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shǐ
shǒu

朝代:魏晋作者:左思浏览量:2
jīng
chéng
nèi
wáng
hóu
guān
gài
yīn
shù
zhū
lún
jìng
cháng
zhāo
jīn
zhāng
guǎn
宿
shǐ
nán
lín
zhōng
qìng
běi
chuī
shēng
yáng
zhái
mén
qīng
xiāng
liáo
liáo
kōng
zhōng
suǒ
jiǎng
zài
xuán
yán
lùn
zhǔn
xuān
xiàng
yōu
yōu
bǎi
shì
hòu
yīng
míng
shàn

译文

繁华的京城内,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声名显赫的众多王侯居住在这里。贵族们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冠盖遮蔽了四通八达的道路,有着红色轮子的车驾塞满了长街。早上聚集在金家和张家等名门家里。晚上在许家和史家游玩。有时在这家“击钟罄”,有时在那家“吹笙竽”。寂静的扬雄家,门前没有一辆卿相的车。扬雄在幽静空廓的屋子里写《太玄经》,阐述玄远虚无的道理。他模仿《论语》作《法言》,拟司马相如赋写作《长杨》《甘泉》等赋。在以后漫长的历史上,扬雄的名字闻名于四面八方。

逐句剖析

"济济京城内":繁华的京城内,人头攒动,摩肩接踵,

# 京城:指长安。,济济:形容人多。

"赫赫王侯居":声名显赫的众多王侯居住在这里。

# 赫赫:显赫。

"冠盖荫四术":贵族们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冠盖遮蔽了四通八达的道路,

# 四术:四通八达的道路。,荫:遮蔽。,冠盖:官员穿戴的服饰和乘坐的车辆,常借指官吏。

"朱轮竟长衢":有着红色轮子的车驾塞满了长街。

# 长衢:长街。,竟:整个。,朱轮:红色车轮。汉代列侯二千石可乘朱轮的车子。

"朝集金张馆":早上聚集在金家和张家等名门家里。

# 金张:指金日磾和张安世的家族,都是汉宣帝时的大官僚。

"暮宿许史庐":晚上在许家和史家游玩。

# 许史:指许广汉和史高,都是汉宣帝时的外戚。宣帝许皇后父许广汉被封为平恩侯,广汉的两个弟弟也被封侯。宣帝祖母史良娣的侄史高等三人都被封侯。

"南邻击钟磬":有时在这家“击钟罄”,

# 击钟磬:描写他们朝欢暮乐。,南邻:指金张许史之家。

"北里吹笙竽":有时在那家“吹笙竽”。

# 吹笙竽:描写他们朝欢暮乐。,北里:指金张许史之家。

"寂寂杨子宅":寂静的扬雄家,

# 杨子:指扬雄。扬雄是西汉末年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历史学家、语言文学家,是《三字经》中的五子之一。,寂寂:寂静。

"门无卿相舆":门前没有一辆卿相的车。

# 舆:车。,卿相:古代高级官名。

"寥寥空宇中":扬雄在幽静空廓的屋子里写《太玄经》,

# 空宇中:空廓的屋子里。,寥寥:稀少。

"所讲在玄虚":阐述玄远虚无的道理。

# 玄虚:玄妙而不可捉摸。扬雄仿《周易》作《太玄经》十卷;仿《论语》作《法言》十三卷;拟司马相如《子虚赋》等而作赋。作者取“玄虚”二字涵盖了他讲学的内容。

"言论准宣尼":他模仿《论语》作《法言》,

# 宣尼:指孔子(汉宣帝追谥孔子为褒城宣尼公)。,准:水准。

"辞赋拟相如":拟司马相如赋写作《长杨》《甘泉》等赋。

# 相如:指汉司马相如。,拟:以为法则。

"悠悠百世后":在以后漫长的历史上,

# 悠悠:长久、遥远。

"英名擅八区":扬雄的名字闻名于四面八方。

# 八区:八方,天下。,擅:超过。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史八首(其四)》是一首五言古诗。诗作前八句对京城之内王侯贵族的显赫声势与奢靡生活展开了生动刻画。只见王侯们冠盖如云,朱红色的车轮竞相驰骋,他们清晨聚集在金、张这类权贵之门,傍晚便留宿于许、史等豪门府邸。南边邻居家传来阵阵钟磬之声,北边街巷里飘荡着笙竽之乐,极尽一派繁华之象。而后八句,作者笔锋陡然一转,描绘出扬雄住宅的静谧。这里悄然无声,门前不见车马的喧闹嘈杂,与前文所展现的奢华场景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此举凸显出扬雄生活的清贫,同时也彰显出他高尚的学术追求以及卓越的文学才华。最后,诗人对扬雄给予了高度评价。整首诗借助对比的手法,一方面生动展现了京城贵族的奢华生活,另一方面则突出了扬雄的清贫高洁以及他对学术的执着追求,表达出诗人对真正致力于治学的贤才的赞美与敬仰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西晋文学家

左思(250?~305?),西晋文学家。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出身寒微,不好交游。少年时学过钟繇、胡昭的书法,并学鼓琴,均未学成。后发愤勤学,博览名文,遍阅百家,兼通阴阳之术。构思十年写成《三都赋》。其诗语言质朴刚健,所作《咏史》诗八首,托古讽今,对门阀制度表示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的精神。后人辑有《左太冲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咏史八首(其四)》是组诗中的第四首。这组诗创作于左思早年,不过确切的写作时间难以精准判定。从诗中内容推测,大致创作于左思初入洛阳不久,晋朝尚未灭掉东吴的时候。诗里记录了左思在洛阳的生活点滴,以及这种生活带给他的独特情感体验。左思举家迁至洛阳,是因为他的妹妹左棻被选入宫。晋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73年),晋武帝下诏选拔中级以上文武官员家的未婚女子入宫;次年,又挑选了下级文武官员及普通士族家的五千名未婚女子入宫。左思的父亲担任殿中侍御史一职,由此可以大致推断,左思来到洛阳的时间是在泰始元年(公元273年)之后。左思来到洛阳,本怀着满腔抱负,一心想在仕途上大展拳脚,为日后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奠定基础。然而现实却事与愿违,他在谋求仕途的道路上遭遇了重重困难与阻碍。这段经历让他深刻洞察到晋朝政治的腐败黑暗,并将这些感受融入到了《咏史八首》之中。而且,这些诗应该不是左思在洛阳久居之后才创作出来的。诗中有“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其一)这样的诗句,而晋朝灭掉东吴是在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所以《咏史八首》创作时间应在此之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史诗。通过京城内王侯贵族与扬雄生活的对比,突出扬雄的清贫高洁和学术追求,表达对真正治学人才的赞美与敬仰。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作前八句对京城之内王侯贵族的显赫声势与奢靡生活展开了生动刻画,而后八句,描绘出扬雄住宅的静谧。通过对比的手法,使王侯们的生活和扬雄的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借以显示前者虽然荣华富贵却与草木同腐。后者虽然孤寂清贫却死而不朽。表达出作者对真正治学人才的赞美与敬仰。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描绘了京城的繁华景象,这里人才济济,王侯贵族居住的地方显得格外显赫。“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达官贵人的车马仪仗遮蔽了道路,红色的车轮在长长的街道上竞相行驶,展现出他们生活的奢华和排场的盛大。“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王侯贵族们白天在权贵家中聚会,晚上又到其他家族府邸住宿,他们的社交圈子狭窄而奢华。“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邻居们演奏钟磬、笙竽等乐器,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奢靡的氛围。这一系列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上层生活的纸醉金迷,权贵们沉醉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着无尽的荣华富贵。然而,在这繁华的背后,杨雄的居所却显得格外冷清。“寂寂杨子宅,门无卿相舆”,他的宅院冷冷清清,门口没有王侯将相的车马往来。“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杨雄专注于研究玄妙的道家学说,与世俗的喧嚣格格不入。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杨雄生活的孤寂,更彰显了他不慕名利、潜心学术的高尚品质。在那个追名逐利的社会环境中,杨雄能够坚守自己的内心,不被世俗的繁华所迷惑,专注于精神世界的追求,实属难能可贵。杨雄不仅在生活态度上与众不同,他的才华更是令人钦佩。“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他的言论可以和孔子相媲美,辞赋创作能够模仿司马相如,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司马相如是西汉著名的辞赋家,他的作品辞藻华丽、气势恢宏。杨雄能够与这两位文化巨人相提并论,足见他在思想和文学方面的卓越成就。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最后,诗人展望了未来,“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预言杨雄的名声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流传千古,闻名天下。这不仅是对杨雄个人的赞美,更是对他所代表的精神价值的肯定。在功名利禄的诱惑面前,杨雄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追求真正的学问和精神境界。他的这种精神将超越时空的限制,激励着后人在追求真理和知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4. 作品点评

诗人特意用大量篇幅极力渲染王侯贵族奢华的生活,正是为了与后八句中扬雄专心著述、寂寞清苦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扬雄是西汉时期杰出的哲学家、辞赋家以及语言学家。他曾仿照孔子的《论语》创作了哲学著作《法言》;仿照司马相如的赋,写出了《长杨赋》《甘泉赋》。此外,他还留下了《太玄》《方言》《三都赋》等哲学、文学和语言学方面的著作。扬雄才华出众,不仅在当时声名远扬,而且美名流传后世。诗人运用对比手法,让王侯们的生活与扬雄的生活呈现出强烈的反差。借此表明,王侯们虽然享受着荣华富贵,但最终会像草木一样腐朽;而扬雄虽然一生孤寂、生活清贫,却能精神不朽。诗人对扬雄的赞美,实际上也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诗人原本也怀揣着在疆场建功立业的壮志,也曾梦想着“太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但在“世胄蹑高位,英俊没下僚”的门阀制度统治下,他的壮志难以实现。因此,他只能以扬雄为榜样,专注于著书立说,期望“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左思奇才,业深覃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

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

# 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

南北朝钟嵘《诗品》

# 太冲题实因班(固),体亦本杜,而造语奇伟,创格新特,错综震荡,逸气干云,遂为古今绝唱。

明胡应麟《诗薮》

# 左太冲《咏史》似论体。

明刘熙载《艺概》

# 或先述己意,以史实证之。或先述史实,以己意断之。或止述己意,与史实暗合。或止述史实,与己意默寓。

清张玉榖《古诗赏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应璩《百一诗 十五》

下一篇:魏晋·应璩《百一诗 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