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济京城内":京城内王侯的住宅富丽堂皇,
# 济济:形容人多。
"赫赫王侯居":声名显赫的众多王侯居住在这里。
# 赫赫:显赫。
"冠盖荫四术":冠盖遮蔽了四通八达的道路,
# 四术:四通八达的道路。,荫:遮蔽。,冠盖:官员穿戴的服饰和乘坐的车辆,常借指官吏。
"朱轮竟长街":有着红色轮子的车驾塞满了长街。
# 街:一作衢。,竟:整个。,朱轮:红色车轮。汉代列侯二千石可乘朱轮的车子。
"朝集金张馆":朝朝暮暮,不是在金、张家,
# 金张:指金日磾和张汤家族。
"暮宿许史庐":就是在许、史家。
# 许史:许指汉宣帝许皇后的父亲,史指汉宣帝祖母史良娣的娘家。
"南邻击钟磬":这些贵族高官之家不是这家“击钟罄”,
"北里吹笙竽":就是那家“吹笙竽”。
"寂寂扬子宅":寂静的扬雄家,
# 扬子:一作杨子,指扬雄。扬雄是西汉末年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历史学家、语言文学家,是《三字经》中的五子之一。,寂寂:寂静。
"门无卿相舆":门前没有一辆卿相的车。
# 舆:车。,卿相:古代高级官名。
"寥寥空宇中":扬雄在幽静空廓的屋子里写《太玄经》,
# 寥寥:稀少。
"所讲在玄虚":阐述玄远虚无的道理。
# 玄虚:玄妙而不可捉摸。扬雄仿周易作《太玄经》十卷;仿《论语》作《法言》十三卷;拟司马相如《子虚赋》等而作赋。作者取“玄虚”二字涵盖了他讲学的内容。
"言论准宣尼":他模仿《论语》作《法言》,
# 宣尼:指孔子(汉宣帝追谥孔子为褒城宣尼公)。,准:水准。
"辞赋拟相如":拟司马相如赋写作《长杨》《甘泉》等赋。
"悠悠百世后":在以后漫长的历史上,
# 悠悠:长久、遥远。
"英名擅八区":扬雄的名字闻名于四面八方。
# 八区:八方,天下。,擅:超过。
西晋文学家
左思(250?~305?),西晋文学家。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出身寒微,不好交游。少年时学过钟繇、胡昭的书法,并学鼓琴,均未学成。后发愤勤学,博览名文,遍阅百家,兼通阴阳之术。构思十年写成《三都赋》。其诗语言质朴刚健,所作《咏史》诗八首,托古讽今,对门阀制度表示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的精神。后人辑有《左太冲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咏史八首(其四)》是一首五言古诗,描述了汉代长安权贵的奢靡生活与扬雄的清贫治学,表面上咏史,实则借古讽今,批判西晋门阀制度对寒门才士的压抑,同时推崇扬雄“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表达对公平世道与独立人格的呼唤。
2. 写作手法
对比:“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与“寂寂扬子宅,门无卿相舆。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诗中先用“济济”“赫赫”“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等铺陈京城王侯的权势煊赫,车马塞满街道,昼夜宴饮作乐,极写其生活的热闹与奢华;转而以“寂寂”“寥寥”描绘扬雄居所的清冷,“门无卿相舆”更凸显其不与权贵往来的孤寂,二者在场景氛围上形成强烈反差。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街”展示了京城权贵的显赫与奢靡。“济济”“赫赫”以叠字强化权贵聚集的盛况,暗含对西晋都城洛阳的实景映射。西晋门阀制度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实被“冠盖荫四术”具象化,左思出身寒门(其父为殿中侍御史,非顶级士族),诗中隐含对自身仕途受阻的愤懑。五到八句“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展示贵族生活的纵情享乐。“金张”代指外戚权臣(金日磾、张汤家族),暗讽晋代贾氏、裴氏等外戚专权。“南邻”“北里”化用《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及《汉书·地理志》,以宴乐场景揭露贵族奢靡。通过“朝→暮”的时间压缩与“击钟磬→吹笙竽”的感官叠加,凸显权贵生活的荒淫无度,呼应左思对“世胄蹑高位”的批判。九到十二句“寂寂扬子宅,门无卿相舆。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描写了扬雄的清贫与孤高。以“寂寂”“寥寥”与上文的“济济”“赫赫”形成强烈反差,扬雄的“空宇”象征其精神世界的丰盈,与权贵的“实利”形成哲学对峙。扬雄闭门著《太玄》《法言》,暗合左思“左思风力”的创作追求——以质朴语言承载深刻思想,体现寒门文人的精神坚守。末四句“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描写了扬雄的学术成就与历史评价。将扬雄的言论比作孔子(宣尼),辞赋比作司马相如,肯定其学术与文学的双重价值。以“百世后”“八区”(九州)为尺度,强调扬雄超越时代的文化影响力,反讽当世权贵的短暂虚名。
# 左思奇才,业深覃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
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
# 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
南北朝钟嵘《诗品》
# 太冲题实因班(固),体亦本杜,而造语奇伟,创格新特,错综震荡,逸气干云,遂为古今绝唱。
明胡应麟《诗薮》
# 左太冲《咏史》似论体。
明刘熙载《艺概》
# 或先述己意,以史实证之。或先述史实,以己意断之。或止述己意,与史实暗合。或止述史实,与己意默寓。
清张玉榖《古诗赏析》
上一篇:魏晋·阮瑀《诗》
下一篇:魏晋·陶渊明《饮酒(其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