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ī
shí
èr
shǒu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2
yuè
kěn
chí
shí
xiāng
cuī
hán
fēng
tiáo
luò
yǎn
cháng
ruò
zhì
yùn
tuí
xuán
bìn
zǎo
bái
biāo
chā
rén
tóu
qián
jiàn
jiù
zhǎi
jiā
wéi
shè
dāng
zhī
nán
shān
yǒu
jiù
zhái

译文

日月如梭不肯缓慢流逝,四季互相催促不停步。寒风吹动枯枝条,落叶覆遮满道路。薄弱的才能与时运共减损,黑发早白已是满头。白发就像一个标记一般在头上,步入晚年前途也越来越窄。家就像迎宾的旅店,我就像一个即将离去的行客。前行将要去哪里呢?南山陶氏的祖坟啊。

逐句剖析

"日月不肯迟":日月如梭不肯缓慢流逝,

"四时相催迫":四季互相催促不停步。

# 四时:四季。

"寒风拂枯条":寒风吹动枯枝条,

"落叶掩长陌":落叶覆遮满道路。

"弱质与运颓":薄弱的才能与时运共减损,

# 弱质:薄弱的才能。

"玄鬓早已白":黑发早白已是满头。

"素标插人头":白发就像一个标记一般在头上,

# 素标:犹言素发,即白发。

"前途渐就窄":步入晚年前途也越来越窄。

# 前途:指生命剩下的时光,未来的时光。

"家为逆旅舍":家就像迎宾的旅店,

# 逆:迎。

"我如当去客":我就像一个即将离去的行客。

# 去客:离去之客,指死去者。

"去去欲何之":前行将要去哪里呢?

"南山有旧宅":南山陶氏的祖坟啊。

# 旧宅:祖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杂诗十二首(其七)》系魏晋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五言古诗,该作品以冬季物候为背景展开生命哲思。全诗通过草木凋零的萧瑟景象,自然过渡至对生命衰亡规律的认知:诗人既喟叹“前途渐就窄”的暮年境遇,感慨青丝转瞬成白发,又展现出对衰老与死亡的超然态度。这种双重观照的深层逻辑,源自其对《古诗十九首·人生忽如寄》中“人生如寄”理念的承续与发展。诗人秉持“来必有去”的循环生命观,将“南山旧宅”的意象转化为精神归宿的象征,其坦然心境既体现为将人生视作旅途的豁达,更展露出视死亡若归家的自然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杂诗十二首》系魏晋诗人陶渊明所创作的组诗,共十二首,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陶渊明五十四岁时;后四首约作于晋安帝隆安五年(401),陶渊明三十七岁时。此诗为组诗第七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感时咏怀诗。诗歌以四时轮转、草木凋零为背景,通过“寒风拂枯条”“玄鬓早已白”等意象,勾勒出岁月催迫、生命衰颓的自然图景。后六句以逆旅喻人生,将肉身暂居的尘世比作客栈,而南山旧宅(坟墓)的归宿则暗含对生命有限的坦然接纳。全诗在萧瑟的时空描写中,透露出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清醒认知与超脱生死的哲思,语言质朴而意蕴深长。

2. 分段赏析

“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两句以自然规律暗喻生命流逝的不可抗拒。“不肯迟”赋予日月人格化色彩,展现时间奔涌向前的动态感;“催迫”则强化四季更迭的急促感,揭示诗人对生命被时间裹挟的焦虑与无奈。“寒风拂枯条,落叶掩长陌”通过萧瑟秋景刻画生命衰颓之象。“拂”字描摹寒风轻掠枯枝的细微动态,“掩”字突显落叶覆盖道路的厚重感,将自然凋零与人生暮年形成双重隐喻,营造苍凉意境。“弱质与运颓,玄鬓早已白”直抒身心俱衰的生命困境。“弱质”暗含体质羸弱与精神困顿的双重脆弱,“运颓”指向时运乖蹇与生命规律的不可逆转,而“玄鬓白”以发色变迁浓缩岁月痕迹,展现个体在自然法则前的渺小。“素标插人头,前途渐就窄”以白发象征生命终局。“素标”喻指白发如标记般刺目,暗示死亡临近;“渐就窄”以空间缩小的具象化表达,揭示生命维度随衰老而收束的必然性,语言冷峻而富含哲思。“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借逆旅意象解构生命归属。“逆旅”原指客栈,诗人将家园视为暂栖之所,以“当去客”自喻,既暗含对生命漂泊本质的透彻认知,亦流露对世俗牵绊的超然态度。“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宅”以自问自答展现生死观。前句设问生命归宿,后句以“南山旧宅”(陶氏祖坟)坦然回应,既消解了传统对死亡的恐惧,又以归葬故土的意象完成生命与自然的终极融合,体现道家生死齐一的达观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

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

# “不能静”,措辞最妙。“不燥”,字奇。“素标”二字,甚奇。

近现代龚望《陶渊明集评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左思《咏史八首(其五)》

下一篇:魏晋·陆云《赠汲郡太守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