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shǐ
shǒu
sān

朝代:魏晋作者:左思浏览量:2
duàn
gān
yǎn
fān
wèi
jūn
zhòng
lián
tán
xiào
què
qín
jūn
dāng
shì
guì
zāo
nàn
néng
jiě
fēn
gōng
chéng
chǐ
shòu
shǎng
gāo
jié
zhuó
qún
lín
kěn
xiè
duì
guī
nìng
kěn
fēn
lián
yào
qián
tíng
zhī
yóu
yún

译文

我仰慕段干木,使秦国偃旗息鼓不敢进犯魏国。我仰慕鲁仲连,谈笑之间使秦军撤退。可贵的是在世上不受富贵笼络,在人家遭难时替人家排难解忧。立了大功却不受赏赐,高尚的气节与众不同。交给他们官印不肯接受,难道还肯接受圭璋。(对于他们来说)同时佩两枚官印光耀门庭的事,与自己却好像浮云一样。

逐句剖析

"吾希段干木":我仰慕段干木,

# 段干木:战国初年魏国人时人赞他有文有才,怀君子之道,声驰千里。但他隐居陋巷,不肯为官。魏文侯请他出任宰相,他不肯接受。魏文侯乘车到他门口,都俯身在车的横木上向他致敬。,希:仰望。

"偃息藩魏君":使秦国偃旗息鼓不敢进犯魏国。

# 藩魏君:保卫了魏君。,偃息:仰卧、安卧。

"吾慕鲁仲连":我仰慕鲁仲连,

# 鲁仲连:战国时齐人。很有正义感。曾周游列国,为人排难解纷但功成之后,以受赏为耻,高风亮节卓尔不群。,慕:仰慕。

"谈笑却秦军":谈笑之间使秦军撤退。

"当世贵不羁":可贵的是在世上不受富贵笼络,

# 不羁:不受约束。,贵:指高贵。,当世:那时的天下之士。

"遭难能解纷":在人家遭难时替人家排难解忧。

"功成耻受赏":立了大功却不受赏赐,

"高节卓不群":高尚的气节与众不同。

# 不群:超群。,卓:崇高。

"临组不肯绁":交给他们官印不肯接受,

# 绁:系住的意思。,组:丝织的绶带。当官的印氧通常挂在绶带上,系于腰间。,临:面对。

"对珪宁肯分":难道还肯接受圭璋。

# 珪:同圭。古代帝王、诸侯举行礼仪时所用的板状玉器,上尖下方。,对:面对。

"连玺曜前庭":(对于他们来说)同时佩两枚官印光耀门庭的事,

# 连玺:指成串的印。

"比之犹浮云":与自己却好像浮云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史八首(其三)》是晋代文学家左思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开篇颂扬段干木隐而助魏、鲁仲连谈笑退秦的非凡事迹,流露出深切敬仰之情;继而总结这些古代高士的共性特征与高洁品格;最后借助对比和象征手法,生动展现他们蔑视权贵、淡泊名利的精神境界。全诗借对古代贤士的称赞,抒发了对高尚情操与独立人格的憧憬追求,同时也含蓄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沉思考与批判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西晋文学家

左思(250?~305?),西晋文学家。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出身寒微,不好交游。少年时学过钟繇、胡昭的书法,并学鼓琴,均未学成。后发愤勤学,博览名文,遍阅百家,兼通阴阳之术。构思十年写成《三都赋》。其诗语言质朴刚健,所作《咏史》诗八首,托古讽今,对门阀制度表示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的精神。后人辑有《左太冲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咏史八首(其三)》是晋代文学家左思所作,这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三首。《咏史八首》是左思早年时期的作品,关于其具体的写作时间难以确切判定,不过从诗中所呈现的情况来看,大体能确定是写于左思刚入洛阳不久,且在晋灭吴之前。左思是因为妹妹左棻被选入宫,才举家来到洛阳的。晋武帝泰始元年(273年),晋武帝下令挑选中级以上文武官员家中的处女入宫,到了次年,又挑选了下级文武官员以及普通士族家中的五千处女入宫。左思的父亲当时担任殿中侍御史,基于此,左思入洛阳的时间大致可以断定是在泰始元年(273年)之后。左思初到洛阳,内心满是憧憬,他一心想凭借自己的满腹经纶,在仕途上畅行无阻,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铺设道路。然而,现实却很残酷,他在谋求仕途的过程中遭遇了种种艰难和坎坷。也正是这些经历,让他清晰地认识到了晋代政治的腐败,而这些感受和认知都被他融入到了《咏史八首》之中。诗中有“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其一)的句子,而晋灭东吴是发生在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由此可见,《咏史八首》的创作时间是在太康元年(280年)以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史诗。诗歌通过赞颂段干木、鲁仲连等古代高士隐居辅佐、退敌的事迹,运用对比与象征手法,展现他们蔑视权贵、淡泊名利的品质,表达了诗人对高尚品德与独立人格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反思与批判。

2. 写作手法

对比:“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几句,将世人追求不受约束的生活态度,与段干木、鲁仲连在国家遭难时挺身而出解困,事成后却以受赏为耻的高尚行为作对比。突出了他们超越世俗的卓越气节,也暗含诗人对世俗与高洁品格的评判。象征:“临组不肯绁,对珪宁肯分。连玺曜前庭,比之犹浮云”中,“组”(印绶)、“珪”(礼器)、“玺”(官印)象征功名利禄与世俗权势。诗人以拒绝接触这些象征物,将其视若浮云的态度,象征自己不慕荣华、坚守高洁志趣的精神追求。

3. 分段赏析

“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诗人对段干木的仰慕。段干木隐居不仕,魏文侯却以师礼相待,他凭借自己的影响力与智谋,辅佐、捍卫魏国君主。诗人借此表达对其才能与品德的推崇。“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同样表达倾慕之情。鲁仲连以辩才闻名,面对秦军围困邯郸,他谈笑间说服平原君联合魏国抗秦,成功退却秦军。诗人以此彰显对鲁仲连非凡胆识与卓越口才的钦佩。“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概括段干木和鲁仲连的共同特质。他们不受世俗拘束,在国家遭逢危难时,能凭借自身智慧与能力化解纷争,凸显二人于乱世中的超凡价值与担当。“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点明两人高尚气节。他们建立功勋后,以接受赏赐为耻,这种不慕名利的行为,使得其高洁的品格超越常人,展现出独特的精神境界。“临组不肯绁,对珪宁肯分”进一步刻画两人淡泊名利的形象。面对官印绶带,他们不愿系挂;面对圭玉,也无意分割占有,用具体动作强化他们对功名利禄的轻视。“连玺曜前庭,比之犹浮云”以夸张手法,描绘即便众多官印在庭院闪耀夺目,在段干木和鲁仲连眼中,也如同浮云般微不足道,将他们超脱世俗、蔑视权贵的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左思奇才,业深覃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

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

# 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

南北朝钟嵘《诗品》

# 太冲题实因班(固),体亦本杜,而造语奇伟,创格新特,错综震荡,逸气干云,遂为古今绝唱。

明胡应麟《诗薮》

# 左太冲《咏史》似论体。

明刘熙载《艺概》

# 或先述己意,以史实证之。或先述史实,以己意断之。或止述己意,与史实暗合。或止述史实,与己意默寓。

清张玉榖《古诗赏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孙楚《祖道诗》

下一篇:魏晋·曹植《妾薄相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