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来驱我去":饥饿驱使着我出门去,
# 驱我去:逼迫我走出家门。
"不知竟何之":不知究竟去哪里。
# 何之:往何处去。之:往。,竟:究竟。
"行行至斯里":前行来到此村落,
# 里:居民聚居的地方,指村里。,斯:这。
"叩门拙言辞":敲门后却拙于言辞。
# 拙言辞:拙于言辞,不知该怎么说才好。这里表现一种羞于启齿、欲言又止的复杂心理活动。
"主人解余意":主人理解了我的来意,
# 解余意:理解我的来意。
"遗赠岂虚来":赠送我东西,哪能让你白跑一趟。
# 岂虚来:哪能让你(指诗人)白跑一趟。,遗:赠送。
"谈谐终日夕":与主人谈笑融洽,从早到晚,
# 谈谐:彼此谈话投机。
"觞至辄倾杯":每次进酒总是一饮而尽。
# 觞至辄倾杯:每次进酒总是一饮而尽。觞:进酒劝饮。辄:就,总是。
"情欣新知欢":因结识新朋友的欢愉而心情欣喜,
# 新知:新交的朋友。
"言咏遂赋诗":于是吟咏诗歌。
# 言咏:吟咏。
"感子漂母惠":感激您像漂母那样给予我恩惠,
# 漂母惠:像漂母那样的恩惠。漂母,在水边洗衣服的妇女。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当年韩信在城下钓鱼,有位漂母怜他饥饿,给他饭吃,韩信发誓日后报答此恩。后来韩信帮助刘邦灭了项羽,被封为楚王,果然派人找到那位漂母,赠以千金。,子:对人的尊称。,感:感激。
"愧我非韩才":惭愧我没有韩信那样的才能。
# 非韩才:没有韩信的才能。
"衔戢知何谢":我内心感激之情难以言表,只能默默铭记,
# 衔戢:谓敛藏于心,表示衷心感激。衔:马勒于口,勒不会掉落,意为永远不忘。戢:收藏。
"冥报以相贻":希望来世报答您。
# 贻:赠送。,冥报:谓死后在幽冥中报答,这是古人表示日后重报的说法,非关迷信与否。冥:幽暗,死者神魂所居。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生活诗。全诗记叙了诗人因饥饿出门借贷并获主人盛情款待的经历,反映了其晚年贫困生活的侧面,展现了诗人朴拙真率的个性,既表达了对主人馈赠之恩的感激,也隐含着对自身境遇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用典:“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化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漂母饭信”的典故。韩信早年贫困时受漂母施饭,后功成以千金回报。诗人以“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自况,将主人的馈赠之恩比作漂母的善意,自谦无韩信的才能得以报答,既借典故含蓄表达对主人恩情的深切感激,又通过历史人物的遭际暗寓自身困境,使诗歌情感在质朴中见厚重,典故运用贴切自然,增强了抒情的深度与文化底蕴。直抒胸臆:结尾“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直接抒发对主人恩惠的深切感激,坦言今生难报、唯望冥报的至诚之心,情感直白浓烈,收束全诗主旨。
3. 分段赏析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渊明归隐田园后,深切体会了农民劳作的艰辛,饥饿之感尤为深刻。这两句诗直白地道出因饥饿驱使,不得不出门求乞的窘迫情境,以及难以名状的惶恐心绪。诗人此刻自己也拿不准该前往何处。“竟”字中蕴含着再三思量,既显现出当时农村的荒凉景况,有粮之家极为稀少,借贷几乎无路可循;也显露出诗人对于求助对象,终究还是有选择的。“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一步一步地走啊走,不自觉地来到了一处村落。由此可见,虽然心中“不知竟何之”,但在潜意识里,终究是认定有值得求助之人。此人自然当是可求助之对象。即便如此,当敲门之后,诗人依旧表现得拙于言辞,不知如何开口。“乞食”这一行为,对于有着强烈自尊心的人而言,实在难以启齿啊。“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主人察觉到渊明此时的饥饿之色与窘迫模样,完全明白了诗人的处境,马上拿出食物相赠,诗人此行果然没有白来。多么可亲的善人啊!至此,诗的情感基调从痛苦惶恐转变为欣慰感激。“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主人不仅热心帮诗人解围,而且善解人意。他殷勤地邀请诗人落座交谈,两人相谈甚欢,不知不觉间夜幕降临,做好饭后摆上了酒菜。诗人此时已然毫无拘束,端起酒杯便开怀畅饮。渊明向来喜爱饮酒。“倾”字用得豪放,正展现出渊明“质性自然”的本色。“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诗人因结识这位新朋友而满心欢喜,交谈十分高兴,于是作诗赠予对方。由“新知”二字可以看出,主人与诗人还是新结识的关系,但诗人心里明白对方也是一位高雅之士,所以才“行行至斯里”。最后四句,集中抒发感激之情,是整首诗的核心主旨。“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在“始为布衣时”,生活贫困,“钓于城下,诸母漂(絮),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后来韩信在刘邦麾下建立大功,受封楚王,便“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诗人借用这个典故,向主人表达,感激您有着如漂母一般的恩情,惭愧的是自己没有韩信那样的才能,难以予以报答。“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您对我的恩情我将永远铭记于心,今生不知怎样才能报答,只能期望在冥冥之中,将来有机会报答您。中国古代就有“冥报”之说,像“结草衔环”的故事就是如此。“冥报”这样的说法,所表达的是极为深厚高尚的感激之情。至于“冥报”是否能实现,姑且不论,但这份感恩之心,实在是无比珍贵。
4. 作品点评
此诗蕴含的思想价值,远远超越了乞食本身的具体事件。整首诗用朴素平实的语言,彰显出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面对困境中的诗人,主人慷慨伸出援手,急人之所急却不求任何回报;诗人获助后真诚铭感于心,牢记恩情不忘报答——这种质朴真挚的情感交流,展现出双方高尚的品格光辉。诗中呈现的这两种人格形象,恰似明镜相对,彼此映衬,交相辉映。这种急人所难、施恩不望回报,受恩铭记、时刻不忘回报的品格,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为珍贵的精神遗产。
# 渊明得一食,至欲以冥谢主人。哀哉!哀哉!此大类丐者口颊也。非独余哀之,举世莫不哀之也。饥寒常在身前,声名常在身后。二者不相待,此士之所以穷也。
宋苏轼《书陶渊明乞食诗后》
# 穷到透顶,愁得要死的人,哪里还有这许多闲情逸致来著书?……高吟“饥来驱我去……”的陶征士,其时或者偏已很有些酒意了。正当苦痛,即说不出苦痛来,佛说极苦地狱中的鬼魂,也反而并无叫唤。
现代鲁迅《“碰壁”之后》
下一篇:魏晋·陆机《赠纪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