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希段干木":我仰慕段干木,
# 段干木:战国初年魏国人时人赞他有文有才,怀君子之道,声驰千里。但他隐居陋巷,不肯为官。魏文侯请他出任宰相,他不肯接受。魏文侯乘车到他门口,都俯身在车的横木上向他致敬。,希:仰望。
"偃息藩魏君":使秦国偃旗息鼓不敢进犯魏国。
# 藩魏君:保卫了魏君。,偃息:仰卧、安卧。
"吾慕鲁仲连":我仰慕鲁仲连,
# 鲁仲连:战国时齐人。很有正义感。曾周游列国,为人排难解纷但功成之后,以受赏为耻,高风亮节卓尔不群。,慕:仰慕。
"谈笑却秦军":谈笑之间使秦军撤退。
"当世贵不羁":可贵的是在世上不受富贵笼络,
# 不羁:不受约束。,贵:指高贵。,当世:那时的天下之士。
"遭难能解纷":在人家遭难时替人家排难解忧。
"功成耻受赏":立了大功却不受赏赐,
"高节卓不群":高尚的气节与众不同。
# 不群:超群。,卓:崇高。
"临组不肯绁":交给他们官印不肯接受,
# 绁:系住的意思。,组:丝织的绶带。当官的印氧通常挂在绶带上,系于腰间。,临:面对。
"对珪宁肯分":难道还肯接受圭璋。
# 珪:同圭。古代帝王、诸侯举行礼仪时所用的板状玉器,上尖下方。,对:面对。
"连玺曜前庭":(对于他们来说)同时佩两枚官印光耀门庭的事,
# 连玺:指成串的印。
"比之犹浮云":与自己却好像浮云一样。
西晋文学家
左思(250?~305?),西晋文学家。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出身寒微,不好交游。少年时学过钟繇、胡昭的书法,并学鼓琴,均未学成。后发愤勤学,博览名文,遍阅百家,兼通阴阳之术。构思十年写成《三都赋》。其诗语言质朴刚健,所作《咏史》诗八首,托古讽今,对门阀制度表示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的精神。后人辑有《左太冲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史诗。诗歌通过赞颂段干木、鲁仲连等古代高士隐居辅佐、退敌的事迹,运用对比与象征手法,展现他们蔑视权贵、淡泊名利的品质,表达了诗人对高尚品德与独立人格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反思与批判。
2. 写作手法
对比:“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几句,将世人追求不受约束的生活态度,与段干木、鲁仲连在国家遭难时挺身而出解困,事成后却以受赏为耻的高尚行为作对比。突出了他们超越世俗的卓越气节,也暗含诗人对世俗与高洁品格的评判。象征:“临组不肯绁,对珪宁肯分。连玺曜前庭,比之犹浮云”中,“组”(印绶)、“珪”(礼器)、“玺”(官印)象征功名利禄与世俗权势。诗人以拒绝接触这些象征物,将其视若浮云的态度,象征自己不慕荣华、坚守高洁志趣的精神追求。
3. 分段赏析
“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诗人对段干木的仰慕。段干木隐居不仕,魏文侯却以师礼相待,他凭借自己的影响力与智谋,辅佐、捍卫魏国君主。诗人借此表达对其才能与品德的推崇。“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同样表达倾慕之情。鲁仲连以辩才闻名,面对秦军围困邯郸,他谈笑间说服平原君联合魏国抗秦,成功退却秦军。诗人以此彰显对鲁仲连非凡胆识与卓越口才的钦佩。“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概括段干木和鲁仲连的共同特质。他们不受世俗拘束,在国家遭逢危难时,能凭借自身智慧与能力化解纷争,凸显二人于乱世中的超凡价值与担当。“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点明两人高尚气节。他们建立功勋后,以接受赏赐为耻,这种不慕名利的行为,使得其高洁的品格超越常人,展现出独特的精神境界。“临组不肯绁,对珪宁肯分”进一步刻画两人淡泊名利的形象。面对官印绶带,他们不愿系挂;面对圭玉,也无意分割占有,用具体动作强化他们对功名利禄的轻视。“连玺曜前庭,比之犹浮云”以夸张手法,描绘即便众多官印在庭院闪耀夺目,在段干木和鲁仲连眼中,也如同浮云般微不足道,将他们超脱世俗、蔑视权贵的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 左思奇才,业深覃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
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
# 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
南北朝钟嵘《诗品》
# 太冲题实因班(固),体亦本杜,而造语奇伟,创格新特,错综震荡,逸气干云,遂为古今绝唱。
明胡应麟《诗薮》
# 左太冲《咏史》似论体。
明刘熙载《艺概》
# 或先述己意,以史实证之。或先述史实,以己意断之。或止述己意,与史实暗合。或止述史实,与己意默寓。
清张玉榖《古诗赏析》
上一篇:魏晋·孙楚《祖道诗》
下一篇:魏晋·曹植《妾薄相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