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āo
yǐn
shī
èr
shǒu

朝代:魏晋作者:左思浏览量:2
zhàng
zhāo
yǐn
shì
huāng
héng
jīn
yán
xué
jié
gòu
qiū
zhōng
yǒu
míng
qín
bái
yún
tíng
yīn
gāng
dān
yào
yáng
lín
shí
quán
shù
qióng
yáo
xiān
lín
huò
chén
fēi
zhú
shān
shuǐ
yǒu
qīng
yīn
shì
dài
xiào
guàn
bēi
yín
qiū
jiān
hóu
liáng
yōu
lán
jiān
chóng
jīn
chóu
chú
fán
liáo
tóu
zān

译文

拄着手杖去召唤那隐士,那荒芜的道路横贯古今。那岩穴之中没有房屋建筑,山丘之中传来鸣琴之声。白云停留在那背阴的山冈上,红色的花朵在向阳的树林中闪耀。山石间的泉水冲刷着美玉般的石头,细小的鱼儿有的上浮有的下沉。不一定要有弦乐和管乐,山水之间自有清幽的声音。为什么一定要等待着啸咏歌唱,那丛生的灌木也能发出悲切的声音。采秋菊来兼作干粮,把幽兰插在衣襟之间。犹豫徘徊走得腿脚疲惫,真想弃官归隐啊。

逐句剖析

"杖策招隐士":拄着手杖去召唤那隐士,

# 招:呼唤,找寻。,杖策:拄着树枝。杖,持,拄。策,细的树枝。

"荒途横古今":那荒芜的道路横贯古今。

# 横古今:从古至今被阻塞。横,塞。,荒途:荒芜的几乎无人走过的道路。

"岩穴无结构":那岩穴之中没有房屋建筑,

# 结构:指房屋的构架即房屋建筑。,岩穴:山洞。

"丘中有鸣琴":山丘之中传来鸣琴之声。

"白云停阴冈":白云停留在那背阴的山冈上,

# 阴冈:山背面的山脊上。阴,山之北曰阴。冈,山梁。,白云:《世说新语·任诞》篇注作“白雪”,可从。

"丹葩曜阳林":红色的花朵在向阳的树林中闪耀。

# 阳林:山南坡上的树林。阳,山南为阳。,曜:映照衬托。,丹葩:红色的花朵。

"石泉漱琼瑶":山石间的泉水冲刷着美玉般的石头,

# 琼瑶:一种美玉的名称这里大概指像美玉一样的山石。,漱:冲刷。,石泉:石缝中流出的泉水。

"纤鳞或浮沉":细小的鱼儿有的上浮有的下沉。

# 纤鳞:小鱼。

"非必丝与竹":不一定要有弦乐和管乐,

# 丝与竹:指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指人为的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山水有清音":山水之间自有清幽的声音。

"何事待啸歌":为什么一定要等待着啸咏歌唱,

# 啸歌:吟咏。

"灌木自悲吟":那丛生的灌木也能发出悲切的声音。

# 灌木:丛生的树木。

"秋菊兼糇粮":采秋菊来兼作干粮,

# 糇粮:粮食。,兼:掺杂。

"幽兰间重襟":把幽兰插在衣襟之间。

# 间重襟:杂佩在衣襟上。间,杂。

"踌躇足力烦":犹豫徘徊走得腿脚疲惫,

# 烦:疲倦。,踌躇:徘徊。

"聊欲投吾簪":真想弃官归隐啊。

# 簪:是古人用以把冠冕别在头发上的饰物所以常用“投簪”表示弃官隐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招隐诗二首(其一)》是西晋左思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以“杖策招隐士”开篇,围绕隐逸主题展开:先以“鸣琴”“秋菊”“幽兰”简笔勾勒隐士形象,继而用大量篇幅铺陈岩林境趣,石泉纤鳞、山水清音固然清幽雅致,“荒途”“无结构”的荒乱杂芜亦别具美感,以环境之美烘托隐逸之趣;后直抒对自然之音的偏爱,认为无需丝竹啸歌,灌木悲吟、山水清响已足悦心;末以“秋菊为粮”“幽兰为伴”收束,既写隐逸生活的清苦高雅,亦暗示诗人历经世事欲“投簪隐去”的内心抉择。诗作以境写人、借境寄意,通过环境描写与情感抒发的层层递进,从“招隐”之寻觅到“投簪”之决心,自然展现思想转变过程。其笔调清新,于状景中含志趣,在对比(自然之音与丝竹人为之乐)中见情怀,既勾勒出超脱尘俗的隐逸画卷,亦隐现诗人对现实的厌倦与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西晋文学家

左思(250?~305?),西晋文学家。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出身寒微,不好交游。少年时学过钟繇、胡昭的书法,并学鼓琴,均未学成。后发愤勤学,博览名文,遍阅百家,兼通阴阳之术。构思十年写成《三都赋》。其诗语言质朴刚健,所作《咏史》诗八首,托古讽今,对门阀制度表示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的精神。后人辑有《左太冲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全诗通过描写隐士幽居的生活图景与自然环境,于山水草木、清泉鸟鸣间,含蓄而深沉地抒发诗人不慕荣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心志。

2. 写作手法

开门见山:开篇“手拄树枝寻隐士,道路荒芜古今阻”直接点题,点明寻访隐士的主题,“杖策”(折枝为杖)暗含隐士摒弃浮华、简朴自守的性格,开篇即奠定寻访隐士的叙事基调。环境描写:“荒涂横古今,岩穴无结构”,描绘隐士居处的交通与居住环境,凸显其荒僻与隔绝尘世之久,展现出其远离世俗繁华、回归原始自然的生活状态,也从侧面烘托出隐士遗世独立的高洁形象。“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从视觉角度对环境进行全方位铺陈。“山水有清音”“灌木自悲吟”,从听觉角度描写环境,通过自然声音强化了隐居环境清幽、充满天籁之美的特点,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自然本真之美的推崇。直抒胸臆:“踌躇足力烦”,写诗人在寻访隐士的途中徘徊跋涉,因足力疲惫而心生厌倦。这里的“踌躇”既是实写行走的迟缓,也暗喻对仕途奔波的厌倦与迷茫;“聊欲投吾簪”,“投簪”意为丢弃官帽,象征弃绝仕途。“聊欲”二字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斩钉截铁,直接抒发了诗人渴望摆脱官场束缚、投身隐逸的强烈意愿。对比:“荒涂横古今”,用“荒涂”与世俗“紫陌红尘”对比,“岩穴无结构”,以“岩居穴处”对比权贵的“高堂华屋”,暗喻隐士远离功名富贵的精神追求。“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泉水的流动与游鱼的灵动形成低处的生机,与高处的静云形成对比,一静一动,一高一低,层次分明。“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以“丝竹”对比“山水清音”,前者代表权贵的庸俗喧嚣,后者象征自然的高雅宁静。俯仰结合:“白云停阴冈”,“白云”是高空意象,“停”字赋予云静态美感,营造出幽远、静谧的氛围,暗示山之高峻与隐逸环境的超脱感,通过仰观高处的云,奠定全诗空寂、清远的基调,为“隐士”的出场铺垫超然氛围。“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通过俯察低处的清泉游鱼,展现隐逸环境的清幽与生机,隐含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感知。用典:“秋菊兼糇粮”,化用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以秋菊象征隐士品行高洁、不慕俗食。“丘中有鸣琴”:化用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雅士形象,以弹琴暗示隐士志趣高远,远超世俗(如陶渊明“无弦琴”典故亦同此理)。借物喻人:“幽兰间重襟”,以幽兰佩饰暗合《离骚》“纫秋兰以为佩”,借香草美人传统,喻隐士情操贞洁。

3. 分段赏析

“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诗歌开篇便直入主题,诗人手持树枝,踏上寻访隐士的路途,“道路荒芜古今阻”既描绘出实际路途的艰难,也暗喻追寻隐士之路跨越古今,充满坎坷。而“隐居岩穴不见屋,山中传来琴鸣音”则展现出隐士居住环境的简朴与雅致。没有华丽的屋舍,唯有岩穴栖身,却能传出悠扬的琴音,初步勾勒出隐士超然物外的形象,同时也引发读者对隐士生活的好奇与向往。“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这四句从视觉角度展开,为读者呈现了一幅色彩鲜明、生机盎然的山林画卷。北山梁上,皑皑白雪静静停留,洁白纯净;南山林中,鲜艳的红花热烈绽放,绚烂夺目,一白一红,相互映衬,尽显自然的绚丽多姿。“石泉冲出琼瑶池,小鱼浮沉起涟猗”则聚焦于山中清泉,泉水从山石间奔涌而出,清澈如同琼瑶美玉汇聚而成的瑶池,小鱼在水中自在地沉浮,荡起阵阵涟漪,进一步凸显了山林的清幽与灵动,也暗示了隐士生活环境的静谧与美好。“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诗人将笔触从视觉转向听觉,表达出对自然之声的独特感悟。在他看来,无需人为的箫管丝弦演奏出的音乐,山水之间本就有着清脆悦耳的天然之音;何必一定要听到人们撮口发出的啸歌,那随风摇曳的灌木发出的声音,就已然饱含深情。这四句通过将自然之声与世俗音乐进行对比,突出了自然声音的纯粹与美妙,也暗含着诗人对喧嚣世俗的厌倦,以及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秋菊兼糇粮,幽兰间重襟。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诗人从隐士的衣食住行入手,“采摘菊花兼作粮,幽兰佩戴我衣裳”,以菊花为食,以幽兰装饰衣裳,菊花象征高洁,幽兰代表清雅,生动地展现出隐士生活的简朴与品格的高尚。而“犹豫不前腿劳累,率性抛簪脱顶戴”则直抒胸臆,诗人直言自己在世俗中徘徊已久,身心俱疲,如今毅然决定抛开象征官职的簪冠,效仿隐士归隐山林,坚定地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高洁情志的决心,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4. 作品点评

本诗写景细致且真切,以简洁古朴的语言勾勒出自然之趣。诗末议论顺势而出,与景物描写过渡自然,字里行间尽显诗人高洁的情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陆云《诗》

下一篇:魏晋·陶渊明《饮酒·十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