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ǐn
jiǔ
·
·
shí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2
yún
xìng
shì
jiǔ
jiā
pín
yóu
shí
lài
hào
shì
rén
zài
láo
suǒ
huò
shāng
lái
wèi
zhī
jìn
shì
yǒu
shí
kěn
yán
zài
guó
rén
zhě
yòng
xīn
cháng
shī
xiǎn

译文

杨雄生来好酒,家贫不能常得。只能依靠那些喜好追求古事的人,带着酒肴请教释惑,才能有酒喝。有酒就饮尽,有疑难问题都能解答。当然又是不肯说,你问攻伐别国的计谋。因为仁者考虑问题郑重认真,当言则言,不当言则不言。

逐句剖析

"子云性嗜酒":杨雄生来好酒,

# 子云性嗜酒:子云:扬雄,字子云,西汉学者。《汉书·扬雄传赞》:“家素贫,嗜酒,人希至其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而钜鹿侯芭常从雄居,受其《太玄》、《法言》焉。”嗜:喜欢,爱好。

"家贫无由得":家贫不能常得。

"时赖好事人":只能依靠那些喜好追求古事的人,

# 好事人:本指喜欢多事的人,这里指勤学好问之人。,赖:依赖,依靠。,时:常常。

"载醪祛所惑":带着酒肴请教释惑,才能有酒喝。

# 祛所惑:解除疑惑问题。《汉书·扬雄传》说扬雄“家素贫,耆(嗜)酒,人希至其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载醪:带着酒。

"觞来为之尽":有酒就饮尽,

# 觞:饮酒。

"是谘无不塞":有疑难问题都能解答。

# 无不塞:无不得到满意的答复。塞,充实,充满。,是谘:凡是所询问的。

"有时不肯言":当然又是不肯说,

# 有时不肯言:“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两句是说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意谓有时所不肯言者,唯伐国之事也。伐国,《汉书·董仲舒传》:“闻昔者鲁君问柳下惠:‘吾欲伐齐,何如?’柳下惠曰:‘不可。’归而有忧色,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为至于我哉!’”此以柳下惠喻指扬雄。渊明用此典故代指国家的政治之事。时:常常。

"岂不在伐国":你问攻伐别国的计谋。

"仁者用其心":因为仁者考虑问题郑重认真,

# 仁者用其心:“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两句意谓仁者之用心,何尝因出与处而改易,无论显默皆不失其仁心也。用其心:谓谨慎小心,仔细考虑。

"何尝失显默":当言则言,不当言则不言。

# 显默:显达与寂寞,指出仕与归隐。《文选》傅亮《为宋公修张良庙教》:“显默之际,窅然难究。”,失:过失,失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饮酒·十八》是东晋诗人陶渊明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描绘了古人扬雄好酒的习性与独特处世之道。扬雄生性好酒,无奈家贫,常难自足。所幸总有热心之人,携酒前来,为其排忧解惑。每有美酒相邀,扬雄必定开怀畅饮。酒酣之际,他不吝分享己见,倾吐心声。然而,有时他却选择缄默不语。这并非他对国事漠不关心,而是他明白,真正的智者当审时度势,于恰当之时发声。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扬雄豁达、睿智且仁爱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古代文人的高雅风骨与深厚情怀。而诗人在描绘扬雄的同时,也将自身志趣悄然寄寓其中,意味深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陶渊明的组诗《饮酒二十首》并非仅为酒后抒怀之作,而是诗人以饮酒为题材,借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通过醉酒的表述,在当时严酷的环境中隐晦应对可能的政治迫害。其在第二十首诗中自陈“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亦体现出表述时的谨慎用心。关于这组诗的具体创作时间,目前学界尚无统一结论。历代学者主要提出过六种推测:分别认为作于元兴二年癸卯(403年)、元兴三年甲辰(404年)、义熙十年甲寅(414年)、义熙二年丙午(406年)、义熙十二至十三年(416—417年)及义熙十四年戊午(418年)。本诗为组诗中的第十八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感怀诗。通过对西汉学者扬雄嗜酒性格与处世智慧的刻画,既表达了对淡泊自守、审时度势的文人品格的赞赏,也暗含陶渊明在险恶现实中借酒避祸、坚守仁心的精神寄托。

2. 写作手法

用典:“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运用《汉书·扬雄传》中扬雄家贫嗜酒,依赖勤学好问之人携酒求教的典故。扬雄以学问解惑换酒,体现学者清贫自守的形象。陶渊明以扬雄自况,既暗示自身贫寒好酒,又借“是谘无不塞”表明愿以学识回馈他人,但仅限于学问探讨,不涉政治。

3. 分段赏析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点明自己如扬雄般酷爱饮酒,却因家境贫寒难以得酒,为下文做铺垫。“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写多亏有热心之人带着酒来,帮自己解除疑惑,侧面体现诗人好酒,也反映出其生活中能得他人帮助。“觞来为之尽,是咨无不塞”,描绘诗人见酒必饮尽,对他人询问也知无不言,展现出率真豪爽的性格。“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话锋一转,说有时诗人不愿开口,或许是像关乎征伐国家这样重大严肃之事,表现出诗人并非毫无原则地畅所欲言,而是有所保留,对重大问题持谨慎态度。---“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点明主旨,表明仁人用心,无论显达或沉默,都不会有过失,体现诗人对自身处世原则的坚守,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一)》

下一篇:魏晋·曹植《妾薄相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