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多佳日":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
"登高赋新诗":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吟诵新诗篇。
# 赋新诗:即作新诗。这两句大意是说春秋多晴朗天气,恰好登高赋诗。,登高:登山,指游赏。
"过门更相呼":经过门前互相招呼,
"有酒斟酌之":聚在一起,有美酒,大家同饮共欢。
# 斟酌:倒酒而饮,劝人饮酒的意思。这两句是说邻人间互相招呼饮酒。斟:盛酒于勺。酌:盛酒于觞。
"农务各自归":要干农活便各自归去,
# 农务:农活儿。
"闲暇辄相思":闲暇时则又互相思念。
# 相思:互相怀念。这两句是说有农活儿时各自回去耕作,有余暇时便彼此想念。,辄:就。
"相思则披衣":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
# 披衣:披上衣服,指去找人谈心。
"言笑无厌时":相聚后谈笑风生,永远不会厌烦。
# 厌:满足。
"此理将不胜":这种饮酒言笑的生活不美好吗?
# 此理将不胜:这两句是说,这种邻里之间过从之乐岂不比什么都美?不要忽然抛弃这种做法。此理:指与邻里过从畅谈欢饮之乐。理:义蕴。将不胜:岂不美。将:岂。
"无为忽去兹":抛弃它实在无道理可言。
# 兹:这些,指上句“此理”。
"衣食当须纪":穿衣吃饭的所需,应当靠自己经营料理,
# 纪:经营,料理。
"力耕不吾欺":努力耕作,生活不会欺骗我,定会有收获。
# 不吾欺:即“不欺吾”。这两句语意一转,认为与友人谈心固然好,但应当自食其力,努力耕作必有收获。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田园生活题材的五言古诗,介绍了陶渊明移居南村后,借春秋佳日登高赋诗、邻里过门相呼共饮、农务闲暇相思言笑的生活片段,展现田园生活的质朴融洽,表达对邻里情长的珍视,及对自耕自足、安贫乐道生活的坚守与肯定。
2. 写作手法
白描:“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不加修饰,直接呈现春秋时节与邻里登高吟诗的雅趣;“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用“呼”“斟酌”等日常动作,鲜活展现邻里间随性自然的交往,让田园生活的质朴温馨跃然纸上,以朴素文字传递深厚情味。
3. 分段赏析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开篇便锚定田园生活的诗意底色。春秋季天朗气清,诗人与邻里登高远眺,把触目胜景、胸中逸兴,凝练成“新诗”。能共赋新诗,足见邻里非普通农夫,而是与陶渊明志趣相投的士人。于高旷天地间,抛却尘俗纷扰,借赋诗畅叙襟怀,在文字互动里,获得精神救赎—这是文人特有的雅趣,也是田园生活馈赠的心灵滋养,让诗意与日常相融,开启闲适生活的序章。“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笔锋一转,聚焦邻里交往的鲜活日常。无需繁文缛节,路过家门,一声随性招呼,便能聚起同饮。“呼”字里,藏着不加修饰的亲昵;“斟酌”间,漾出悠然自在的氛围。仿佛能听见那质朴的邀约,看见众人围坐、酒液轻晃的画面,人与人的率真、融洽,在这简单互动里彻底舒展,尽显田园社交的本真之美。“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续写田园生活的节奏与情味。农忙时,各自奔赴农事,踏实耕耘;闲下来,思念便悄然生长。因思念,披衣访友,相聚后言笑晏晏,不知疲倦。从“农务”到“闲暇”,从“相思”到“言笑”,把田园生活的踏实与温情,层层铺展。这不是刻意营造的诗意,而是生活本真的流淌,让人体会到邻里间情感的纯粹与深厚。“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是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深情叩问与坚守。“此理”涵盖前文所有美好—登高赋诗的雅、邻里相呼的真、农闲言笑的暖。诗人以反问强调:这样的生活,怎会不让人沉醉?劝自己也劝他人,莫要轻易舍弃。表面平淡的慨叹,实则暗含对官场的厌弃—比起官场上的勾心斗角,田园的质朴惬意,才是心之归处,彰显诗人矢志躬耕、拥抱自然的决心。“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为全诗筑牢现实根基。陶渊明深知,登高赋诗的雅趣,需以衣食自足为前提。“纪”是经营,“力耕”是坚守,这两句道破田园生活的本质:诗意源于踏实劳作,唯有躬耕,方能收获。它是《移居》的灵魂,串联起文人雅趣与农耕本真—共同的“躬耕自资”,让邻里情更真挚,让田园乐更醇厚,诠释着“衣食足,志趣彰”的生活哲思。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独具匠心之处在于,诗人巧妙撷取农村生活中极具代表性的场景,以细腻笔触进行刻画,使乡村生活的质朴与鲜活跃然纸上。
下一篇:魏晋·陈琳《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