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无根蒂":人生在世就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
# 蒂:瓜当、果鼻、花与枝茎相连处都叫蒂。
"飘如陌上尘":原本就像飘泊风尘,没有根蒂。
# 陌:东西的路,这里泛指路。
"分散逐风转":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
"此已非常身":人们都已不再是最初的样子了。
# 非常身:不是经久不变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壮年之身。,此:指此身。
"落地为兄弟":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
# 落地:刚生下来。
"何必骨肉亲":又何必只是骨肉之亲呢!
"得欢当作乐":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
"斗酒聚比邻":有酒就要邀请邻里朋友一起共饮。
# 比邻:近邻。,斗:酒器。
"盛年不重来":美好的青春岁月一旦过去便不会再重来,
# 盛年:壮年。
"一日难再晨":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及时当勉励":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努力奋斗,
# 及时:趁盛年之时。
"岁月不待人":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抒怀诗。主题是对人生短暂与无常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珍惜当下、积极生活的态度。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与无常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珍惜当下、积极生活的态度。它鼓励人们要珍惜时光、努力奋斗,并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与友爱。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陌上尘”、“风转”等,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这些景象不仅具有画面感,还寓意着人生的无常与漂泊。
3. 分段赏析
开篇四句“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以无根之木、无蒂之花喻人生之短暂与漂泊,又比之为大路上随风起舞的尘埃,形象地勾勒出人生在世的无常与脆弱。“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借佛家之语,指出命运多舛,人生如浮萍,每一次的转折与变迁都在重塑着个体,使人非复初时之我。这四句,语言平实却意蕴深远,以双重比喻深刻揭示了诗人对人生的痛切体悟,透露出深沉的哀愁与无奈。接下来的四句,“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诗人超越血缘,倡导人间大爱,认为世间之人皆应亲如手足。“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在历经世事沧桑后,陶渊明虽身处乱世,却未完全沉沦,他转而向自然与村居生活寻求慰藉,与邻里共享欢乐,这份平淡中的醇厚与明净,是他对人生美好瞬间的珍视与把握。末尾四句“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常被世人误解为单纯的劝勉之词,实则陶渊明在此传达的是对生命短促的深刻认识与积极应对。他鼓励人们,面对生命的无常与社会的黑暗,应珍惜眼前的欢乐,活在当下,及时行乐,这并非消极逃避,而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觉醒与追求。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找到了精神的归宿,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升华,他的及时行乐,是对生命意义的重新发现与积极把握。
4. 作品点评
《杂诗十二首·其一》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诗作,此诗开篇便就命运之无常难测抒发深沉慨叹,令读者顿感迷茫与悲怆。随后,笔触稍转昂扬,诗人以坚韧之志于生活琐碎中寻觅真挚情谊与点滴欢愉,为全篇点亮一抹希望之光。终章则慷慨激昂,振聋发聩,激发人心之豪情壮志。全诗语言质朴无华,比喻皆取自日常,宛若未经雕琢之璞玉,然其内涵深邃广博,情感波澜壮阔,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 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
明黄文焕《陶诗析义》
# 不能静,措辞最妙。不燥,字奇。素标,二字,甚奇。
现代龚望《陶渊明集评议》
下一篇:魏晋·陶渊明《饮酒·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