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ò
fēng
shī
sān

朝代:魏晋作者:曹植浏览量:2
jiàng
qiān
rèn
yǎng
dēng
tiān
fēng
piāo
péng
fēi
zài
hán
shǔ
qiān
rèn
zhì
tiān
yuè
tóng
páo
jīn
yǒng
guāi
bié

译文

俯身向下,从极高山峰降落,仰望着,攀登如天险般的高山。年复一年的风飘蓬飞,经历了寒冬与炎夏。千难万险,也可以攀登,高山深谷阻隔,也可以翻越。你我同胞骨肉,却好像面临的是生离死别。

逐句剖析

"俯降千仞":俯身向下,从极高山峰降落,

# 俯降千仞:向下入深谷。

"仰登天阻":仰望着,攀登如天险般的高山。

# 天阻:天险,指险峻的高山。

"风飘蓬飞":年复一年的风飘蓬飞,

"载离寒暑":经历了寒冬与炎夏。

# 离:通“罹”,遭到。

"千仞易陟":千难万险,也可以攀登,

# 陟:登。

"天阻可越":高山深谷阻隔,也可以翻越。

"昔我同袍":你我同胞骨肉,

# 同袍:指诗人胞兄曹彬。

"今永乖别":却好像面临的是生离死别。

# 乖: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朔风诗(其三)》是汉末三国诗人曹植写的一首四言诗。前四句以征途艰险托离别之苦。后四句以“可越”与“永别”的对比突出了离别之不可挽回,也让对友人的思念在这种对比中更显沉痛。全诗无直白抒情,却以征途之险、飘蓬之喻、险阻与永别的对比,将离别后的怅惘与怀念写得含蓄而深沉,尽显建安诗歌“慷慨悲凉”的余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曹植(192~232),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因富于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叡相继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曹植与曹操、曹丕合称“三曹”。前期的文学创作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白马篇》;后期作品,或诉说骨肉相残、屡遭疑忌之苦痛,或抒发有志不能施之悲愤,多忧患之辞和慷慨之音,语言风格上趋向沉郁内敛。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辞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有显著影响。也善辞赋、散文,《洛神赋》尤著名,代表建安辞赋创作最高成就。代表作品有《泰山梁甫吟》《赠白马王彪》《七步诗》《野田黄雀行》《与杨德祖书》等。著有《曹子建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魏明帝太和二年(228年)的寒冬,北风卷着鹅毛大雪掠过豫东平原,转瞬之间,雍丘(今河南杞县)就被皑皑白雪覆盖,成了一片苍茫天地。此时,屡遭朝廷贬斥猜忌的雍丘王曹植,正神色枯槁地在庭院中踱步。回想一年前,他才被明帝下令“徙封浚仪(今河南开封北)”;不曾想如今,又被强令“复还雍丘”。满腔壮志无从施展,身世漂泊如风中蓬草,积压在心底的悲怆再也按捺不住,他终于提起那支“骨气奇高”的笔,在风雪呼啸的光影里,写下了传世名作《朔风诗五章》,本诗为组诗的第三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感怀诗。通过跋涉途中的艰难为背景,将自然险阻的可逾越与人间别离的不可挽回相对照,着重抒发了与昔日“同袍”永别后的孤寂、不舍与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反衬:“千仞易陟,天阻可越。昔我同袍,今永乖别”,千仞高山、天然屏障,看似难以逾越,却终究有“易陟”“可越”的可能;而“昔我同袍,今永乖别”则转向人事。前者以“易”“可”突出自然阻碍的“能克服”,后者以“永”强调人事离别的“不可逆”,二者通过自然险阻的“尚可跨越”与同袍离别的“永难再见”反衬出禁令残酷无情人,体现了事离别的沉重与无奈,让对“同袍”的不舍与悲痛在这种对照中更显深切。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中“俯降千仞,仰登天阻”,形象概括自黄初二年(221年)起八年颠沛流离生涯。诗人在迁徙中,一会儿如从千仞高峰俯降,一会儿又似攀登险峻天阻,深刻体现生活起伏不定与艰辛。“风飘蓬飞,载离寒暑”,以随风飘荡的蓬草自比,“载离寒暑”表明历经多年,饱含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的辛酸,不知何时能安定,如《吁嗟篇》“宕宕当何依”“谁知吾苦艰”,满是酸辛泪水。后四句“千仞易陟,天阻可越。昔我同袍,今永乖别!”诗人先强调千仞高山、天险阻碍皆可跨越,却因禁令,兄弟被迫分离,犹如生死相隔,反衬出禁令残酷无情,如不可逾越的“雷池”。诗人于绝望中发出这凄厉呼号,将内心痛苦悲愤推向极致,怆然泣下的形象如在眼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诗赋、比、兴交替使用,自铸词句与化用前人诗文中的用语、意象相结合,抒发了诗人身处藩地复杂的情思,其中有怀念、忧伤、孤独和无奈,有焦灼的期盼,有忠贞的吐露。

不详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克礼《曹操曹丕曹植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陆机《诗》

下一篇:魏晋·应玚《斗鸡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