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止千万端":行为举止千万种,
# 端:种,类。,行止:行为举止。
"谁知非与是":谁是谁非无人晓。
"是非苟相形":是非如果相比较,
# 相形:互相比较。,苟:如果。
"雷同共誉毁":毁誉皆同坏与好。
# 誉毁:诋毁与称誉。,雷同:人云亦云,相同。
"三季多此事":夏商周未多此事,
# 三季:指夏商周三代的末期。
"达士似不尔":贤士不曾随风倒。
# 尔:那样。,达士:贤达之人。
"咄咄俗中恶":世俗愚者莫惊叹,世俗中的愚蠢者。惊怪声。
# 俗中恶:世俗中的愚蠢者。恶:一作愚。,咄咄:惊怪声。
"且当从黄绮":且隐商山随四皓。
# 黄绮:夏黄公与绮里,代指“商山四皓”。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饮酒(其六)》是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以酒为引,借沉郁忧愤的笔调,熔铸诗人对历史变迁、现实世相及人生况味的深刻思考。字里行间既饱含对现实社会的沉郁悲慨,亦流淌着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眷恋,鲜明展现出作者高洁自守的道德风骨与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
2. 分段赏析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这两句开篇点题,提出行为方式多种多样,但难以判定是非的困惑。以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引发思考,为下文论述是非对错的相对性做铺垫。“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此联深入探讨是非观念,一旦将是非进行比较,人们就会盲目跟风,一同赞誉或诋毁。这里揭示了人性中随波逐流的一面,批判了这种缺乏独立思考的行为。“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诗人将视野扩展到历史,指出末世多有这种是非不分的现象,而通达之人却不会如此。通过古今对比,更突出了通达之人的与众不同,表达对通达态度的推崇。“咄咄俗中恶,且当从黄绮。”尾联表达对世俗丑恶(或愚蠢)的厌恶之情,“咄咄”一词加强了情感的表达。诗人表示要追随夏黄公、绮里季这样的隐士隐居,体现出他想要远离世俗是非,追求内心宁静的愿望。
上一篇:魏晋·陆云《答顾秀才诗》
下一篇:魏晋·陈琳《宴会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