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十四五":从前,我十四五岁的时候,
# 昔:从前。
"志尚好书诗":志向崇尚喜好读书和作诗。
# 书诗:《尚书》《诗经》,此泛指儒家经典。,尚:推崇。
"被褐怀珠玉":身穿粗布衣服,心怀美玉般的品德,
# 被褐怀珠玉:是说圣人身披麻布衣服却胸怀高尚。此用来表示儒家安贫乐道的志向与情操。褐:麻布衣服。珠玉:比喻高尚的道德。
"颜闵相与期":期望能与颜回、闵损那样的人交往。
# 期:期望。,颜闵:指颜回和闵子骞,都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安贫乐道的典范人物。
"开轩临四野":打开窗户面对广阔的原野,
# 轩:窗户。
"登高望所思":登上高处眺望思念的人。
# 所思:思念的人,指颜、闵等人。
"丘墓蔽山冈":坟墓遮蔽了山冈,
# 蔽:遮掩、布满。,丘墓:坟墓。
"万代同一时":千秋万代的人最终都归于同一时刻。
# 同一时:是说世世代代的人都不免一死,这时不同的人都一样了。一说,世世代代的人在死后就变成同一个时代的人,因为人死后便无时代区分了。“时”释为“时代”。,代:一本也写作“世”,可从。
"千秋万岁后":千秋万岁之后,
# 千秋万岁:千万年,极言久远。
"荣名安所之":荣耀的名声又能到哪里去呢?
# 之:往、到。,荣名:荣耀的名声又能到哪里去呢?
"乃悟羡门子":于是领悟了羡门子(仙人)的超脱,
# 羡门子:传说中的仙人。,悟:一本作“快”,通“娱”,觉得愉快。
"噭噭今自嗤":如今只能独自悲叹而自我嘲讽。
# 自嗤:自我嗤笑。,噭噭:笑声。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思想家,“竹林七贤”之一
阮籍(210~263),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思想家。字嗣宗,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陈留尉氏(今河南)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他与嵇康等人并称“竹林七贤”。阮籍在政治上倾向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不满,常用醉酒的办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在哲学上,他主张把“自然”和封建等级制度相结合,做到“在上而不凌乎下,处卑而不犯乎贵”。其诗长于五言,风格隐晦,多表现人生的孤独与苦闷;情调郁暗而富于哲理性,对社会现实亦多有讥刺。著有《大人先生传》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抒怀言志诗。诗中前半忆述年少时耽于诗书、以颜回、闵子骞等先贤为范的情志,自比身怀珠玉、心向光明,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德行修养的追求与对理想人生的憧憬。后半笔锋陡转,由当下心境切入,叩问生死轮回之法则,发出“千秋万岁后,荣名安所之”的深沉慨叹,继而以羡门子的长生之道为镜,自嘲往昔对世俗荣名的执着,在人生意义的反思中,交织着对乱世中个体命运的忧思。全诗借少年心志与暮年感悟的对比,将儒者的理想主义与道家的超脱精神熔于一炉,在隐晦曲折的笔触中,尽显魏晋士人面对黑暗现实时的精神苦闷与思想突围。
2. 写作手法
用典:“被褐怀珠玉”化用《老子》典故,与东汉赵壹《疾邪诗》中“被褐怀金玉”的悲叹不同,此处以自甘贫贱却以德才为耀的心境,展现少年对儒家道德理想的执着追求。首尾呼应:“乃悟羡门子,嗷嗷今自嗤”两句,与“昔年十四五,志尚好书诗。”形成鲜明对照,揭示转变后的思想状态。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两句回溯少年岁月,以“诗书”二字凝练儒家经典,勾勒出作者早年崇儒向学的志趣。第三句“被褐怀珠玉”化用《老子》典故,与东汉赵壹《疾邪诗》中“被褐怀金玉”的悲叹不同,此处以自甘贫贱却以德才为耀的心境,展现少年对儒家道德理想的执着追求。颜回安贫乐道、闵子骞孝友守节,作为孔门贤徒,成为作者彼时效法的楷模,这些都彰显出其年少时对儒学的坚定信仰。然而,魏晋之际司马氏与曹氏的激烈权力角逐,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促使作者的思想逐渐转向老庄哲学,滋生出浓厚的虚无观念。“开轩临四野”至“荣名安所之”六句,生动展现了思想转变的关键过程。诗人推开轩窗眺望广袤天地,虽登高远望,心中所念之人却踪迹难觅。在《咏怀诗》其他篇章中,“所思”常指现世亲友,此处应亦为作者倾慕的当代人物。但目力所及,唯有高低山冈间遍布丘墓,由此引发“万代同一时”的沧桑慨叹——无论古今人物,最终皆化为枯骨。“千秋万岁后,荣名安所之”的诘问,更道出对世俗功名的质疑,以具象化的笔触,将作者思想蜕变的轨迹娓娓道来。诗末“乃悟羡门子,嗷嗷今自嗤”两句,与起首形成鲜明对照,揭示转变后的思想状态。作者借羡门子超脱尘世的形象,表达对人生的新感悟,虽非真信神仙之说,却以此隐喻看透生死荣枯的豁达。“噭噭”化用《庄子・至乐》典故,暗喻曾经因亲友离世、世途险恶而痛哭流涕,如今彻悟后反觉过往执着可笑。这种自嘲,恰似《晋书》中记载的阮籍“穷途恸哭”,尽显乱世文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既因无路可走而苦闷悲怆,又试图以旷达狂放消解愁绪,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将复杂心绪展露无遗。
4. 作品点评
此诗虽流露出老庄思想的痕迹,却与后世抽象玄虚的玄言诗判然有别。全诗以鲜明意象承载深微意旨,在言近旨远的文字中,将作者内心的矛盾与苦闷层层剖白,于含蓄凝练中见真情实感,尽显阮籍诗歌“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的艺术特质。
# 此诗(《咏怀·昔年十四五》)言少时敦味《诗》、《书》,期追颜、闵。及见世不可为,乃蔑礼法以自废。志在逃死,何暇顾身后之荣名哉?因悟安期、羡门亦遭暴秦之代,诡托神仙耳。
清文学家何焯《义门读书记》
# “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此志殊自不小。志之不就而思名,名之无成而思仙,知古人善于托言也。
明文学家陆时雍
上一篇:魏晋·刘桢《诗》
下一篇:魏晋·陶渊明《移居(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