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íng
jīn
zuò
shī

朝代:魏晋作者:曹丕浏览量:2
yáo
yáo
shān
shàng
tíng
jiǎo
jiǎo
yún
jiān
xīng
yuǎn
wàng
shǐ
使
xīn
huái
怀
yóu
liàn
suǒ
shēng
chē
chū
běi
mén
yáo
wàng
yáng
chéng

译文

遥遥可见的是山上的亭,白洁闪亮的是云间的星。远望它们使我心生怀想,游子所恋全在故城旧情。驱车驶出北门,远远地眺望河阳城。

逐句剖析

"遥遥山上亭":遥遥可见的是山上的亭,

# 遥遥:高貌。高峻。

"皎皎云间星":白洁闪亮的是云间的星。

# 皎皎:皎洁明亮貌。

"远望使心怀":远望它们使我心生怀想,

# 使:让、令。

"游子恋所生":游子所恋全在故城旧情。

# 所生:所生长的地方。所生养的人。,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驱车出北门":驱车驶出北门,

"遥望河阳城":远远地眺望河阳城。

# 阳城:古地名,在现在河南省孟县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于明津作诗》是魏晋时期曹丕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首句诗人以宏大的视角描绘了远处的山上亭子和云间星星的景象,“遥遥”“皎皎”营造出一种悠远、空旷、明亮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孤寂、思乡的情感基调。第二句直接点明了诗人向远方眺望时内心的情感波动,“游子恋所生”直白地表达出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将诗人的思乡之情直白地抒发出来,写出了游子思恋故乡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三国时魏国君主,文学家

曹丕(187~226),魏文帝,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文学家。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次子。在位期间,行九品中正制,确立和巩固士族门阀政治特权,得到世家大族支持。后代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建元黄初。曹丕与父曹操、弟曹植并称“三曹”。其工诗,长于写情,文风清丽婉约。诗作内容多为个人的喜怒哀乐,仅有的几首记事作品,抒发了“惆怅窃自怜,相痛惜”的凄凉感受。形式上受民歌影响,语言通俗,描写细致,其中《燕歌行》是文人七言诗的优秀之作。著有《魏文帝集》《典论·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行旅思乡诗。通过描写山上亭子和云间星星的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悠远的氛围,体现了游子在旅途中对故乡的思念与眷恋之情。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遥遥山上亭,皎皎云间星”为实写眼前之景,诗人遥望山上高耸的亭子,仰视云间皎洁的星星,勾勒出一幅静谧而悠远的画面。“远望使心怀,游子恋所生”则由实入虚,由眼前之景引发内心感慨,抒发了游子对故乡的眷恋情怀,这是具体乡愁的体现。“驱车出北门,遥望河阳城”同样是实写诗人驱车出城、遥望河阳城的举动,而其中也蕴含着虚的情感。建安时期士人迁徙频繁,诗人或许正如这迁徙的士人一般,在漂泊中追寻着精神归宿。此诗虚实结合,既表达了具体的乡愁,又隐现出对在战乱时代精神归宿的追寻,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实。

3. 分段赏析

“遥遥山上亭,皎皎云间星。”描绘了一幅悠远、空旷的画面。“遥遥山上亭”,诗人将视线投向远方,一座亭子矗立在山上,“遥遥”强调了距离之远,给人一种空旷、孤寂的感觉。“皎皎云间星”,云间的星星明亮闪耀,“皎皎”突出了星星的明亮,营造出一种清冷、高远的氛围。这两句诗通过对远处亭子和云间星星的描写,为全诗奠定了孤寂、思乡的情感基调,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远方的思念。“远望使心怀,游子恋所生。”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远望使心怀”,诗人向远方眺望,这一行为引发了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可能是对故乡、亲人或往昔回忆的思念。“游子恋所生”,“游子”点明了诗人的身份,“恋所生”则明确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直白而深情地将思乡的主题展现出来,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思乡之切。“驱车出北门,遥望河阳城。”描述诗人的具体行动,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驱车出北门”,诗人驱车前行,这一行动暗示了诗人在旅途中。“遥望河阳城”,诗人朝着河阳城的方向远远眺望,可能是河阳城与故乡有某种联系,或者是诗人在旅途中对某个地方的牵挂。通过这一具体的行动描写,将诗人的思乡之情具象化,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深化了全诗的思乡主题。

4. 作品点评

本诗虽写游子思乡,却非普通思乡之作。建安时期,生计所迫使众多士人背井离乡,游子思妇成普遍现象,曹丕诗作深刻反映了这一时代忧伤情思。诗中游子亦非寻常思乡之人,曹丕借游子题材,展现人生孤苦飘零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陆机《东宫作诗》

下一篇:魏晋·曹植《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