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云性嗜酒":杨雄生来好酒,
# 子云性嗜酒:子云:扬雄,字子云,西汉学者。《汉书·扬雄传赞》:“家素贫,嗜酒,人希至其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而钜鹿侯芭常从雄居,受其《太玄》、《法言》焉。”嗜:喜欢,爱好。
"家贫无由得":家贫不能常得。
"时赖好事人":只能依靠那些喜好追求古事的人,
# 好事人:本指喜欢多事的人,这里指勤学好问之人。,赖:依赖,依靠。,时:常常。
"载醪祛所惑":带着酒肴请教释惑,才能有酒喝。
# 祛所惑:解除疑惑问题。《汉书·扬雄传》说扬雄“家素贫,耆(嗜)酒,人希至其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载醪:带着酒。
"觞来为之尽":有酒就饮尽,
# 觞:饮酒。
"是谘无不塞":有疑难问题都能解答。
# 无不塞:无不得到满意的答复。塞,充实,充满。,是谘:凡是所询问的。
"有时不肯言":当然又是不肯说,
# 有时不肯言:“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两句是说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意谓有时所不肯言者,唯伐国之事也。伐国,《汉书·董仲舒传》:“闻昔者鲁君问柳下惠:‘吾欲伐齐,何如?’柳下惠曰:‘不可。’归而有忧色,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为至于我哉!’”此以柳下惠喻指扬雄。渊明用此典故代指国家的政治之事。时:常常。
"岂不在伐国":你问攻伐别国的计谋。
"仁者用其心":因为仁者考虑问题郑重认真,
# 仁者用其心:“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两句意谓仁者之用心,何尝因出与处而改易,无论显默皆不失其仁心也。用其心:谓谨慎小心,仔细考虑。
"何尝失显默":当言则言,不当言则不言。
# 显默:显达与寂寞,指出仕与归隐。《文选》傅亮《为宋公修张良庙教》:“显默之际,窅然难究。”,失:过失,失误。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感怀诗。通过对西汉学者扬雄嗜酒性格与处世智慧的刻画,既表达了对淡泊自守、审时度势的文人品格的赞赏,也暗含陶渊明在险恶现实中借酒避祸、坚守仁心的精神寄托。
2. 写作手法
用典:“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运用《汉书·扬雄传》中扬雄家贫嗜酒,依赖勤学好问之人携酒求教的典故。扬雄以学问解惑换酒,体现学者清贫自守的形象。陶渊明以扬雄自况,既暗示自身贫寒好酒,又借“是谘无不塞”表明愿以学识回馈他人,但仅限于学问探讨,不涉政治。
3. 分段赏析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点明自己如扬雄般酷爱饮酒,却因家境贫寒难以得酒,为下文做铺垫。“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写多亏有热心之人带着酒来,帮自己解除疑惑,侧面体现诗人好酒,也反映出其生活中能得他人帮助。“觞来为之尽,是咨无不塞”,描绘诗人见酒必饮尽,对他人询问也知无不言,展现出率真豪爽的性格。“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话锋一转,说有时诗人不愿开口,或许是像关乎征伐国家这样重大严肃之事,表现出诗人并非毫无原则地畅所欲言,而是有所保留,对重大问题持谨慎态度。---“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点明主旨,表明仁人用心,无论显达或沉默,都不会有过失,体现诗人对自身处世原则的坚守,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下一篇:魏晋·曹植《妾薄相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