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游越山川":离家远游过山川,
"山川修且广":山山水水长又宽。
# 修:长。
"振策陟崇丘":挥鞭策马登峻岭,
# 崇丘:高丘、高山。,陟:登上。,振策:挥动马鞭。
"安辔遵平莽":提缰徐行过平原。
# 平莽:平坦广阔的草原。,遵:沿着。,安辔:按辔,谓扣紧马缰使马缓行或停止。
"夕息抱影寐":夜宿形影自相伴,
# 寐:入睡。,抱影:守着影子。,夕:傍晚。
"朝徂衔思往":晨起含悲又向前。
# 衔思:心怀思绪。,徂:往,行走。
"顿辔倚嵩岩":收缰驻马悬崖下,
# 嵩岩:即指岩石。嵩,泛指高山。嵩岩 一作:高岩。,倚:斜靠。,顿辔:拉住马缰使马停下。
"侧听悲风响":侧耳倾听悲风响。
"清露坠素辉":露珠坠下闪清辉,
# 素辉:白色的亮光。,清露:洁净的露水。
"明月一何朗":明月皎皎多晴朗。
# 朗:明亮。,一何:多么。
"抚枕不能寐":抚几久久不能寐
"振衣独长想":披衣独自心怅惘。
# 振衣:振衣去尘,即指披衣而起。
西晋文学家
陆机(261~303),西晋文学家。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祖父陆逊、父亲陆抗,皆是三国名将。曾官任平原内史,故世称陆平原。陆机在两晋及南北朝时期是公认的大作家,文才倾动一时,与弟陆云并称“二陆”。其诗以华美深密见称,繁缛赡密,工巧绮练,重排偶的倾向对后人影响颇大,有较多拟古之作。亦善骈文,《辩亡论》《吊魏武帝文》等较有名。所作《文赋》为古代重要的文学论文。后人辑有《陆士衡集》,今人有《陆机集校笺》。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羁旅行役诗。以“远游越山川”起势,描绘了赴洛途中翻山涉水的艰辛跋涉;通过“抱影寐”“衔思往”的孤寂意象,刻画了游子风餐露宿的飘零之苦;借“悲风响”“明月朗”的视听对照,营造出苍茫天地间个体的渺小与彷徨;最终在“振衣独长想”的定格中,凝聚了家国巨变下士人前途未卜的深沉忧思。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这是全诗最核心的手法。诗人并非单纯描绘旅途山水,而是将长途跋涉的艰辛(“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孤寂(“夕息抱影寐”、“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忧郁以及对前途的忧惧等复杂情感,都融入对沿途景物的刻画之中。景语即情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 分段赏析
首联“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紧扣诗题,点明“远游”的旅程。诗人从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远赴洛阳,跋涉于绵长广阔的山川之间。“振策”驱马攀登高丘,“案辔”缓行于平野草莽。这重重山水、高低起伏的行程,生动勾勒出旅途的艰辛。此处写景不止于描绘山水形貌,更暗含了诗人风尘仆仆的劳苦之情。值得注意的是,本诗写景与前首(指组诗其一)风格迥异:前首“永叹”以下十句铺陈辞藻,极尽渲染;此诗则寥寥数笔,简练勾勒,详略得当,各具特色。颔联“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夜晚歇息,孤身一人,唯抱身影入眠;清晨启程,心怀悲思上路。此联深刻传达出诗人的孤独、寂寞与忧伤。这复杂情感的滋生,既源于对故乡亲人的眷恋与思念,也交织着对未知前程的忧虑。前首诗“总辔登长路,呜咽辞密亲。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中的离别哀泣与世事缠身之感,正是此种心境的具体写照。清人刘熙载《艺概·文概》评曰:“六代之文丽才多而炼才少。有炼才焉,如陆士衡是也。”陆机为文如此,其诗亦然,“夕息”二句堪称炼字典范。不仅对仗精工,动词“抱”与“衔”的选用更是精巧绝伦,是陆诗中的佳句。颈联“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行程中勒马停驻,倚靠高峻岩石暂歇,侧耳倾听秋风悲鸣。此联进一步深化了旅途的孤寂与艰辛。倚岩小憩竟无可语之人,唯有侧听“悲风”,其孤独感跃然纸上。称秋风为“悲风”,既赋予自然风物以情感色彩,亦折射出诗人心中的忧郁。这一旅途细节,可与前首诗中“行行遂已远,野途旷无人。山泽纷纡馀,林薄杳阡眠。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等描绘空旷无人、氛围凄清的景象相印证,共同烘托出诗人行役的孤危与艰难。尾联“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夜露滴落,闪烁着皎洁清辉;月色澄澈,是何等明亮!诗人抚弄枕头难以入眠,披衣起身独自陷入悠长思绪。此联写途中夜宿情景。“清露”二句,意境幽雅净爽,语言清丽简远,历来为人所称赏。结尾“抚枕”二句,则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余韵悠长。陆机出身东吴名门,素有“力可扛鼎志干云”(《百年歌》)的雄心壮志,《晋书》本传亦称其“负其才望,而志匡世难”。然而,弱冠之年遭逢吴亡,太康十年(289年)被迫与弟陆云入洛。此行前途吉凶难测,其内心之忐忑不安、思绪万千,自然流露于这月下不眠的“长想”之中。
4. 作品点评
全诗借旅途之景抒迁谪之怀,情感表达曲折深婉。语言精练流畅,意境清丽凄清,形象鲜明生动,意蕴深沉悠远,悲慨动人,余韵悠长。作为陆机诗作中传诵较广的佳作,此诗(第二首)充分展现了其“缘情绮靡”的艺术特色。
上一篇:魏晋·阮籍《咏怀》
下一篇:魏晋·孙楚《会王侍中座上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