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ìng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1
huán
huán
cháng
shā
xūn
tiān
chóu
zhuān
zhēng
nán
guó
gōng
suì
guī
lín
chǒng
shú
wèi
xīn
ér
jìn

译文

威武的长沙王,既有功勋又有美德。天子酬报我,让我拥有专征南国的权力。功成之后便辞官归隐,面对恩宠也没有差错。谁说这样的心意,在近世能够轻易得到。

逐句剖析

"桓桓长沙":威武的长沙王,

# 桓桓:威武的样子。

"伊勋伊德":既有功勋又有美德。

# 伊:语助词。

"天子畴我":天子酬报我,

# 畴:使相等。《后汉书·祭遵传》:“死则畴其爵邑,世无绝嗣。”李贤注:“畴,等也;言功臣死后子孙袭封,世世与先人等。”

"专征南国":让我拥有专征南国的权力。

# 南国:南方诸侯之国。陶侃曾镇武昌;都督荆、湘、江等州军事;平定湘州刺史杜弢、广州刺史王机、交州梁硕的叛乱,进号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专:主掌。

"功遂辞归":功成之后便辞官归隐,

# 辞归:《晋书》本传载,陶侃逝世的前一年,曾上表逊位。,遂:成。

"临宠不忒":面对恩宠也没有差错。

# 临宠不忒:在荣宠面前不迷惑。忒:差错。

"孰谓斯心":谁说这样的心意,

# 斯心:指“功遂辞归,临宠不忒”的思想境界。

"而近可得":在近世能够轻易得到。

# 而近可得:这两句是说,像陶侃那样的思想境界,在近世是难以得到的。近:近世。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命子(其五)》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属于家族叙事题材的咏史作品。全诗以赞颂曾祖父陶侃的功绩为核心,通过“威武雄壮”“功勋卓著”等词展现其军事才能与高尚品德,如“功遂辞归”一句凸显陶侃功成身退的品格。诗中“天子畴我,专征南国”直述陶侃受封长沙郡公、镇守南方的史实,语言质朴却饱含敬意。后四句以“功成不居”与“近世难逢”的对比,既表达对先祖风骨的追慕,也暗含对时世浮躁的感慨。全诗采用直叙手法,语言简练庄重,情感真挚深沉,既体现陶渊明对家族荣誉的珍视,又传递出对高尚品格的推崇。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是由东晋诗人陶渊明所写。学界对于《命子》的创作时间存在多种见解。王瑶在《陶渊明集》注本中提出,此诗应是陶渊明刚得到长子陶俨时所作,暂时将其创作时间定为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当时陶渊明二十九岁;邓安生所编《陶渊明年谱》则认为,这首诗必定创作于长子陶俨三岁之前,暂且将《命子》的写作时间系于太元二十一年(396)前后;龚斌在《陶渊明集校笺》中表明,“这首诗作于陶渊明得到长子陶俨之后,当时他大约二十六七岁”;郭维森与包景诚合注的《陶渊明集全译》指出,此诗大致创作于晋安帝义熙二年(406),这一年陶渊明四十二岁,其长子陶俨已十四岁,诗人在陶俨即将进入“成童”阶段时,写下这首诗,勉励他传承祖辈的家风,努力成为有用之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咏史诗​​,通过赞颂东晋名将陶侃(长沙公)的功绩与品格,描写了陶氏家族世代显赫的历史,表达了诗人对祖先功业的追慕、对高尚品德的推崇,以及对时世浮躁、世风日下的隐忧。

2. 分段赏析

“桓桓长沙,伊勋伊德”,开篇描绘出长沙王威武的形象,以及他既有功勋又有美德的特点,让读者对长沙王有一个初步的、良好的印象。“天子畴我,专征南国”,讲述天子对长沙王的酬报,让他拥有专征南国的权力,从侧面烘托出长沙王的卓越才能和重要地位。“功遂辞归,临宠不忒”,写出长沙王功成之后便辞官归隐,面对恩宠也没有丝毫差错,展现出他不慕荣利、坚守本心的高尚品质,这是诗歌要重点表达的内容。“孰谓斯心,而近可得”,诗人发出感叹,强调这种不慕荣利、坚守本心的心境在近世是很难轻易得到的,进一步深化了对长沙王品质的赞美,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品质的向往和推崇。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诗自首章追溯唐、虞、夏、商,盖原陶姓氏族之所自来也。次章“眷予湣侯”,言陶舍从汉破代封侯,因乱而获武功也。三章“亹亹丞相”,谓陶青为丞相,能迪前踪也。四章言“运当隆窳”,谓陶青以后未有显者,迫至中晋而业融长沙也。五章言长沙公勋德,并及其心期之高远也。六章叙祖若父,风规已见。七章以下方说生子、命子之意。然观其嗟自寡陋,自惭影只,谆谆诫勉,其切望诸子深矣。乃子俱不才,委之天运,究何尝有所牵滞于其意哉!

清温汝能《陶诗汇评》卷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曹丕《广陵于马上作诗》

下一篇:魏晋·徐干《情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