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凄且厉":秋天的景象凄清而且萧肃,
# 凄且厉:凄凉而且肃杀。
"百卉具已腓":百草都已经枯萎衰颓。
# 腓:草木枯萎。,百卉:百草。
"爰以履霜节":于是在霜露降落的九月,
# 履霜节:指九月。,爰:于是。
"登高饯将归":登高饯别送友人去外地上任。
# 归:将要离去之人,指庾登之、谢瞻。,饯:设酒食送行。
"寒气冒山泽":肃肃的寒气笼罩着山涧,
# 冒:覆盖。
"游云倏无依":游云飘忽不定无所依傍。
# 倏:忽然,疾速。
"洲渚四缅邈":遥望水中洲渚似乎是很缥缈的景象,
# 缅邈:遥远的样子。,洲渚:水中陆地。
"风水互乖违":风向与水流的方向相违背。
# 风水互乖违:风向与水流方向相反。乖违:违背,分离。
"瞻夕欣良宴":眺望暮景又很欣喜逢见这样的盛筵,
# 欣良宴:宴会中的气氛令人高兴。,瞻夕:傍晚。
"离言聿云悲":离别的话语使人感到伤悲。
# 聿:语助词。,离言:离别之辞。
"晨鸟暮来还":早晨飞去的乌儿傍晚已经飞回来了,
"悬车敛余辉":太阳渐渐收敛起余下的光辉。
# 敛余辉:夕阳渐收余光。,悬车:黄昏之前。
"逝止判殊路":过去的人和留下的人道路完全不同,
# 判:判然,分别。,逝止:谓行者与留者留。
"旋驾怅迟迟":调转我的车马,无限惆怅地缓缓走在回去的路上。
# 迟迟:缓慢的样子。,旋驾:回车。
"目送回舟远":眼看归去的小船越行越远,
# 回舟:归去之舟。
"情随万化遗":心情随着万物的变化而变化,紧紧相随。
# 遗:遗落,消失。,万化:宇宙自然之变化。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送别诗。介绍了诗人以井然有序的结构,前八句铺陈景致,后八句抒发情思,诗中摒弃世俗送别时小儿女的悲啼之态,通过写景巧妙且层层递进地渲染离别的哀愁,暗中以“情”字串联全篇。营造了淡雅而韵味悠长的氛围,表达了对友人真挚的惜别之意,于此同时,又不着痕迹地传达出诗人自身豁达、旷达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开篇“秋日凄且厉,百卉具已腓。爰以履霜节,登高饯将归”,诗人将秋日景象的“凄”“厉”,百草的枯萎衰败之态细致描绘,营造出肃杀凄凉的秋景氛围,紧接着引出登高为友人饯行之事,把外在自然环境的凄清与内心因送别、身体欠佳及新朝初立等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感伤融为一体,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心境的萧索。“寒气冒山泽,游云倏无依”,寒气从山泽间涌起,飘荡的云朵无所依托,既是眼前实景,又象征着诗人漂泊不定、孤独落寞之感,借景抒情,不着痕迹。对比:诗中虽整体氛围哀伤,但结尾处“目送回舟远,情随万化遗”与前文形成对比,前文中诗人因离别而心情沉重,沉浸在感伤里,而此处展现出达观一面,注目行舟远去,让情感随着自然变化慢慢消散,以这种前后心境对比,衬托出诗人性格中的旷达,即便面对诸多不如意与离别愁绪,依然能在最后超脱出来,不被悲伤过度纠缠。
3. 分段赏析
“秋日凄且厉,百卉具已腓。爰以履霜节,登高饯将归”:开篇这四句,为全诗奠定了凄清悲凉的基调。陶渊明笔下的秋日,一反常态地“凄且厉”,一个“厉”字,尽显秋风的猛烈与肃杀,让整个氛围寒意顿生;“百卉具已腓”描绘百花凋零之态,草木衰败的景象映入眼帘,更添萧瑟之感。此时正值“履霜节”,诗人拖着病体登高饯别友人,他本就身体虚弱,又逢这刘宋新朝的首个秋天,心境萧疏。在他眼中,新朝初立似秋风扫过,冲击着旧有的秩序与情怀,即便送别友人赴任,重情的他也难掩内心的落寞,于秋景中寄寓了对时代变迁、人事离散的多重感慨。“寒气冒山泽,游云倏无依。洲渚四缅邈,风水互乖违”:这四句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孤寂与无奈。“寒气冒山泽”,可见山泽间寒气蒸腾,仿若悲伤的情绪在蔓延;“游云倏无依”,那飘荡的云朵恰似诗人内心无所依托的愁绪,在广阔天地间漂泊。水中洲渚虽引人遐思,寄托情思,却无奈“风水互乖违”,暗示着人与人即将分离,各自前路相悖,如同风水不能相顺。诗人将内心因离别、因时代而生的感伤融入自然景致,情景相生,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其黯淡心境。“瞻夕欣良宴,离言聿云悲”:在这丰盛的送别晚宴上,本应是欢乐相聚,可诗人却笔锋一转,道出“离言聿云悲”。白日里欣赏良辰美景、享受佳肴美馔,然而一谈及离别,悲伤便如潮水般涌来。诗人以乐景衬哀情,强烈的情感反差,更加凸显出离别的哀愁之深,也让人体会到相聚时的欢愉终究难掩分别的苦涩,尽显友情在离别面前的沉重。“晨鸟暮来还,悬车敛余辉。逝止判殊路,旋驾怅迟迟”:清晨外出的鸟儿傍晚归巢,而此时夕阳也渐渐收起余晖,时光的流转、自然的规律暗示着人事的聚散无常。“逝止判殊路”,点明友人离去、自己留下的不同归途,心中满是怅惘,“旋驾怅迟迟”更是将诗人不舍别离、却又不得不面对分别的迟缓脚步与纠结内心刻画得淋漓尽致,仿佛时间都为这份离愁而停滞。“目送回舟远,情随万化遗”:结尾处,诗人注目友人所乘之舟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视野尽头。尽管此刻心情沉重,满是离别的伤感,但诗人性格中的达观也悄然浮现。他深知世间万物皆在变化,这份离别之情终究也会随着自然的流转、时光的推移而渐渐淡去,趋于消亡。诗人没有被离别完全吞噬,而是在悲伤中寻得一丝超脱,展现出历经沧桑后的豁达胸怀,不被一时的哀愁所困,令人感佩。
4. 作品点评
《于王抚军座送客》层次井然,分四层:点明时间兼点题,带出地点,描述宴会,聚焦离别。前八句呈秋景,寒风萧瑟、百花凋敝,寒雾锁山泽,游云无所依,洲渚渺远孤寂;后八句诉离情,于送别宴上,由欢聚转哀愁,目送行舟,层层递进。诗人融秋景与别绪,不着痕迹,情真意切,既饱含惜别之意,又在结尾流露旷达情怀,余味悠长。
# 钟情语以遣情语结,最工于钟情。
明黄文焕《陶诗析义》
# 景与情俱带画意。
清方东树《昭味詹言》
上一篇:魏晋·陆机《百年歌十首(其一)》
下一篇:魏晋·袁宏《拟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