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多佳日":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
"登高赋新诗":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吟诵新诗篇。
"过门更相呼":经过门前互相招呼,聚在一起,
"有酒斟酌之":有美酒,大家同饮共欢。
# 斟酌:倒酒而饮,劝人饮酒的意思。这两句是说邻人间互相招呼饮酒。斟,盛酒于勺。酌,盛酒于觞。
"农务各自归":要干农活便各自归去,
# 农务:农活儿。
"闲暇辄相思":闲暇时则又互相思念。
# 相思:互相怀念。,辄:就。
"相思则披衣":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
# 披衣:披上衣服,指去找人谈心。
"言笑无厌时":谈谈笑笑永不厌烦。
# 厌:满足。
"此理将不胜":这种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
# 将不胜:岂不美。将,岂。,此理:指与邻里过从畅谈欢饮之乐。理,义蕴。
"无为忽去兹":抛弃它实在无道理可言。
# 兹:这些,指上句“此理”。
"衣食当须纪":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
# 纪:经营。这两句语意一转,认为与友人谈心固然好,但应当自食其力,努力耕作必有收获。
"力耕不吾欺":躬耕的生活永不会将我欺骗。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属于田园诗题材。全诗通过描写与邻里相处的日常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与友人相聚谈天、共享农耕之乐的惬意与满足,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质朴生活的向往之情。
2. 写作手法
白描手法:“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诗人用简洁朴素的语言,如实地描绘出乡村生活中邻里之间自然随意的交往场景,不加修饰却富有生活气息。情景交融:“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通过对微风细雨等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新宜人的氛围,衬托出诗人与友人相聚时内心的惬意与舒畅,景中有情,情融于景。对比手法:“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将农忙时各自归家和闲暇时相聚言笑的情景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与邻里之间在不同生活状态下都有着深厚的情谊,闲暇时光的相聚更加珍贵。直抒胸臆:“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直接表达出诗人与友人共同欣赏奇文、剖析疑义的乐趣和对这种文化生活的喜爱,让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态度。
3. 分段赏析
起首“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既承接前作中与友人共赏奇文的雅趣,又点明此乃日常之乐。“春秋”二字总领全篇,表明此类雅事并非偶然,而是贯穿四季的生活常态。于风和日丽的春秋时节,与“素心人”登高赋诗,于陶渊明而言,是在火灾后迁居的慰藉,更是远离尘嚣的心灵寄托。此句未着墨于景物,却尽显风光清朗、诗人旷达之态。“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描绘出邻里过从招饮的随性之乐。无需繁文缛节,随意招呼,便可共饮美酒。这种粗朴率真的交往方式,恰恰彰显出情谊的真挚。此处场景,既似邻人邀饮,又像诗人招客,含蓄之中余味悠长,颇有杜甫笔下乡村生活的质朴与鲜活。“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将生活场景从饮酒过渡到农务与相聚。平日各自忙于农事,闲暇时便相互思念,思念即起身相访,谈兴盎然。诗人巧妙借用民歌顶针格,使诗意在回环往复中层层递进,从随意的招饮之乐,深化为深厚的相知之情,凸显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纯粹自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诗人感叹这般生活蕴含的自然之理,才是至美。看似与东晋士族崇尚的玄学自然观相似,实则大相径庭。士族之乐,源于空虚放浪的寄生哲学;而陶渊明之乐,扎根于淳朴的田园劳作与真挚的邻里情谊。诗末“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点明自然之乐的根本在于躬耕自资,以小生产者朴素唯物的世界观,批判改造了士族玄学,使诗意在升华中更具思想深度。
4. 作品点评
《移居二首(其二)》所在的晋宋之交玄风大盛,山水诗多因谈玄说理被訾议,陶渊明田园诗也不乏谈理之作却获盛誉。此诗能如陶诗一般,作诗以理为骨,更可贵的是善于在情中化理,区别于山水诗的理赘于辞,而是以情化理,理入于情,即便明言理也有真情融于意象,不言理时理趣又在笔墨之外,呈现出从容自然的境界,树立了很高的艺术标准。
# 直是口头语,乃为绝妙词。极平淡,极色泽。
清蒋薰《陶渊明诗集》
上一篇:魏晋·曹植《三良诗》
下一篇:魏晋·王粲《从军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