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ǒng
táo
xíng

朝代:魏晋作者:曹丕浏览量:2
chén
bèi
nán
yuán
shè
xiá
màn
màn
shī
bǎi
wàn
huā
xuān
máo
ruò
lín
chéng
shān
jīng
tiān

译文

清晨,大军背对滔滔黄河向南进发,踏上那漫长崎岖的征途。百万军队喧闹声不断,戈矛高高举起,像密林和高山一样,旌旗在空中翻卷,遮蔽了阳光和天空。

逐句剖析

"晨背大河南辕":清晨,大军背对滔滔黄河向南进发,

# 南辕:指车辕向南。谓车向南行。,大河:指黄河。,背:离开、避开。

"跋涉遐路漫漫":踏上那漫长崎岖的征途。

# 漫漫:遥远。,遐路:远途,远道。,跋涉:跋山蹚水。形容旅途艰苦,十分艰难。

"师徒百万哗喧":百万军队喧闹声不断,

# 哗諠:即喧哗,声音大而嘈杂,形容百万大军声威赫赫。,师徒:兵士,军旅。

"戈矛若林成山":戈矛高高举起,像密林和高山一样,

# 戈矛:即戈和矛。亦泛指兵器。

"旌旗拂日蔽天":旌旗在空中翻卷,遮蔽了阳光和天空。

# 拂:掠过。,旌旗:旗帜的通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董逃行》是曹魏曹丕创作的一首乐府诗。其初源于后汉游童传唱的民间歌谣,后因董卓之乱而广泛流传。该诗通过描绘登高求仙的奇幻场景,融入“玉兔捣药”“西王母”等神话元素。艺术表现上承接楚辞传统,语言华丽奇特,开创了乐府诗中游仙题材的新范式。据《古今注》记载,此诗被乐府机构改编为儆诫之辞,用以警示权贵勿重蹈董卓覆辙。陆游等后世诗人多次沿用此乐府古题创作,足见其文学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三国时魏国君主,文学家

曹丕(187~226),魏文帝,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文学家。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次子。在位期间,行九品中正制,确立和巩固士族门阀政治特权,得到世家大族支持。后代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建元黄初。曹丕与父曹操、弟曹植并称“三曹”。其工诗,长于写情,文风清丽婉约。诗作内容多为个人的喜怒哀乐,仅有的几首记事作品,抒发了“惆怅窃自怜,相痛惜”的凄凉感受。形式上受民歌影响,语言通俗,描写细致,其中《燕歌行》是文人七言诗的优秀之作。著有《魏文帝集》《典论·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该诗创作于曹魏政权初建时期,作为观兵讲武诗歌的代表作,通过夸饰军威来宣示新兴王朝的军事权威。诗中“师徒百万哗喧”“戈矛若林成山”等描写,与曹丕同期创作的《广陵观兵》《黎阳作诗》共同构成其军事题材创作系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六言乐府诗,也是一首军事题材诗。借“晨背大河南辕”“戈矛若林成山”等行军场景,写出了百万雄师南征的壮阔与艰辛。

2. 写作手法

夸张:“师徒百万哗喧”以“百万”夸张兵力数量,突显军队规模宏大;“戈矛若林成山”将兵器比作森林、高山,强化阵列的密集感;“旌旗拂日蔽天”用“拂日蔽天”夸大旌旗之多,仿佛遮蔽日月。三句从人数、兵器、旗帜角度层层渲染,以极度夸张的手法展现曹军出征时的壮阔军威。

3. 分段赏析

首句“晨背大河南辕”点明时间与行军方向,“晨”字凸显破晓出征的紧迫感,“南辕”则暗示战略目标,为全诗奠定行动基调。次句“跋涉遐路漫漫”,用“漫漫”叠词强调征途遥远、行军艰苦,暗含对将士辛劳的体恤。“师徒百万哗喧”以“百万”夸张之笔,极言军队规模庞大,“哗喧”二字生动展现出人马行进时的壮阔声势,似能听见嘈杂而激昂的声响。“戈矛若林成山”“旌旗拂日蔽天”两句,分别从兵器与旗帜两个角度进一步渲染军威,“若林成山”将密集的戈矛比作森林、高山,突出兵器之多;“拂日蔽天”则以旌旗遮蔽日月的夸张描写,展现出军队铺天盖地的气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曹植《结客篇》

下一篇:魏晋·曹丕《东阁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