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pín
shì
shǒu
sān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2
róng
sǒu
lǎo
dài
suǒ
xīn
rán
fāng
tán
qín
yuán
shēng
jué
qīng
chàng
shāng
yīn
chóng
huá
jiǔ
pín
shì
shì
xiāng
xún
jīn
yǎn
zhǒu
gēng
cháng
zhēn
wàng
qīng
qiú
gǒu
fēi
suǒ
qīn
néng
biàn
nǎi
jiàn
xīn

译文

荣启期老人以绳索为衣带,却正欣然自得地弹奏着琴。原宪穿着有破洞的鞋子,却清声高歌,那歌声中流淌着商调的音韵。虞舜那样的贤君早已离我远去,贫困的士人在世间却代代寻觅。破旧的衣襟遮不住胳膊肘,粗劣的菜汤常常连喝都供应不足。我难道会忘记穿上轻暖的皮衣吗,只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并非我所钦佩。子贡徒然善于巧言辞辩,却不能理解我的内心想法。

逐句剖析

"荣叟老带索":荣启期老人以绳索为衣带,

# 带索:以绳索为衣带。,老:年老。,荣叟:指荣启期,春秋时隐士。叟,对老人的称呼。

"欣然方弹琴":却正欣然自得地弹奏着琴。

"原生纳决屦":原宪穿着有破洞的鞋子,

# 决屦:坏裂的鞋子。屦,一作履。,纳:穿。,原生:指原宪,字子思。孔子弟子。原宪清静守节,贫而乐道。《韩诗外传》载:原宪居鲁国时,一次子贡去看他,他出来接见时,穿着破衣服和裂开口的鞋子,“振襟则肘见,纳履则踵决”。子贡问他为什么会这样?原宪回答:宪贫也,非病也。仁义之匿,车马之节,宪不忍为也。讥笑了子贡的华丽车马装饰,“子贡惭,不辞而去。宪乃徐步曳杖,歌《商颂》而返。声沦于天地,如出金石”。

"清歌畅商音":却清声高歌,那歌声中流淌着商调的音韵。

# 商音:曲名,指原宪所唱的《商颂》之曲。,清歌:清新、清亮的歌曲。

"重华去我久":虞舜那样的贤君早已离我远去,

# 去:离。,重华:虞舜名。相传尧舜时代,圣人治世,天下太平,无贫穷之人。《庄子·秋水):“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

"贫士世相寻":贫困的士人在世间却代代寻觅。

# 相寻:相继,不断。

"弊襟不掩肘":破旧的衣襟遮不住胳膊肘,

# 弊襟:破衣。襟,上衣前襟,代指衣服。

"藜羹常乏斟":粗劣的菜汤常常连喝都供应不足。

# 斟:“糂”的借用字,以米和羹。《墨子·非儒》:“孔丘穷于蔡陈之间,藜羹不糂。”《吕览》引作“斟”。《说文》:“糂,以米和羹也。古文糂从参。”,藜羹:野菜汤。藜:植物名。一年生草本,亦称“灰菜”,嫩叶可食。

"岂忘袭轻裘":我难道会忘记穿上轻暖的皮衣吗,

# 轻裘:轻暖的毛皮衣。,袭:衣上加衣,即穿、披。

"苟得非所钦":只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并非我所钦佩。

# 苟得:不义而得,非正道的获取。

"赐也徒能辨":子贡徒然善于巧言辞辩,

# 能辨:善于巧辩。,徒:徒然,只会。,赐:即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弟子。

"乃不见吾心":却不能理解我的内心想法。

# 乃不见吾心:意谓自己隐居不仕的决心是不可以为劝说所动摇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贫士七首(其三)》是东晋陶潜所作的一首古体诗。此诗以荣启期和原宪两位古代贫士为例,描绘他们虽贫困却安贫乐道、自得其乐的形象,如荣叟“老带索,欣然方弹琴”,原生“纳决屦,清歌畅商音”。接着诗人感慨像重华这样的明君已远去,贫士却代代相传,自己也身处贫困,“弊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但诗人表明并非不想过富足生活,只是不屑于苟且获取,“岂忘袭轻裘,苟得非所钦”。最后借孔子弟子子贡虽能言善辩,却不能理解自己心志,进一步强调自己坚守贫贱、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全诗语言质朴自然,运用典故,借古抒怀,表达了对贫士品格的赞美和自身志向的坚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南朝宋元嘉三年(426年),彼时正值陶渊明拒受江州刺史檀道济所馈赠的粮肉之际前后。于是他创作了《咏贫士七首》倾吐晚年心声、抒发情志,此诗正是其中第三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咏怀述志诗。描绘了荣启期年老贫困却以索为带、欣然弹琴,原宪穿着破鞋仍清歌畅快的安贫乐道之态;体现了贫士在世间代代相传、生活困窘的现实状况;表达了诗人虽身处贫困,却不慕富贵、坚守高洁品格,不屑于世俗功利观念,坚守自我内心操守的志向与情怀。

2. 写作手法

白描:“荣叟老带索,欣然方弹琴”诗人用简洁直白的语言,勾勒出荣启期老年的形象和动作。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渲染,只是如实描绘出他年老时腰间系着绳索,却能悠然自得地弹琴这一情景。“原生纳决履,清歌畅商音”同样以简洁的笔触描绘原宪的形象。“纳决履”直接写出原宪鞋子的破旧状态,“清歌畅商音”则描述他放声歌唱商调歌曲的情景,没有对原宪的外貌、神态等进行细致刻画,却能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其形象。“弊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此句直接描写贫士的生活状况。“弊襟不掩肘”描绘衣服破旧,连肘部都遮盖不住;“藜羹常乏斟”说明连粗劣的藜菜汤都常常不够喝,用简单直白的语言勾勒出贫士的穷困潦倒。

3. 分段赏析

“荣叟老带索,欣然方弹琴”,此句塑造了荣启期这一人物形象。他年老贫困,以绳索为衣带,却能欣然自得地弹琴。通过这一描写,展现出荣启期虽身处困境,却能保持乐观豁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为全诗奠定了赞美贫士精神的基调。“原生纳决屦,清歌畅商音”,描绘了原宪的形象。他穿着有决口的鞋子,却能清歌高唱,声音舒畅和谐。“商音”在古代音乐中常带有一种悲凉、高亢的特质,原宪在贫困中仍能畅快地唱出商音,更凸显出他不被贫困所扰、坚守内心的精神品质。“重华去我久,贫士世相寻”,由前面对古代贫士的描写,联想到虞舜(重华)这样的贤明君主已经远去很久了,而贫困之士却在世间代代相传。这两句感慨历史变迁,点明了贫士现象的普遍性和长久性,反映出当时社会贫富差距悬殊、贫士生活艰难的现实状况。“弊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诗人描述自己的生活处境,衣衫破旧,连肘部都遮不住,粗茶淡饭也常常供应不足。这两句以直白的语言,生动地展现出诗人贫困潦倒的生活状态,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贫士生活的困苦。“岂忘袭轻裘,苟得非所钦”,诗人表明自己并非忘记穿上轻暖的皮衣,只是认为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富贵是不值得钦佩的。这两句体现了诗人坚守贫贱、不慕富贵、保持高洁品格的志向,与前文所赞美的古代贫士精神相呼应。“赐也徒能辨,乃不见吾心”,这里以子贡(赐)善于辩论却不能理解自己的内心为例,批判了世俗中那些只追求物质利益、注重外在功名的人。诗人不屑于与他们同流合污,坚持自己的人生价值观,表达了对世俗功利观念的蔑视,进一步深化了全诗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孤云倦翮以兴举世皆依乘风云而已,独无攀援飞翻之志。宁忍饥寒以守志节,纵无知此意者,亦不足悲也。

宋汤东涧《陶渊明集评议》引

# 皆咏古来贫士以为证也。

清张玉穀《古诗赏析》

# 《咏贫士》第一首写明正意。第二首极写饥寒,结言何以致此,未免有愠,作一开,赖有前贤,以慰吾怀,作一阖,又以古贤起下诸人。末首结句作一大结,与第二首结句对照。邈哉前修,赖古多此贤也,谁云固穷难足以慰吾怀矣。七首一气。

清吴菘《论陶》

# (其三)始终以原宪自况。其所以能安贫者,惟不萌苟得之念而已。世上纵多子贡,安能以外至之纷华而变吾不易之素志哉。

清温汝能《陶诗汇评》卷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左思《招隐二首(其二)》

下一篇:魏晋·卢谌《赠刘琨诗二十首 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