉郁内敛。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辞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有显著影响。也善辞赋、散文,《洛神赋》尤著名,代表建安辞赋创作最高成就。代表作品有《泰山梁甫吟》《赠白马王彪》《七步诗》《野田黄雀行》《与杨德祖书》等。著有《曹子建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魏文帝黄初四年(公元223年),雍丘王曹植依惯例从雍丘前往京都洛阳朝贺。行至洛阳关外后,他思量自身曾有过错,欲先向皇帝兄长谢罪,便让随从留于关上,仅带两三名侍从,乔装改扮后私下去拜见清河长公主,盼其向皇帝说情。然而,他入关之事已被关吏上报朝廷,皇帝派人“迎接”时遍寻其踪迹不得,惊扰到卞太后。太后误以为他自杀,对着皇帝痛哭不止,众人皆陷入慌乱。所幸不久后,曹植披发跣足,身背砍刀与椹板现身,太后才安心。此后,皇帝令他居于围有高墙的西馆,仍不许其正式朝觐。曹植虽仰望着宫城门楼,俯念着宫阙庭院,满心思念、忧痛如焚,却始终无法面见皇帝。即便他主动上疏,严厉自责,依旧未能得见,在这般境遇下,他写下了《当墙欲高行》一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杂言乐府诗,也是一首抒情诗。诗歌开篇以“龙欲升天须浮云”类比“人之仕进待中人”,揭露仕途依赖幸臣的不公;借“众口铄金”“曾母投杼”典故,痛陈谗言可畏、世道昏乱;最后直抒胸臆,倾诉欲向君主辩白却“君门九重”“道远无津”的悲怆,抒发因遭谗言、报国无门的愤懑与无奈。

2. 写作手法

起兴:开篇“龙欲升天须浮云,人之仕进待中人”,以“龙升需云”比“人仕待臣”,借自然现象起兴,关联社会现实,含蓄揭露仕途依赖幸臣的不公,为全诗批判基调奠基,让抽象讽刺具形象依托。用典:诗歌多处用典,如“众口可以铄金,谗言三至,慈母不亲”一句化用“曾母投杼”的典故:曾参遭同名者犯罪牵连,多人传告后,其母终因谣言慌乱投杼逾墙,借至亲因谣言生疑的极端事例,具象展现谗言对信任根基的毁灭性打击。将个人遭谗的孤愤,上升到对“世道不辨真伪”的控诉,以古事喻现实,生动展现谗言破坏力,强化“世道昏乱、忠奸难辨”的批判,增厚诗的历史文化底蕴。

3. 分段赏析

开篇“龙欲升天须浮云,人之仕进待中人”,以比兴手法,借“龙升需浮云”的自然现象,类比“人仕进待中人”的社会现实。看似平直叙述,实则暗含对仕途规则的质疑,即人的仕进本该靠才德出众,这里却依附幸臣,开篇即揭出“朝廷用人不公”的主旨,为全诗愤懑抒情奠基。“众口可以铄金,谗言三至,慈母不亲”,化用“众口铄金”(众人言论可熔化金属,喻舆论可摧毁人)与“曾母投杼”(曾参遭诬陷,母亲由信转疑)典故。借古语古事,以典传情,生动展现谗言的破坏力:众口诋毁可颠倒是非,至亲也会因谣言生疑,映射现实中谗言横行、忠奸难辨的黑暗,强化对世道昏乱的批判。“愤愤俗间,不辩伪真”,承接典故,直面现实批判。“愤愤”状世道昏乱,“不辩伪真”与正文对应,揭社会弊病,是诗人对“谗言横行、无人明辨”的直抒胸臆。简短八字,满溢激愤,既恨谗者无良,又悲众人盲听。尾句“愿欲披心自说陈,君门以九重,道远河无津”,先以“愿欲披心”表向君辩白的恳切,后用“君门九重”“道远无津”喻仕途梗阻。虚实结合中,将个人忠心与现实阻隔对比,凸显“欲辩无门、报国无路”的悲怆。全诗戛然而止,却让愤懑与无奈余韵悠长,令读者共情漂泊无依的痛苦。

4. 作品点评

《当墙欲高行》是曹植创作的一首乐府诗,诗歌以议论为主却不枯燥,既因诗人以真情入笔,说理不空洞,又在形式上独具匠心,采用杂言体,句式长短不齐,字数参差错落,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交错,骈散结合,富于变化,且一韵到底,一气呵成。同时用典精妙,“众口铄金”“曾母投杼”典故,将谗言可畏具象化,痛斥谗言惑众、混淆真伪,委婉宣泄遭小人诬陷、不被任用又难陈衷情的愤懑悲怆,尽显建安文学“慷慨任气”的风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骨肉之间,仕进犹如此。“谗言三至,慈母不亲”,毫无谤讟其上语。

清宝香山人《三家诗·曹集》(卷二)

# 明明自慨,切至浏亮。起句托兴警动。

明末清初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六)

# 此伤谗间不能获上之诗。首二,先言获上必先推荐,反振而起。一句比,一句赋,笔势突兀。“众口”五句,转落众谗惑听之可畏,醒出篇主。末二着身致慨,无路自明,独用长句,愈觉矫健。陈王诗多词条丰满者,如此与《野田黄雀行》等篇,则又以短劲胜。

清张玉榖《古诗赏析》(卷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应玚《公宴诗》

下一篇:魏晋·曹操《对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