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ī
shí
èr
shǒu
èr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2
bái
lún
西
yuè
chū
dōng
lǐng
yáo
yáo
wàn
huī
dàng
dàng
kōng
zhōng
yǐng
fēng
lái
fáng
zhōng
zhěn
lěng
biàn
shí
mián
zhī
yǒng
yán
huī
bēi
quàn
yǐng
yuè
zhì
rén
yǒu
zhì
huò
chěng
niàn
huái
怀
bēi
zhōng
xiǎo
néng
jìng

译文

太阳渐渐沉落在西山,白月从东岭升起,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广阔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风吹入户,在夜间让枕席生凉。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知道夜晚是如此漫长。我想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和我答话,只能举杯对着只身孤影饮酒。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想起这件事就满怀悲凄,心里直到天亮也不能平静。

逐句剖析

"白日沦西河":太阳渐渐沉落在西山,

# 白日沦西河:太阳落山。沦,落下。河,一作阿。

"素月出东岭":白月从东岭升起,

# 素月:白月,皓月,明月。

"遥遥万里辉":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

# 遥遥万里辉:“遥遥”两句:是说万里光辉,高空清影。万里辉:指月光。辉:一作晖。

"荡荡空中景":广阔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

# 景:通“影”,指月光。,荡荡:广阔的样子。

"风来入房户":风吹入户,

# 房户:房门。

"夜中枕席冷":在夜间让枕席生凉。

# 冷:寒冷。

"气变悟时易":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

# 气变悟时易:“气变”两句:是说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气变:气候的变化。悟:意识到。时易:时节改变。时,指时令,节气。

"不眠知夕永":睡不着觉,才知道夜晚是如此漫长。

# 夕永:夜长。永,长。

"欲言无予和":我想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和我答话,

# 欲言无予和:“欲言”两句:是说想倾吐隐衷,却无人和我谈论,只能举杯对着只身孤影饮酒。无予和:即“无和予”,没有人同我相交谈。

"挥杯劝孤影":只能举杯对着只身孤影饮酒。

# 孤影:自己的影子。,挥杯:举杯。

"日月掷人去":时光飞快流逝,

# 日月掷人去:“日月”两句:是说光阴弃人而去,我虽有志向,却得不到申展。日月掷人去:时光飞快流逝。掷,抛开。

"有志不获骋":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 有志不获骋: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不获骋,不得施展。骋,驰骋。这里指大展宏图。

"念此怀悲凄":想起这件事就满怀悲凄,

# 凄:一作悽。

"终晓不能静":心里直到天亮也不能平静。

# 不能静:指心情不能平静。,终晓:彻夜,通宵达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杂诗十二首(其二)》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首五言诗。开篇四句以宇宙流转不息为描写对象,在展现天体循环往复景象的同时,传达出对时光流逝的深切感喟,并藉此烘托出苍茫天际间形单影只的诗人自我形象。中间两句通过个体和世界的强烈反差,集中刻画了诗人对当下生命状态的独特感悟。其下转承之句以“悟”“知”二字为枢纽,既收束前文之景语,又开启后文之深情抒发。末六句则着重渲染生命中难以排遣的孤寂与虚无,将追求生命厚重与价值的渴望化为镜花水月,自然流露出深沉的悲怆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陶渊明一生创作了十二首《杂诗》,它们属于组诗形式,大致创作于义熙十年(公元414年)。这组诗大多抒发了对时光匆匆流逝、自己壮志难以实现的感慨之情。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这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二首,它描绘了诗人在漫漫长夜中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情景,深刻地抒发了时光如流水般逝去,自己的抱负却无法施展的哀伤,同时也流露出世间难觅知音的孤独寂寞之感。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曾经辉煌但如今已走向破落的仕宦家庭。他的人生经历十分坎坷,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深切体会到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制度对广大知识分子所施加的沉重压制与残酷迫害。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怀诗。通过行旅劳顿的叹息、家道清寒与时光流逝的感怀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怀抱远志却难以施展的苦闷心境。

2. 分段赏析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素,是白的意思;荡荡,形容广大之貌;而景通“影”,辉与景都指月光。这起笔的四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无限扩大、充满光明的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这不仅是自然现象的变化,更是光阴流逝的生动体现。西河东岭,万里空中,诗人极写四方上下,将视野拓展到极致。往古来今被称作宙,四方上下被称作宇,这一幅境界,实际上就是一个小宇宙。而且这荡荡的辉景,光明澄澈,这一幅廓大光明的境界,实际上也是陶渊明渊明襟怀的体现。由此四句诗,我们也可看出陶渊明渊明笔力的巨大。日落与月出的交替,同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的悲慨,预先设下了一伏笔。这里不说“西山”而用“西河”,不说“明月”而用“素月”,是取其古朴素淡的风格。不妨将其与李白的《关山月》作一比较,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虽然境界与陶渊明的这首诗有相似之处,但风格却是典型的唐音。其中“明月”二字,是换不得“素月”的,它们所营造出的风格和韵味截然不同。“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这四句,是从夏去秋来这一特定的时节,来暗示“日月掷人去”的意思,进一步深化了这个主题。夜半时分,凉风轻轻吹进窗户,枕席上已经能感觉到寒意。因为气候的变易,诗人于是领悟到季节已经改变。也正是由于不能够成眠,诗人才体认到黑夜的漫长。诗人种种敏锐的感觉,皆暗示着他内心深处的一种深深悲怀。这里的“风来入房户”,简单的一个景象描写,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夜晚的清冷和孤寂;“夜中枕席冷”,通过身体的触觉感受,将这种孤寂和悲怆具象化;“气变悟时易”,从自然现象的变化联想到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变迁;“不眠知夕永”,则以一种看似平淡却又充满无奈的表述,抒发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和,这里念去声,指的是交谈。挥杯,是摇动酒杯的意思。孤影,即月光下自己身影。诗人想要将内心的悲怀倾诉出来,可是却没有人可以与他交谈。无奈之下,他只能挥杯劝影,自己劝自己进酒而已。这种借酒浇愁的行为,实际上是在孤独寂寞中寻求一种自我慰藉。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孤独,在这看似简单的举动中展露无遗。而且,这些情感都意在言外,让读者在细细品味中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和无奈。与李白《月下独酌》中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相比,陶渊明的诗显得澹荡而深沉,而李白的诗则是飘逸而豪放,二者风味不同。李白在孤独中带着一种浪漫和豪放,而陶渊明则更显深沉和内敛。“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这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悲怀,是全诗的核心。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它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诗人有志却得不到施展。在陶渊明的本题第五首中他曾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在《饮酒》第十六首中又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这些都可见陶渊明渊明平生志事,在于兼济天下,其根源乃是传统文化。对陶渊明渊明来说,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当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时,这实为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有的悲慨。诗中“掷”这个字,极具力度感,能让我们感受到日月的飞逝;“骋”这个字,则能让我们看出志向的远大。日月掷人去愈迅速,那么有志不获骋之悲慨,就愈加沉痛迫切。这里的“掷”字,仿佛让我们看到了时间如同一把利刃,无情地割着诗人的生命;“骋”字,则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那股强烈的渴望和追求,然而现实却让他无能为力。“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终晓,意思是说从夜间直到天亮。诗人念及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前面提到了中夜枕席冷,又说到了不眠知夜永,这里又提到终晓不能静,诗人的志士悲怀,深沉激烈,整首诗之中,三次表达了这种情感,可见其内心痛苦之深。最后的这一结,充满了苍凉无尽之感。诗人在这种悲慨之中,久久无法释怀,让我们也不禁为他的命运和遭遇感到叹息。

3. 作品点评

陶渊明的这首诗,巧妙地将“素月辉景,荡荡万里”的奇幻之境,与“日月掷人,有志未骋”的深沉悲慨融合为一体。那“素月万里”的绝妙境界,实际上是陶渊明内心襟怀的真实呈现;而“有志未骋”的悲慨,同样也是其心灵深处所构筑的一种境界。故而,整首诗的全幅境界浑然天成,自然地融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诗中,那如光风霁月般的高尚志士襟怀,以及因光阴悄然流逝、志业却未能成就、生命价值未能充分实现而产生的忧患意识,具有陶冶人类心灵、感召并激励人类心灵的永恒意义,永远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褪色。正因如此,陶渊明的这首诗才深受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喜爱与推崇,其根源就在于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

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

# “‘不能静’,措辞最妙。”“‘不燥’,字奇。”“‘素标’二字,甚奇。

近现代龚望《陶渊明集评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潘岳《悼亡诗三首(其一)》

下一篇:魏晋·陆机《陇西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