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出青松之烟":墨是用青松烧出的烟制成,
# 青松之烟:古代写字,初以竹梃点漆,汉以后多用松烟、桐煤制墨,故曰出青松之烟。
"笔出狡兔之翰":笔是取狡兔的毛来制作。
# 翰:鸟羽,此指兔身细长的毫毛,其毫可集而为毛笔,故毛笔称翰。
"古人感鸟迹":古人有感于鸟的足迹,
# 鸟迹:古代有一种字体。称鸟虫书。为篆书的变体。因其像虫鸟之形而得名,大都刻在或铸在兵器和钟鼎上。
"文字有改判":从而让文字的形态有了各种变化。
"尺蠖知屈伸":尺蠖懂得屈伸之理,
# 尺蠖:即尺蠖蛾的幼虫。
"体道识穷达":体悟大道的人能明了困厄与显达。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曹植(192~232),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因富于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叡相继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曹植与曹操、曹丕合称“三曹”。前期的文学创作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白马篇》;后期作品,或诉说骨肉相残、屡遭疑忌之苦痛,或抒发有志不能施之悲愤,多忧患之辞和慷慨之音,语言风格上趋向沉郁内敛。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辞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有显著影响。也善辞赋、散文,《洛神赋》尤著名,代表建安辞赋创作最高成就。代表作品有《泰山梁甫吟》《赠白马王彪》《七步诗》《野田黄雀行》《与杨德祖书》等。著有《曹子建集》。
1. 分段赏析
首句“尺蠖知屈伸”:刻画了尺蠖这一微小生物能根据环境变化自如地伸展或蜷缩身体的状态,画面具体可感。借尺蠖本能,巧妙暗示人也应具备能屈能伸的智慧,在不同境遇中灵活应对,流露出对这种处世之道的认可。采用比兴手法,以尺蠖之态引发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使抽象道理形象化。尾句“体道识穷达”:此句虽无具体画面描绘,但构建了一种精神层面的情境,即人通过对“道”的体悟去认知人生的困厄与显达。表达出诗人对以“道”为指引,豁达看待人生起伏的倡导,展现出超脱平和的心境。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直接阐述观点,深化诗歌主旨,将对自然现象的感悟升华到人生哲理高度。
上一篇:魏晋·曹植《诗》
下一篇:魏晋·曹植《桂之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