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饮酒(其五)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2
jié
zài
rén
jìng
ér
chē
xuān
wèn
jūn
néng
ěr
xīn
yuǎn
piān
cǎi
dōng
xià
yōu
rán
jiàn
nán
shān
shān
jiā
fēi
niǎo
xiāng
huán
zhōng
yǒu
zhēn
biàn
wàng
yán

译文

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心里远离了尘世,自然就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附近采摘野菊,悠闲自得地欣赏南山的景色。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相伴而还。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逐句剖析

"结庐在人境":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

#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结庐:建造房舍。结,建造、构 筑。庐,简陋的房屋。

"而无车马喧":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君何能尔":问我为什么能这样?

#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君:指作者自己。

"心远地自偏":心里远离了尘世,自然就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采菊东篱下":在东篱附近采摘野菊,

"悠然见南山":悠闲自得地欣赏南山的景色。

#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见:看见,动词。,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山气日夕佳":傍晚山色秀丽,

# 日夕:傍晚。,山气:山间的云气。

"飞鸟相与还":飞鸟相伴而还。

# 相与还:结伴而归。相与:相交,结伴。

"此中有真意":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

"欲辨已忘言":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 欲辨已忘言: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饮酒(其五)》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五言古诗。诗中通过描写诗人隐居后在东篱采菊、遥望南山的日常场景,展现了对宁静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写作上,诗人以自然意象营造意境,从“虚静忘世”的淡泊心境,到“物化忘我”的物我交融,再到“得意忘言”的哲思境界层层递进,将抒情、写景与哲理浑然融合。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句,以质朴语言勾勒出闲适画面,既体现其返璞归真的诗歌风格,也蕴含着适意自然的人生哲学。全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细腻刻画,传递出诗人淡泊从容的心境与回归自然的理想,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精神世界的深刻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饮酒(其五)》是陶渊明的组诗作品之一,这首诗创作背景至今未有确切定论。学界对这组诗的写作年代有多种推测,大致集中在东晋元兴二年(403年)至义熙十四年(418年)间。综合来看,这首诗很可能作于公元417年左右,此时陶渊明已归田隐居十二载。当时东晋政权摇摇欲坠,即将被刘宋取代,社会动荡不安,政治黑暗腐朽。陶渊明早年虽有济世之志,但多次出仕后深感仕途污浊,最终选择归隐田园。归田后的他虽远离官场纷争,却始终关注时局,内心对现实的失望与对理想的坚守相互交织。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借饮酒抒怀,通过诗歌表达对宁静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官场虚伪、世俗纷争的厌倦,在诗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与心灵的慰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田园诗。诗人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生活,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全诗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融为一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在写景中流露出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同时又蕴含了丰富的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人生哲理。白描:语言朴素,结构严谨。如开头四句平易得如同口语,其实结构非常严谨。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转折,第三句承上发问,第四句回答作结。这种结构高明在毫无生硬的斧凿痕迹,读者的思路不知不觉就被诗人引导到第四句上去了。景物描写:“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让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含蓄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还在规劝其他人;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

3. 分段赏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人一上来就抛出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居住在热闹的人间尘世,却感受不到车马往来的喧嚣纷扰。在常人的认知里,人境必然伴随着世俗的喧闹,比如人际交往中的应酬、名利场中的纷争,但陶渊明却用这两句诗打破了这种惯性思维。为什么身处人群之中却能避开世俗的烦扰?紧接着诗人给出了答案:“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里的“心远”是理解全诗的关键。所谓“心远”,不是物理空间上的远离人群,而是精神层面的超脱——不追逐名利,不迎合权贵,让心灵从世俗的价值体系中抽离出来。陶渊明早年并非一开始就选择归隐。他曾怀揣着“大济于苍生”的理想,几次踏入仕途。但当他目睹了官场的黑暗——“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看到虚伪欺诈之风盛行,正直之士难以容身,便毅然选择了与世俗决裂的道路。“结庐在人境”四句,正是他在经历了仕途的挫折后,精神上获得解脱的真实写照。当一个人不再把世俗的功名富贵当作人生目标时,即使身处闹市,内心也能保持宁静,就像陶渊明所说的,只要“心远”,所处之地自然就变得偏僻幽静了。这种对精神境界的强调,超越了具体的生活环境,展现出一种强大的内心力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全诗中最具画面感和哲理性的句子。诗人在东篱下随意采摘菊花,不经意间抬头,目光与南山相遇。这里的“悠然”二字极为精妙,它既是诗人采摘菊花时从容闲适的神态,也是他内心状态的外在体现。“见”字用得尤为巧妙,它不是刻意的“望”或“看”,而是一种自然的、不经意的相遇,仿佛南山自己闯入了诗人的视野。这种不经意间的邂逅,恰恰体现了诗人与自然之间的默契和融合。关于“悠然见南山”的解读,从语法上看,既可以理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也可以理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这两种解读都成立,也都传递出一种物我两忘的意境。在诗人眼中,南山是宁静、悠远的象征,它不追逐什么,也不刻意展现什么,只是自然地存在着。而诗人自己,在采摘菊花的过程中,心境也是如此悠然自在。人与山在这一刻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共鸣,仿佛彼此之间有着某种精神上的契合。这种意境,正如前人所说,只有在“至闲至静”的心境中才能体会到。接着看“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诗人将视角从近处的菊花和南山,延伸到更广阔的自然景象中。傍晚时分,山间的雾气弥漫开来,呈现出一种朦胧而柔和的美感;飞鸟们结伴归巢,回到山林的怀抱。这两句看似是在描写自然景物的变化,实则蕴含着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飞鸟白天在外觅食,到了傍晚便知道回归巢穴,这是自然规律,也是飞鸟的本能。陶渊明由此联想到自己的人生经历:曾经为了理想踏入仕途,历经坎坷后,最终明白田园才是自己的归宿,就像飞鸟倦飞知还一样。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曾以“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自喻,云无心飘出山岫,如同他无意于仕途却又不得不出仕;鸟疲倦了知道回归巢穴,恰似他厌倦了官场的虚伪而选择归隐。这里“飞鸟相与还”的寓意与《归去来兮辞》中的“鸟倦飞而知还”一脉相承,都是通过自然意象表达对归隐生活的认同和对官场的厌倦。自然景物在这里不再是单纯的描写对象,而是诗人情感和哲理的载体。“采菊东篱下”四句之所以被后人高度评价,在其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中蕴含着深厚的艺术魅力。张戒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景物在目前,而非至闲至静之中,则不能到,此味不可及也。”这里所说的“味”,是陶诗特有的韵味,一种看似平淡却醇厚悠长的美感。陶渊明的诗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和精巧的雕琢,语言明白如话,但却能让人感受到一种质朴而真挚的情感。这种“平淡”并非简单直白,而是经过了艺术提炼的“大巧若拙”。要理解这种“味”为何“不可及”,需要从诗人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入手。陶渊明的“平淡”是建立在对世俗的深刻洞察和坚决摒弃之上的。他不愿随波逐流,不肯在虚伪的官场中委屈自己,这种坚守使得他的诗充满了人格的力量。只有像他这样“心远”的人,才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才能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感悟完美融合。普通人或许可以模仿他的文字,但很难达到他那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合一的精神境界,这正是陶诗韵味难以企及的原因。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将整首诗的哲理意味推向了高潮。诗人说,在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象中,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但当他想要辨别和表达时,却发现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这里的“真意”,可以理解为对自然本真的追求,对简单质朴生活的认同,以及对超越世俗功利的精神自由的向往。“忘言”并非真的无话可说,而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有些深刻的感悟,只能用心去体会,用语言反而无法准确传达。这种“忘言”的态度,体现了陶渊明对人生的一种豁达和超脱。他不再执着于用言语去阐释什么,而是选择以一种宁静、坦然的心态去感受生活。在他看来,真正的人生真谛存在于日常的点滴之中,存在于与自然的相处之中,而不是存在于世俗的纷争和言语的争辩之中。“忘言”的背后,是对喧嚣世界的一种舍弃,也是对内心真实自我的一种坚守。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生动展现了陶渊明弃官归隐后的悠然心境。诗人选择远离世俗喧嚣,回归田园生活,在自然中找到了生命的真谛。诗中,“心远”二字贯穿全篇,深刻诠释了诗人超脱尘世的精神境界。开篇四句,描绘了身处闹市却能保持内心宁静,不被世俗功名所扰的状态;中间四句聚焦田园景色,诗人在悠然赏菊、静看飞鸟的过程中,与自然融为一体,进入忘我境界;最后两句,诗人更是在物我交融中领悟到了难以言说的生命奥秘。整首诗的意境层层递进,从摆脱世俗束缚的超脱,到与自然合而为一的沉醉,再到领悟生命真谛的豁然开朗,充分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然、返璞归真的人生哲学和诗歌风格。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言,这首诗是“无我之境”的典范。诗人以纯粹客观的视角观察自然,在诗中不见自我的刻意表达,却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宋苏轼《题陶渊明饮酒诗后》

# “此诗大是妙境,第点出‘心远’、‘真意’,翻觉亦有痕。”

明孙月峰《文选瀹注》卷十五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左思《咏史八首(其四)》

下一篇:魏晋·陆云《征西大将军京陵王公会射堂皇太子见命作此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