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hǎi
jīng
shí
sān
shǒu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2
dān
shēng
nǎi
zài
shān
yáng
huáng
huā
zhū
shí
shí
zhī
shòu
寿
mìng
cháng
bái
níng
jǐn
guāng
jūn
bǎo
jiàn
zhòng
xuān
huáng

译文

丹木生长在何方?就在峚山南坡上。黄色鲜花红果实,食之可以寿命长。白玉凝成白玉膏,瑾瑜发出奇异光。岂止君子视为宝,轩辕黄帝早赞扬。

逐句剖析

"丹木生何许":丹木生长在何方?

# 丹木:《山海经·西山经》:“峚(mì)山,其上多丹木,员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其味如饴,食之不饥。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黄帝乃取峚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瑾瑜之玉为良,坚粟精密,浊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

"乃在峚山阳":就在峚山南坡上。

# 山阳:山的南面。,峚:逮本作“密”,今从李本、焦本改。

"黄花复朱实":黄色鲜花红果实,

# 朱实:红色的果实。

"食之寿命长":食之可以寿命长。

"白玉凝素液":白玉凝成白玉膏,

"瑾瑜发奇光":瑾瑜发出奇异光。

# 瑾瑜:皆美玉。

"岂伊君子宝":岂止君子视为宝,

# 君子宝:即《山海经·西山经》中所说“君子服之,以御不祥”之意。,伊:彼。

"见重我轩黄":轩辕黄帝早赞扬。

# 轩黄:黄帝轩辕氏。,见重:被重视,被看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四)》是东晋诗人陶渊明《读山海经》组诗中的第四首,为五言古诗。此诗以《山海经・西山经》中峚山为背景,首联以设问引出丹木生长于峚山之南,中间两联分别铺写丹木“黄花朱实,食之延寿”的神异特性,及“白玉凝液、瑾瑜发光”的美玉奇观,尾联以“岂伊君子宝,见重我轩黄”递进议论,强调神物不仅为君子珍爱,更受黄帝重视。全诗依托《山海经》典籍,通过用典、设问、铺陈等手法,构建出充满奇幻色彩的神话世界,既展现上古神物的瑰丽特质,亦暗含诗人对长生境界与神话世界的企慕之情,于古朴文风间蕴含深沉的文化追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这组诗的创作背景,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逯钦立推测其大约创作于晋安帝义熙三年(407)或四年(408),此时陶渊明处于归园田居的前期阶段,在农耕生活之余以琴书为乐。他在这段时间阅读了《山海经》以及《穆天子传》等神话、历史书籍,有感而发创作了这十三首诗。邓小军提出,这组诗应当是在刘裕篡晋之后所作。孟二冬则指出,其创作时间约为宋武帝永初三年(422),当时陶渊明五十八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题材取自《山海经》中峚山的丹木。诗中叙写丹木开黄花、结红果,食之可延寿的特性,又提及山上丹水所产玉膏为黄帝服食、君子珍爱,借此传达对长生的向往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全诗依托《山海经》典籍,如“峚山”出自《西山经》“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诗人直接援引经典地理名称与神物记载,借上古神话体系构建奇幻语境,增强诗歌的神秘色彩与文化纵深。

3. 分段赏析

“丹木生何许?乃在峚山阳”两句以设问开篇。首句“丹木生何许”抛出疑问,引发读者对丹木生长地的好奇,次句“乃在峚山阳”自答,明确其生长于峚山之南。这种设问形式既符合《山海经》探索奇物的文本特质,又通过“峚山”这一《西山经》中盛产美玉的神山坐标,为丹木赋予地理神秘感。“阳”字暗合“山南水北”的传统方位定义,在点明生长环境的同时,也为后续描绘丹木的神奇特性埋下地理伏笔。“黄花复朱实,食之寿命长”两句聚焦丹木的外部特征与实用价值。前句以“黄花”“朱实”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黄花明丽、朱实艳美,视觉冲击强烈,凸显丹木的非凡品相;后句“食之寿命长”则直接赋予其超自然功效,将丹木从普通植物升华为具有神性的灵物,体现出诗人对神话世界中“物各有灵”观念的艺术化演绎。“白玉凝素液,瑾瑜发奇光”两句拓展诗中的神异意象。“白玉凝素液”以“凝”字为眼,将静态的玉石转化为动态的“素液”凝结过程,赋予白玉以生命感与神圣性;“瑾瑜发奇光”则以“发”字凸显美玉的主动光芒。两句分别从质地与光泽角度刻画美玉,既延续前句丹木的神奇属性,又通过“白玉”“瑾瑜”的并列,构建出一个由奇木、美玉组成的瑰丽神境。“岂伊君子宝,见重我轩黄”两句收束全诗,以递进议论提升境界。“岂伊”二字构成反问,强调丹木、美玉不仅是君子珍视的宝物,更被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所看重。“轩黄”即黄帝,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其对神物的重视赋予这些意象以文化正统性。借“见重”二字,委婉表达诗人对远古神境中物我和谐、神物佑世理想的追慕。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诗殆借日以思盛世之君臣,而怨晋室之遂亡于宋也,岂非以君弱臣强而然耶?

清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陶渊明《咏贫士(其五)》

下一篇:魏晋·曹叡《野田黄雀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