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uò
dào
zhōng
zuò
shī
èr
shǒu

朝代:魏晋作者:陆机浏览量:1
zǒng
pèi
dēng
cháng
qīn
jiè
wèn
zhī
shì
wǎng
yīng
shēn
yǒng
tàn
zūn
běi
zhǔ
jié
nán
jīn
xíng
xíng
suì
yuǎn
kuàng
rén
shān
fēn
lín
yǎo
qiān
mián
xiào
shēn
míng
gāo
shù
diān
āi
fēng
zhōng
liú
shòu
gèng
qián
bēi
qíng
chù
gǎn
chén
chán
mián
zhù
wàng
xiāng
yǐng
lián

译文

系紧马缰绳踏上漫长的路途,怀着呜咽般的心情告别亲近的家人。若有人问我要去哪里,是尘世的罗网束缚了我。长久地叹息着沿着北岸前行,离别的思绪萦绕在南边的渡口。走啊走,路途已经很远,荒野的小路空旷不见人影。山川水泽曲折连绵,草木丛生,一片幽深寂静。深谷里传来老虎的啸声,高高的树巅传来鸡的啼鸣。半夜里悲凉的风在吹拂,孤独的野兽出现在我面前。哀伤的情绪被外物触动,深深的忧思缠绕绵延。我久久站立凝望故乡,看着自己的影子独自哀怜。

逐句剖析

"总辔登长路":系紧马缰绳踏上漫长的路途,

# 总辔:控制缰绳。辔,驭马的缰绳。

"呜咽辞密亲":怀着呜咽般的心情告别亲近的家人。

"借问子何之":若有人问我要去哪里,

# 之:往,至。

"世网婴我身":是尘世的罗网束缚了我。

# 婴:纠缠,羁绊。此句意指作者离开家乡远赴洛阳是不得已而为之。,世网:尘俗社会的一切,喻指法律礼教、伦理道德对人的束缚。

"永叹遵北渚":长久地叹息着沿着北岸前行,

# 北渚:北面的水涯。,遵:顺着,沿着。,永叹:长久叹息。

"遗思结南津":离别的思绪萦绕在南边的渡口。

# 津:指渡口。此句意指与亲人在南津的离别,是那么令人郁结满怀。,结:郁结,形容忧愁、气愤积聚不得发泄。,遗思:犹怀念。

"行行遂已远":走啊走,路途已经很远,

"野途旷无人":荒野的小路空旷不见人影。

"山泽纷纡余":山川水泽曲折连绵,

# 纡余:迂回曲折的样子。纡:屈曲,曲折。

"林薄杳阡眠":草木丛生,一片幽深寂静。

# 阡眠:草木茂密貌。,杳:幽暗。,林薄:交错丛生的草木。

"虎啸深谷底":深谷里传来老虎的啸声,

"鸡鸣高树巅":高高的树巅传来鸡的啼鸣。

"哀风中夜流":半夜里悲凉的风在吹拂,

# 中夜:半夜。,哀风:凄厉的寒风。

"孤兽更我前":孤独的野兽出现在我面前。

"悲情触物感":哀伤的情绪被外物触动,

"沉思郁缠绵":深深的忧思缠绕绵延。

"伫立望故乡":我久久站立凝望故乡,

"顾影凄自怜":看着自己的影子独自哀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赴洛道中作诗二首(其一)》为西晋诗人陆机所作的五言古诗。全诗围绕诗人辞别亲人、离乡赴洛的孤寂苦闷展开,前四句直叙悲伤辞亲、骑马启程的情景;中间四句聚焦旅途中的忧思;后六句以险恶环境渲染,衬托出诗人赴洛途中的不安心绪;末四句借景生情,道出景色引发的悲怆。诗作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将国破家亡之痛、生离死别之悲,融入远行之路的所见所感。从启程、旅途到触景生情,层层递进,以愁苦情辞勾勒出诗人前途茫茫的无限哀感,尽显西晋五言古诗古朴真挚的韵味与深沉的情感张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西晋文学家

陆机(261~303),西晋文学家。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祖父陆逊、父亲陆抗,皆是三国名将。曾官任平原内史,故世称陆平原。陆机在两晋及南北朝时期是公认的大作家,文才倾动一时,与弟陆云并称“二陆”。其诗以华美深密见称,繁缛赡密,工巧绮练,重排偶的倾向对后人影响颇大,有较多拟古之作。亦善骈文,《辩亡论》《吊魏武帝文》等较有名。所作《文赋》为古代重要的文学论文。后人辑有《陆士衡集》,今人有《陆机集校笺》。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吴国覆灭后,太康十年(公元289年),时年二十九岁的陆机,携胞弟陆云,告别故土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踏上前往洛阳的路途。正是在这一赴洛行程中,陆机创作了《赴洛道中作》组诗,而其中开篇之作,以细腻笔触记录下他离乡远行时的心路历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羁旅诗。全诗以作者被迫离乡赴洛阳的艰辛旅程为背景,通过描绘“虎啸深谷”“哀风孤兽”等险恶景物,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眷恋、对前途未卜的忧惧,以及在“世网缠身”的乱世中身不由己的悲怆。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山泽纷纡余,林薄杳阡眠。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描绘出旅途中山泽的迂回、林野的幽深,以及虎啸、鸡鸣、哀风、孤兽等景象,借这些荒凉、孤寂的景色,抒发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凄凉之情。渲染:“山泽纷纡馀,林薄杳阡眠。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通过描绘路途中山泽纡回、草木茂密幽深,又以虎啸、鸡鸣、哀风、孤兽等声音与物象,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渲染出旅途的荒僻、孤寂与凄凉氛围,烘托诗人赴洛途中的羁旅愁思。

3. 分段赏析

“总辔登长路,呜咽辞密亲。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陆机以沉痛笔触,勾勒出自己挥别至亲、策马远行的画面。诗中未明言目的地,仅以“世网婴我身”寥寥数语,道尽身不由己的无奈。前两句直白写尽离乡别情,“呜咽”二字尤为传神——在古人眼中,离别本就是人生大事,而陆机的悲泣,更暗含复杂心绪。后两句以问答起兴,看似答非所问,实则藏着难以言说的隐痛。据《晋书》记载,太康九年晋武帝广征贤才,出身名门且身负“文章冠世”之才的陆机,自然成为举荐对象。或许这场洛阳之行并非他本意,“世网”二字,恰似一张无形枷锁,既隐喻官场束缚,也暗喻他对命运身不由己的喟叹。“永叹遵北渚,遗思结南津。行行遂已远,野途旷无人。”陆机以凝练笔触,勾勒出旅途中的悠悠愁思。他沿着北渚缓缓前行,心却紧紧系在故乡南边的渡口,一步一叹,渐行渐远,最终踏入荒无人烟的旷野。这几句看似在平铺直叙行程,实则将满满的忧愁融入字里行间,“野途旷无人”更如承上启下的枢纽,自然引出下文对沿途景致的细致描绘。“山泽纷纡余,林薄杳阡眠。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在这荒寂之地,山川泽国蜿蜒无尽,草木繁茂蓊郁。深谷虎啸阵阵,高树鸡鸣声声,夜半哀风呼啸而过,荒野孤兽从眼前窜过。陆机笔下的山川草木,与虎啸、鸡鸣、哀风、孤兽交织,构成一幅阴森而充满张力的画面。这般描写,不禁让人联想到王粲《登楼赋》中“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的萧瑟之景。二者同样以苍凉之景渲染环境,烘托心境——王粲借此抒发内心的悲愤苦闷,而陆机则通过这些令人胆寒的景象,侧面折射出奔赴洛阳途中的忐忑不安。毕竟前路未卜,吉凶难料,这份对未知的忧惧,都化作了诗中那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场景。“悲情触物感,沉思郁缠绵。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沿途的自然风物,如同一把重锤,重重叩击着诗人的心弦,悲怆之情喷薄而出。那深沉的忧思如藤蔓般盘桓于心,萦绕不去。陆机伫立山巅,极目远眺故乡方向,而后缓缓回望自己茕茕孑立的身影,满心尽是无人诉说的凄凉与自我怜惜。身负国破家亡之痛,怀揣生离死别之悲,踏上前往洛阳的道路。面对一路的荒寂与险恶,每一处山川、每一声兽鸣,都在不断撩拨着他敏感的心绪。孤独、失意、思乡与自怜交织,化作千丝万缕的愁绪,将他紧紧包裹。前方的路途迷雾重重,不知通向何方,他心中满是难以排遣的惆怅与迷茫,这份浓烈的情感,随着诗句流淌,直击人心。

4. 作品点评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评价太康时期诗歌,称其“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指出该时期诗作相较正始文学更显辞藻繁富,却失却建安风骨的刚健遒劲。陆机作为太康诗风的典型代表,其创作尤为注重词句雕琢与排偶运用,这种艺术特征在《赴洛道中作诗二首·其一》中展露无遗。诸如“永叹遵北渚,遗思结南津”以工整对仗传递离情,“山泽纷纡馀,林薄杳阡眠”借华美辞藻勾勒景致,“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用精巧骈句营造氛围,皆为其诗风的生动写照。尽管陆机对诗歌形式美的执着追求曾遭后世诟病,然而在诗歌发展进程中,对形式的探索本就是必经之路。他在遣词造句、结构布局上的创新实践,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为后世诗歌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其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不容忽视,值得予以充分肯定。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第一首,严密的结构与准确、形象词语的运用都极好地映衬了作者贯串全诗始终的“悲情触物感”。

不详北京大学教授吴小如《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曹植《白鸠讴》

下一篇:魏晋·刘桢《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