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ǎng
广
líng
shàng
zuō
shī

朝代:魏晋作者:曹丕浏览量:1
guān
bīng
lín
jiāng
shuǐ
shuǐ
liú
shāng
shāng
máo
chéng
shān
lín
xuán
jiǎ
yào
耀
guāng
měng
jiàng
huái
怀
bào
dǎn
zhèng
zòng
héng
shuí
yún
jiāng
shuǐ
guǎng
广
wěi
háng
zhàn
bīng
chēng
xián
liáng
gōng
zhái
shí
shǐ
jiǎn
yīn
shāng
mèng
xiàn
yíng
láo
zhèng
rén
sǎng
chōng
guó
gēng
zhí
xiān
líng
wáng
xīng
nóng
huái
jiān
zhù
shì
dōu
fāng
liàng
yùn
quán
lüè
liù
jūn
xián
yuè
kāng
dōng
shān
shī
yōu
yōu
duō
yōu
shāng

译文

阅兵的场地在临近江水的长江北岸,奔流的江水是何等的汹涌澎湃。兵阵中竖起的铁戈长矛如山林般茂密,黑色的铠甲折映着耀眼的日光。壮威豪猛的将军们透露出奋勇歼敌的暴烈愤怒,蕴涵着纵横八方的胆略和豪气。有谁认为那广延的江水难以渡过,我看一束芦苇之伐就可轻松穿越。兵法的上策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诉诸武力而谋得和平才称得上是贤良所为。周朝的先人古公但父以岐地作为蓄积酝酿之地,武王灭商实在是要归功于曾祖父的奠基。春秋时的谋士孟献子为晋国出计在险要的虎牢之地修筑城防,迫使郑国畏战而俯首称臣。汉将赵充国以万人屯田开荒种地,使得先零部落没了牧野而不战自乱,四万人降服汉朝。我们在淮河泗水之间发展农业,在徐州一带也修筑军事瞭望监察设施。我认为这是适当使用正确的权谋和策略的方式,所以各部队能喜悦安康。哪会向《诗经·东山》所述得胜后班师时出现的那种疲惫,那是一种绵绵难述的忧伤。

逐句剖析

"观兵临江水":阅兵的场地在临近江水的长江北岸,

"水流何汤汤":奔流的江水是何等的汹涌澎湃。

# 汤汤:大水急流貌。

"戈矛成山林":兵阵中竖起的铁戈长矛如山林般茂密,

# 戈:“戈”一作“霜”。

"玄甲耀日光":黑色的铠甲折映着耀眼的日光。

# 玄甲:即铠甲。玄,青黑色。

"猛将怀暴怒":壮威豪猛的将军们透露出奋勇歼敌的暴烈愤怒,

"胆气正纵横":蕴涵着纵横八方的胆略和豪气。

"谁云江水广":有谁认为那广延的江水难以渡过,

"一苇可以航":我看一束芦苇之伐就可轻松穿越。

# 一苇可以航:语取《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航之”。

"不战屈敌虏":兵法的上策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 不战屈敌虏:一作“不战能屈敌”。

"戢兵称贤良":不诉诸武力而谋得和平才称得上是贤良所为。

# 戢兵:收藏兵器。

"古公宅岐邑":周朝的先人古公但父以岐地作为蓄积酝酿之地,

# 古公:周太王,古代周族的首领,传说为后稷第十二代孙。周文王的祖父。戎狄为争地而攻古公所居豳(bīn)地,古公迁居于岐山下,建筑城郭家室,人多归之,遂使周兴。

"实始剪殷商":武王灭商实在是要归功于曾祖父的奠基。

# 实始剪殷商:即言古公在岐山开发经营,为后来殷做了准备。

"孟献营虎牢":春秋时的谋士孟献子为晋国出计在险要的虎牢之地修筑城防,

# 虎牢:城名,在今河南省荥阳县汜水镇。,孟献:“献”,《御览》又作“子”,即孟献子,春秋鲁国大夫,有贤能。

"郑人惧稽颡":迫使郑国畏战而俯首称臣。

# 稽颡:跪拜,古代一种请罪的礼节。稽,叩头至地。颡,额头。

"充国务耕殖":汉将赵充国以万人屯田开荒种地,

# 耕殖:即耕植,这里指发展农业,农业为富国之本。,充国:使国家富强。

"先零自破亡":使得先零部落没了牧野而不战自乱,四万人降服汉朝。

# 先零自破亡:言如果不重视农业,使农耕凋敝,那是自我破亡之路。

"兴农淮泗间":我们在淮河泗水之间发展农业,

# 淮泗:指今河南、山东、江苏等地淮河、泗水流域。

"筑室都徐方":在徐州一带也修筑军事瞭望监察设施。

# 徐方:在今安徽省泗县。此句言在淮泗间开发农耕,恢复经济。

"量宜运权略":我认为这是适当使用正确的权谋和策略的方式,

# 量宜运权略:量宜运,又作“量运宜”。意为在战略上能适时度量,运筹得当。²咸悦康:都能安康喜悦。

"六军咸悦康":所以各部队能喜悦安康。

# 咸悦康:都能安康喜悦。,六军:此泛指军队。

"岂如东山诗":哪会向《诗经·东山》所述得胜后班师时出现的那种疲惫,

# 岂如东山诗:意为哪里像《诗经·豳风·东山》诗中所讲的那样。《东山》诗描写了当时士兵背井离乡、风餐露宿,复员后田园荒芜,难见亲人。

"悠悠多忧伤":那是一种绵绵难述的忧伤。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广陵于马上作诗》是曹丕创作的一首五言征战诗。诗开篇描绘观兵江畔、江水汤汤之景,继而刻画戈矛如林、玄甲耀日、猛将暴怒的军队雄姿,尽显曹魏军威。随后笔锋一转,以“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展现横渡长江、踏平敌军的豪情。诗中还援引古公亶父居岐邑翦商、孟献子营虎牢服郑、赵充国务耕殖制羌等历史典故,阐述“不战屈敌”的战略思想,同时提及自己在淮泗间兴农、徐方筑室的举措,凸显其运筹帷幄、体恤将士的谋略。结尾以《东山》诗的忧伤作比,彰显己方军队士气高昂、无久役之苦,尽显一代帝王的壮志豪情与自信气魄 。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三国时魏国君主,文学家

曹丕(187~226),魏文帝,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文学家。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次子。在位期间,行九品中正制,确立和巩固士族门阀政治特权,得到世家大族支持。后代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建元黄初。曹丕与父曹操、弟曹植并称“三曹”。其工诗,长于写情,文风清丽婉约。诗作内容多为个人的喜怒哀乐,仅有的几首记事作品,抒发了“惆怅窃自怜,相痛惜”的凄凉感受。形式上受民歌影响,语言通俗,描写细致,其中《燕歌行》是文人七言诗的优秀之作。著有《魏文帝集》《典论·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魏文帝黄初六年(225 年)冬十月。曹丕称帝之后,对内大力整顿政治,巩固自己的统治,对外则积极对吴、蜀用兵,一心想要实现天下一统。然而,孙权多次派遣使者向曹魏“称藩”,可没过多久就反叛;诸葛亮占据蜀地,更是一心想要匡扶汉室,难以劝其归降。所以,曹丕多次发动对吴、蜀的征伐。据《三国志·魏书·魏文帝纪》记载,黄初五年(224 年)八月,曹丕亲自率军征伐东吴,九月抵达广陵,不过最终没有交战就撤兵了。到了黄初六年(225 年),曹丕再次出兵讨伐东吴,他率领舟师从谯县出发,沿着涡水进入淮水。这一年冬十月,曹丕到达陵故城,来到江边检阅军队。当时随行的士兵有十余万之多,旌旗连绵数万里。但这一年格外寒冷,舟船无法进入长江,曹丕只好率军返回。《吴书·吴主传》黄武四年裴松之注引《吴录》也记载道:“这一年冬天,魏文帝抵达广陵,来到长江边检阅军队,士兵多达十余万,旌旗延伸数百里,他有渡江作战的想法。孙权严密防守。当时天气极度寒冷,江面结冰,舟船无法入江。魏文帝看到波涛汹涌,感慨地说:‘唉!这大概就是上天用来分隔南北的原因吧。’于是撤兵返回。”裴松之在为《魏书·文帝纪》作注时还提到,魏文帝当时在马上创作了这首诗。此外,裴注引《魏略》中记载了曹丕《伐吴设镇军抚军大将军诏》中的内容:“我想要在距离长江几里的地方建造宫室,往来其间,要是能看到敌军可攻击的形势,就立刻派出奇兵发动进攻;要是时机还不成熟,那就让六军进行游猎活动,同时犒劳军队将士。”这一想法与诗中“筑室都徐方”“量宜运权略,六军咸悦康”的表述意思相同。综合这些史实来看,可以确定这首诗创作于黄初六年(225 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征战诗,介绍了曹丕在广陵临江检阅军队的场景,描绘了军队武器装备精良、将士士气高昂的壮观画面,以及通过回顾历史典故阐述“不战屈敌”的战略思想,还提及了为东征所做的后勤准备工作,体现了曹魏军队强大的战斗力和诗人对军事策略的思考与自信,营造出雄浑壮阔又富有谋略的氛围,表达了诗人渴望胜利、一统天下的壮志豪情以及超越前人的帝王气概。

2. 写作手法

夸张​​:”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戈矛成山林”运用夸张的手法,将士兵们举起的戈矛比作树林,极言军队人数众多、武器装备精良,营造出一种宏大壮观的场面,展现出曹魏军队的强大阵容。用典:“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古公宅岐邑,实始翦殷商。孟献营虎牢,郑人惧稽颡。充国务耕殖,先零自破亡。”​​ 诗人连续使用多个历史典故。“古公宅岐邑,实始翦殷商”,讲述古公亶父迁居岐山之下,奠定周朝根基,最终翦灭殷商的故事;“孟献营虎牢,郑人惧稽颡”,提到孟献子建议在虎牢筑城,使郑国畏惧而屈服;“充国务耕殖,先零自破亡”,说的是赵充国通过发展农业、屯田戍边的策略,使先零羌族不战自乱。这些典故的运用,一方面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对“不战而屈人之兵”这种战略思想的推崇,暗示自己东征孙权也将采用类似的策略。

3. 分段赏析

此诗前八句着重渲染曹魏“六军”那非凡的气势与同仇敌忾的士气。“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开篇没有直接描写军队,而是先交代阅兵的环境——位于波涛汹涌、浩渺千里的大江之畔。当人们读到此处,自然会联想到当年在此上演的那场“火烧赤壁”的悲壮大戏。时光流转,十多年过去了,“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麈战的江水犹然热”(关汉卿《单刀会》),如今曹魏的将士们正打算在此重振军威,一雪前耻。那滚滚江水发出的“汤汤”之声,定能激起诗人无数的壮志豪情。所以,诗的开头看似平淡,实则格局开阔、情感深沉,为全诗奠定了雄浑壮阔的基调。紧接着,诗中便展现出将士们操练的壮观景象:“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据《魏志》记载,此次阅兵“戎卒十余万,旌旗百余里”,其声势极为浩大。诗中用“山林”来形容士兵们举起戈矛的壮观场面,充分展现出操演部队军容的盛大;随后,又以万丈“日光”映照,那绵延数百里的“玄甲”(黑色战甲)与戈矛一同闪耀着金色的光芒,让这场盛大的阅兵更加光彩夺目。前两句描绘整体场景,后两句则聚焦于“特写”镜头,将一员员战将的神态刻画得栩栩如生,他们脸上、身上都满是对敌的“暴怒”之色,身上散发的“胆气”(即英勇豪迈的气概)弥漫整个沙场,彰显出无可抵挡的力量。诗人被眼前的壮观景象深深感染,诗情激荡,不由自主地脱口吟道:“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诗三百篇》中有“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的诗句(《卫风·河广》),以滔滔黄河如此宽广,竟然能凭借束苇之筏跨越的夸张表述,来抒发旅人思念亲人、急切归家的心情。而曹丕这里将此句移用于壮阔的大江之上,抒发了横渡“天堑”、东征孙权的豪情壮志,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敌人的轻蔑以及高度的自信,气势如虹。自“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开始,诗的情感出现了转折。曹丕毕竟是一代政治家,炫耀军威对他而言只是一种姿态,实际上他内心并不急于与孙权展开决战。孙子兵法中有“久暴师则国用不足”“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教诲,曹操对此也曾强调:“兵犹火也,不戢(收藏)将自焚也”(《孙子注》)。此时,诗人在观兵之际,或许正回想起父亲的教诲,沉浸在对古代贤人“不战屈敌”事迹的追思之中。“古公宅岐邑”,讲述的是古公亶父迁至岐下(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修建宫室、发展农耕的故事。周朝的文王、武王后来讨伐殷商,虽是在几十年之后,但他们的基业实际上是由古公迁岐所开创的,所以说“实始剪殷商”。“孟献营虎牢”,此事发生在春秋时代的公元前571 年(鲁襄公二年)。当时,中原霸主晋国率领诸侯的军队讨伐郑国,晋国采纳了鲁卿孟献子(即仲孙蔑)的建议,在地势险要的虎牢修建城防,最终迫使郑国不战而俯首称臣。“充国务耕殖”,说的是西汉宣帝时镇守边境的名将赵充国,他坚决主张“罢骑兵”“合万人留屯田”,使得先零(羌人的一支)失去了盘踞之地,内部不战自乱,四万余众归降汉室。诗人用这六句诗,高度赞扬古代贤人创造的奇功伟业,借此表达自己“不战屈敌虏”的想法。思绪辗转,展现出一种宏大开阔的气象。最后六句,诗情再次高涨。诗人从对古人的悠然思绪中收回笔触,继续描写眼前的“观兵”场景。此次临江阅兵,军队阵容整齐、士气高昂,令诗人格外兴奋。因为这一切,与他作为政治家的“量宜运权略”(即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策略)密切相关。为了东征孙权,曹丕做了三年多的准备工作,重点放在慰问孤儿寡妇、救济贫困百姓、发展农业生产等方面。对于讨伐孙吴政权,曹丕也极为谨慎。他在给群臣的诏书中曾这样规划:“吾欲去江数里筑宫室,往来其中,见贼可击之形,便出奇兵击之。若或未可,则当舒六军,以游猎飨赐军士”。八月间到徐州时,他还专门修筑了“东巡台”。“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这两句诗,说的正是这些重大决策。正因如此,魏军士兵没有长久服役的痛苦,全军都为此感到喜悦、安乐。诗人可能认为,自己的运筹策略正符合古代贤人“不战屈敌虏”的教导。所以“兴农淮泗间”这四句诗,语言从容淡定,字里行间满是踌躇满志的情趣。想到当年周公东征,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士兵们在归乡时所唱的《东山》歌(《诗经·豳风》),还是流露出长期服役无法归家的深切哀伤。与之相比,曹丕的东征却呈现出“六军咸悦康”(全军都喜悦安乐)的景象。诗人在结尾处高声吟道:“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展现出超越周公的一代帝王的气派。

4. 作品点评

曹丕的诗,向来以“清绮”(清新绮丽)、“轻俊”(轻快俊逸)受到诗论家们的推崇。这可能与他比较喜欢创作与游子、思妇、男女之情相关的题材有关。然而,当他将创作视角转向戎马、军旅生活时,常常也能写出雄浑壮阔的诗句,彰显出其父亲的风格。这首《广陵观兵》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写景抒情,格局宏大,气势雄浑;行文运笔之间,收放自如、跌宕起伏。类似这样的作品,还有《饮马长城窟行》《黎阳作》之三等。由此可见,陈祚明称曹丕“乐府雄壮之调,非其本长”(《采菽堂古诗选》),未免过于片面;而他的同时代人刘桢说他“君侯多壮思,文雅纵横飞”(《赠五官中郎将》),倒是准确地把握了他的创作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本难飞渡,却云一苇可航,此勉强之词也。然命意使事,居然独胜。

清沈德潜《古诗源》卷五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曹植《结客篇》

下一篇:魏晋·陶渊明《命子(其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