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ān
liáng
shī

朝代:魏晋作者:曹植浏览量:2
gōng
míng
wéi
zhōng
suǒ
ān
qín
xiān
xià
shì
sān
chén
jiē
cán
shēng
shí
děng
róng
tóng
yōu
huàn
shuí
yán
juān
shā
shēn
chéng
nán
lǎn
dēng
jūn
lín
xué
yǎng
tiān
tàn
cháng
míng
míng
wǎng
huán
huáng
niǎo
wèi
bēi
míng
āi
zāi
shāng
fèi
gān

译文

功名富贵并非人力可强求,忠诚道义才是我心安之所系。秦穆公先一步离世,三位臣子都自刎相随。生前他们共享荣华喜乐,死后也一同承受忧患。谁说献出生命容易,真正要牺牲自身实在艰难。揩着泪水登上君王的陵墓,面对墓穴仰天长叹。漫长的黑夜多么昏暗无光,一去就不再回来。黄鸟为他们声声悲鸣,可哀啊,令人伤痛心肝。

逐句剖析

"功名不可为":功名富贵并非人力可强求,

# 功名:功勋声誉。

"忠义我所安":忠诚道义才是我心安之所系。

# 我:代指三良。,忠义:指为国家解除祸患而牺牲的行为。

"秦穆先下世":秦穆公先一步离世,

# 下世:去世。,秦穆:秦穆公,名任好,春秋时代五霸之一。

"三臣皆自残":三位臣子都自刎相随。

# 自残:自杀以殉葬。,三臣:即三良。

"生时等荣乐":生前他们共享荣华喜乐,

# 荣乐:指宴饮安乐的生活。应劭《汉书注》说:秦穆公与群臣饮酒,酒酣,公曰:“生共此乐,死共此哀。”奄息许诺,及公薨,皆从死。,等:同。

"既没同忧患":死后也一同承受忧患。

# 没:通“殁”,死。

"谁言捐躯易":谁说献出生命容易,

# 捐躯:献身。

"杀身诚独难":真正要牺牲自身实在艰难。

# 诚:确实。

"揽涕登君墓":揩着泪水登上君王的陵墓,

# 君墓:指秦穆公之墓。,揽涕:拭泪。

"临穴仰天叹":面对墓穴仰天长叹。

# 穴:墓穴。

"长夜何冥冥":漫长的黑夜多么昏暗无光,

# 冥冥:昏暗的样子。,何:何其,多么。,长夜:人死后埋在墓中不见天日,就像是漫漫长夜。

"一往不复还":一去就不再回来。

# 一往不复还:一去就不再回来。

"黄鸟为悲鸣":黄鸟为他们声声悲鸣,

# 黄鸟:指《诗经》中哀三良诗的《黄鸟》。其小序说:“《黄鸟》,哀三良也。国人刺穆公以人从死,而作是诗也。”

"哀哉伤肺肝":可哀啊,令人伤痛心肝。

# 伤肺肝:形容极度忧伤。古歌:“大忧摧人肺肝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三良诗》是魏晋时期曹植创作的咏史题材五言诗。这首诗以春秋时期秦穆公去世后三位良臣殉葬的历史事件为背景。从开篇表明对功名与忠义的态度,到讲述三良殉葬事件、进行生死对比、抒发对殉葬行为的感慨,再到描绘诗人凭吊情景与悲叹之情,展现了诗中情感与主旨。全诗语言凝练,情感真挚,体现了曹植作为建安文学代表人物的创作风格,表达了作者对忠义精神的礼赞,该作品后被收录于《曹子建集》中。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曹植(192~232),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因富于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叡相继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曹植与曹操、曹丕合称“三曹”。前期的文学创作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白马篇》;后期作品,或诉说骨肉相残、屡遭疑忌之苦痛,或抒发有志不能施之悲愤,多忧患之辞和慷慨之音,语言风格上趋向沉郁内敛。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辞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有显著影响。也善辞赋、散文,《洛神赋》尤著名,代表建安辞赋创作最高成就。代表作品有《泰山梁甫吟》《赠白马王彪》《七步诗》《野田黄雀行》《与杨德祖书》等。著有《曹子建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三良诗》由曹魏时期的曹植所作。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植随军西征马超,路过秦穆公墓地,有感于历史上三良殉葬之事,于是写下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它介绍了秦穆公死后三良从葬的历史事件,表达了诗人对忠义的思考以及对生命逝去的悲叹。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黄鸟为悲鸣”,诗人选取“黄鸟”这一典型意象,黄鸟的悲鸣之声与三良殉葬的事件相互关联,构建出一个充满哀伤的画面,通过单一意象的呈现,为后文情感的抒发奠定基础。渲染:“黄鸟为悲鸣,哀哉伤肺肝”,诗人以黄鸟的悲鸣来营造悲伤的氛围,再加上“哀哉伤肺肝”直接的情感抒发,将三良殉葬后的悲怆情境渲染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那种令人心碎的哀伤情绪。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三良的心声便响起:“功名不可为,忠义我所安”他们坦言,功名无法强求,唯有忠义是内心坚守的准则。这自然引出了那段史实:秦穆公离世后,三位臣子纷纷自戕殉葬。史书曾言秦穆公“死而弃民,杀其良以从”,便是对此事的记载。​诗人并未直接批判秦穆公,而是围绕三良的自戕展开,抒发见解:“生时等荣乐,既没同忧患”在他看来,臣子对君主做到生前共享荣乐、死后共担忧患,虽属忠义之举,却不合常理,三良这般殉葬,终究是白白葬送了自己。“谁言捐躯易,杀身诚独难”捐躯看似简单,实则真正要牺牲生命时,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所以,三良殉葬时“揽涕登君墓,临穴仰天叹”,泪水沾襟登上君主的坟墓,在墓穴旁仰天长叹,生的眷恋与死的恐惧在他们心中激烈交织,备受煎熬。《诗经・黄鸟》中“临其穴,惴惴其栗”的描写,也生动展现了他们当时的心境。​三良被活埋地下,陷入无尽黑暗,“长夜何冥冥,一往不复还”,从此再无归期,凄惨至极。“黄鸟为悲鸣,哀哉伤肺肝”,连黄鸟都为他们的惨死悲鸣,令人痛彻心扉。《诗经・秦风・黄鸟》每章以“交交黄鸟”起笔,哀悼子车氏兄弟的屈死;《古歌》中“火忧摧人肺肝心”的句子,也被化用在此处作结,意味深长,引人联想,让对三良的哀悼之情得以充分流露。​曹植在诗中展现出矛盾的思绪:既认可三良殉葬是忠义之举,又为他们这般牺牲感到悲戚,字里行间满是哀悼,也隐晦表达了对秦穆公用活人殉葬的不满。“三良”的故事广为人知,《黄鸟》一诗早已有所反映,要写出新意实属不易。诗人避开《黄鸟》的角度,不直接铺陈史实、斥责穆公,而是聚焦“三良”,赞扬他们的忠义,悲叹他们殉葬的结局,以此反衬秦穆公的残酷,态度鲜明,让诗意曲折,情感复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曹植《远游篇》

下一篇:魏晋·陶渊明《移居二首(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