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沦西河":太阳渐渐沉落在西山,
# 白日沦西河:太阳落山。沦,落下。河,一作阿。
"素月出东岭":白月从东岭升起,
# 素月:白月,皓月,明月。
"遥遥万里辉":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
# 遥遥万里辉:“遥遥”两句:是说万里光辉,高空清影。万里辉:指月光。辉:一作晖。
"荡荡空中景":广阔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
# 景:通“影”,指月光。,荡荡:广阔的样子。
"风来入房户":风吹入户,
# 房户:房门。
"夜中枕席冷":在夜间让枕席生凉。
# 冷:寒冷。
"气变悟时易":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
# 气变悟时易:“气变”两句:是说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气变:气候的变化。悟:意识到。时易:时节改变。时,指时令,节气。
"不眠知夕永":睡不着觉,才知道夜晚是如此漫长。
# 夕永:夜长。永,长。
"欲言无予和":我想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和我答话,
# 欲言无予和:“欲言”两句:是说想倾吐隐衷,却无人和我谈论,只能举杯对着只身孤影饮酒。无予和:即“无和予”,没有人同我相交谈。
"挥杯劝孤影":只能举杯对着只身孤影饮酒。
# 孤影:自己的影子。,挥杯:举杯。
"日月掷人去":时光飞快流逝,
# 日月掷人去:“日月”两句:是说光阴弃人而去,我虽有志向,却得不到申展。日月掷人去:时光飞快流逝。掷,抛开。
"有志不获骋":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 有志不获骋: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不获骋,不得施展。骋,驰骋。这里指大展宏图。
"念此怀悲凄":想起这件事就满怀悲凄,
# 凄:一作悽。
"终晓不能静":心里直到天亮也不能平静。
# 不能静:指心情不能平静。,终晓:彻夜,通宵达旦。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怀诗。通过行旅劳顿的叹息、家道清寒与时光流逝的感怀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怀抱远志却难以施展的苦闷心境。
2. 分段赏析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素,是白的意思;荡荡,形容广大之貌;而景通“影”,辉与景都指月光。这起笔的四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无限扩大、充满光明的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这不仅是自然现象的变化,更是光阴流逝的生动体现。西河东岭,万里空中,诗人极写四方上下,将视野拓展到极致。往古来今被称作宙,四方上下被称作宇,这一幅境界,实际上就是一个小宇宙。而且这荡荡的辉景,光明澄澈,这一幅廓大光明的境界,实际上也是陶渊明渊明襟怀的体现。由此四句诗,我们也可看出陶渊明渊明笔力的巨大。日落与月出的交替,同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的悲慨,预先设下了一伏笔。这里不说“西山”而用“西河”,不说“明月”而用“素月”,是取其古朴素淡的风格。不妨将其与李白的《关山月》作一比较,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虽然境界与陶渊明的这首诗有相似之处,但风格却是典型的唐音。其中“明月”二字,是换不得“素月”的,它们所营造出的风格和韵味截然不同。“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这四句,是从夏去秋来这一特定的时节,来暗示“日月掷人去”的意思,进一步深化了这个主题。夜半时分,凉风轻轻吹进窗户,枕席上已经能感觉到寒意。因为气候的变易,诗人于是领悟到季节已经改变。也正是由于不能够成眠,诗人才体认到黑夜的漫长。诗人种种敏锐的感觉,皆暗示着他内心深处的一种深深悲怀。这里的“风来入房户”,简单的一个景象描写,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夜晚的清冷和孤寂;“夜中枕席冷”,通过身体的触觉感受,将这种孤寂和悲怆具象化;“气变悟时易”,从自然现象的变化联想到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变迁;“不眠知夕永”,则以一种看似平淡却又充满无奈的表述,抒发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和,这里念去声,指的是交谈。挥杯,是摇动酒杯的意思。孤影,即月光下自己身影。诗人想要将内心的悲怀倾诉出来,可是却没有人可以与他交谈。无奈之下,他只能挥杯劝影,自己劝自己进酒而已。这种借酒浇愁的行为,实际上是在孤独寂寞中寻求一种自我慰藉。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孤独,在这看似简单的举动中展露无遗。而且,这些情感都意在言外,让读者在细细品味中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和无奈。与李白《月下独酌》中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相比,陶渊明的诗显得澹荡而深沉,而李白的诗则是飘逸而豪放,二者风味不同。李白在孤独中带着一种浪漫和豪放,而陶渊明则更显深沉和内敛。“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这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悲怀,是全诗的核心。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它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诗人有志却得不到施展。在陶渊明的本题第五首中他曾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在《饮酒》第十六首中又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这些都可见陶渊明渊明平生志事,在于兼济天下,其根源乃是传统文化。对陶渊明渊明来说,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当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时,这实为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有的悲慨。诗中“掷”这个字,极具力度感,能让我们感受到日月的飞逝;“骋”这个字,则能让我们看出志向的远大。日月掷人去愈迅速,那么有志不获骋之悲慨,就愈加沉痛迫切。这里的“掷”字,仿佛让我们看到了时间如同一把利刃,无情地割着诗人的生命;“骋”字,则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那股强烈的渴望和追求,然而现实却让他无能为力。“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终晓,意思是说从夜间直到天亮。诗人念及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前面提到了中夜枕席冷,又说到了不眠知夜永,这里又提到终晓不能静,诗人的志士悲怀,深沉激烈,整首诗之中,三次表达了这种情感,可见其内心痛苦之深。最后的这一结,充满了苍凉无尽之感。诗人在这种悲慨之中,久久无法释怀,让我们也不禁为他的命运和遭遇感到叹息。
3. 作品点评
陶渊明的这首诗,巧妙地将“素月辉景,荡荡万里”的奇幻之境,与“日月掷人,有志未骋”的深沉悲慨融合为一体。那“素月万里”的绝妙境界,实际上是陶渊明内心襟怀的真实呈现;而“有志未骋”的悲慨,同样也是其心灵深处所构筑的一种境界。故而,整首诗的全幅境界浑然天成,自然地融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诗中,那如光风霁月般的高尚志士襟怀,以及因光阴悄然流逝、志业却未能成就、生命价值未能充分实现而产生的忧患意识,具有陶冶人类心灵、感召并激励人类心灵的永恒意义,永远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褪色。正因如此,陶渊明的这首诗才深受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喜爱与推崇,其根源就在于此。
# 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
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
# “‘不能静’,措辞最妙。”“‘不燥’,字奇。”“‘素标’二字,甚奇。
近现代龚望《陶渊明集评议》
上一篇:魏晋·潘岳《悼亡诗三首(其一)》
下一篇:魏晋·陆机《陇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