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舟纵逸棹":时光流逝如同飞舟,
# 虚舟纵逸棹:“虚舟”二句:化用《庄子·列御寇》“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之意,比喻迅速流逝的时光。虚舟,空船,这里可解释为“轻舟”。逸,快疾、迅速的意思。棹,长的船桨,是划船的工具。
"回复遂无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发岁始俛仰":刚过开年俯仰之间,
# 俛仰:即俯仰,形容时间短暂。俛,同“俯”。,发岁:开岁,一年之始。
"星纪奄将中":忽然又到一年之中。
# 将中:将到年中,指五月。,奄:通“淹”,忽然的意思。,星纪:星次名,这里指癸丑年。古代星岁纪年法,把周天划为十二分次,每分次有一专名,星纪即其中之一。岁星运行一个分次,就是一年。《晋书·天文志》:“自南斗十二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于辰在丑。”晋义熙九年(413)即为癸丑岁。
"南窗罕悴物":南窗罕见憔悴枯木,
# 悴:憔悴,这里是枯萎的意思,指干枯之物。,罕:罕见,稀少。
"北林荣且丰":北面树林一片繁荣。
# 荣且丰:繁荣茂盛。荣、丰,都有茂盛的意思。
"神萍写时雨":雨神及时泻下甘雨,
# 写:同“泻”,倾注。,神萍:雨师。一作“萍光”,一作“神渊”。《楚辞·天问》:“蓱起雨,何以兴之?”王逸注:“蓱,萍翳,雨师名也。”
"晨色奏景风":清晨吹拂祥和南风。
# 景风:古代指祥和之风。《尔雅·释天》:“四时和为通正,谓之景风。”《列子·汤问》:“景凤翔,庆云浮。”也指南风或东南风,如《说文·风部》:“南方曰景风。”《史记·律书》:“景风居南方。景者言阳气道竟,故曰景风。”《淮南子·墬形训》:“东南曰景风。”,奏:通“凑”,聚集。景风:古代指祥和之风。《尔雅·释天》:“四时和为通正,谓之景风。”《列子·汤问》:“景凤翔,庆云浮。”也指南风或东南风,如《说文·风部》:“南方曰景风。”《史记·律书》:“景风居南方。景者言阳气道竟,故曰景风。”《淮南子·墬形训》:“东南曰景风。”
"既来孰不去,":人既生来谁能不死,
# 去:喻指死。,来:喻指生。
"人理固有终":人生规律必然有终。
# 人理:人生的道理。
"居常待其尽":生活清贫等待命尽,
# 居常待其尽:安于贫困,等待命终。晋代皇甫谧《高士传》:“贫者,士之常也;死者,命之终也。居常以待终,何不乐也?”
"曲肱岂伤冲":弯臂作枕何妨道隆?
# 冲:虚,淡泊,指道的最高境界。《老子》:“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岂伤:哪里妨害。,曲肱:“曲肱而枕之”的省略,即弯曲胳膊作枕头。语本《论语·述而》:“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迁化或夷险":时运变化有顺有险,
# 险:险阻。,夷:平坦。,迁化:指时运的变化。
"肆志无窊隆":纵心任性没有穷通。
# 窊隆:谓地形洼下和隆起,引申为起伏,高下。窊,是低洼、低下。隆,是隆起、突出。,肆志:随心任性。肆,是放肆、放纵的意思。
"即事如已高":倘能遇事达观视之,
# 即事:就事,对眼前事物的认识。
"何必升华嵩":何必攀登嵩华高峰!
# 华嵩:华山和嵩山,传说为神仙所居之地。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感怀之作。诗中通过描写四季轮转、草木荣枯的自然景象,引出对生命终有尽头的思考。诗人以平常心看待生死,认为顺应自然、安于当下就是最好的生活态度,不必刻意追求长生之道。语言平实自然,体现了陶渊明一贯的达观与淡泊。
2. 写作手法
互文:“南窗罕悴物,北林荣且丰”两句互相映衬,通过南北景物的互补描写,共同勾勒出五月万物繁茂的生机景象,展现自然界的和谐统一。用典:“曲肱岂伤冲”句巧用《论语·述而》“曲肱而枕之”典故,原典描述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诗人以此自况简朴生活,表明其不慕荣华、顺应自然的人生追求。
3. 分段赏析
“虚舟纵逸棹,回复遂无穷”:开篇以轻舟疾驰的意象起兴,“虚舟”暗示超脱物外的心境,“逸棹”的迅疾划动与“回复无穷”的循环往复形成时空张力。诗人将抽象的时间概念转化为可感的舟行画面,既具象化时间流逝之快,又暗喻自然规律的永恒轮回,为全诗奠定哲理基调。“发岁始俛仰,星纪奄将中”:承接前句的时间主题,“俛仰”的日常动作与“发岁”到“将中”的快速转换形成微观与宏观的时空对照。《离骚》中“日月忽其不淹兮”的意境在此得到化用,“奄”字精准捕捉时光倏忽而逝的惊觉感,五月的时令特征由此自然引出。这种从日常细节切入永恒命题的写法,体现陶诗“即事见理”的特质。“南窗罕悴物,北林荣且丰”:采用互文手法,打破空间界限,将南窗北林统合为生机盎然的五月图景。“悴”与“荣”的潜在对比,既如实描绘草木繁茂的景象,又为后文“有来必有去”的物候规律埋下伏笔。诗人以简净笔法勾勒季节特征,避免琐碎写实,保持哲学观照的高度。“神渊写时雨,晨色奏景风”:“神渊”的雄浑与“时雨”的润泽构成垂直空间意象,“晨色”的视觉与“景风”的触觉形成多感官交融。清晨万物美好,和暖南风拂面,“写”字赋予云雨动态,“奏”字拟人化南风,在庄严的自然崇拜中注入灵动气息。四句景物描写看似平实,实为“即事言理”的精心铺垫。“既来孰不去,人理固有终”:转折处设问,将草木荣枯的自然现象提升至生命哲思。“人理”与“物候”对举,以“固有终”三字道破生死常态。诗人以冷静口吻陈述必然规律,与《形影神》组诗的死亡观一脉相承,此处更侧重对自然法则的坦然接受,揭示生命不可抗拒的终结。“居常待其尽,曲肱岂伤冲”:化用《论语·述而》中“曲肱而枕”典故,将儒家安贫乐道与道家冲虚之境融合。“居常”暗合荣启期故事中“居常以待终”的意境,“岂伤冲”的反问语气强化超脱态度。诗人通过双重用典,在简朴生活与精神自由间建立联系,含蓄回应戴主簿可能的求仙之问。“迁化或夷险,肆志无窊隆”:“夷险”对比构成人生境遇的辩证法,“肆志”主张则突破穷达窊隆的外在标准。诗人以“迁化”统摄自然与人事,将前文的季节感悟转化为处世智慧。句式由前半首的写景说理转为直抒胸臆,体现诗体结构的精心安排。“即事如已高,何必升华嵩”:结句以“即事”呼应开篇的日常观察,“升华嵩”暗讽求仙虚妄。“如已高”的平淡肯定与“何必”的坚决否定形成张力,完整呈现诗人“立足现实而超越现实”的生命态度。这种以日常生活证悟玄理的方式,正是陶渊明哲学诗的特征,也是对华山嵩山求仙行为的彻底否定。
4. 作品点评
这首唱和诗所酬答的对象,应是热衷寻仙访道的戴主簿,或与诗人有过修道求仙方面的交流。陶渊明借此诗作,以坚定而从容的笔调,完整地阐述了自己的人生哲学。诗中展现出诗人归隐后矢志不渝的决心,他以超然物外的态度看待生死、贫富等人生终极命题,在恬淡自适中彰显出独特的人生智慧。这种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理想境界。
# 虽天道有盈虚,而此心确乎不可拔,非夫知命不惑而有潜龙之德者,其孰能之!
清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
# 譬喻起。起法自奇。
近代龚望《陶渊明集评议》
上一篇:魏晋·曹操《对酒》
下一篇:魏晋·陆机《日出东南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