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庐在人境":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
#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结庐:建造房舍。结,建造、构 筑。庐,简陋的房屋。
"而无车马喧":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君何能尔":问我为什么能这样?
#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君:指作者自己。
"心远地自偏":心里远离了尘世,自然就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采菊东篱下":在东篱附近采摘野菊,
"悠然见南山":悠闲自得地欣赏南山的景色。
#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见:看见,动词。,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山气日夕佳":傍晚山色秀丽,
# 日夕:傍晚。,山气:山间的云气。
"飞鸟相与还":飞鸟相伴而还。
# 相与还:结伴而归。相与:相交,结伴。
"此中有真意":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
"欲辨已忘言":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 欲辨已忘言: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田园诗。诗人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生活,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全诗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融为一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在写景中流露出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同时又蕴含了丰富的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人生哲理。白描:语言朴素,结构严谨。如开头四句平易得如同口语,其实结构非常严谨。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转折,第三句承上发问,第四句回答作结。这种结构高明在毫无生硬的斧凿痕迹,读者的思路不知不觉就被诗人引导到第四句上去了。景物描写:“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让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含蓄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还在规劝其他人;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
3. 分段赏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人一上来就抛出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居住在热闹的人间尘世,却感受不到车马往来的喧嚣纷扰。在常人的认知里,人境必然伴随着世俗的喧闹,比如人际交往中的应酬、名利场中的纷争,但陶渊明却用这两句诗打破了这种惯性思维。为什么身处人群之中却能避开世俗的烦扰?紧接着诗人给出了答案:“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里的“心远”是理解全诗的关键。所谓“心远”,不是物理空间上的远离人群,而是精神层面的超脱——不追逐名利,不迎合权贵,让心灵从世俗的价值体系中抽离出来。陶渊明早年并非一开始就选择归隐。他曾怀揣着“大济于苍生”的理想,几次踏入仕途。但当他目睹了官场的黑暗——“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看到虚伪欺诈之风盛行,正直之士难以容身,便毅然选择了与世俗决裂的道路。“结庐在人境”四句,正是他在经历了仕途的挫折后,精神上获得解脱的真实写照。当一个人不再把世俗的功名富贵当作人生目标时,即使身处闹市,内心也能保持宁静,就像陶渊明所说的,只要“心远”,所处之地自然就变得偏僻幽静了。这种对精神境界的强调,超越了具体的生活环境,展现出一种强大的内心力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全诗中最具画面感和哲理性的句子。诗人在东篱下随意采摘菊花,不经意间抬头,目光与南山相遇。这里的“悠然”二字极为精妙,它既是诗人采摘菊花时从容闲适的神态,也是他内心状态的外在体现。“见”字用得尤为巧妙,它不是刻意的“望”或“看”,而是一种自然的、不经意的相遇,仿佛南山自己闯入了诗人的视野。这种不经意间的邂逅,恰恰体现了诗人与自然之间的默契和融合。关于“悠然见南山”的解读,从语法上看,既可以理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也可以理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这两种解读都成立,也都传递出一种物我两忘的意境。在诗人眼中,南山是宁静、悠远的象征,它不追逐什么,也不刻意展现什么,只是自然地存在着。而诗人自己,在采摘菊花的过程中,心境也是如此悠然自在。人与山在这一刻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共鸣,仿佛彼此之间有着某种精神上的契合。这种意境,正如前人所说,只有在“至闲至静”的心境中才能体会到。接着看“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诗人将视角从近处的菊花和南山,延伸到更广阔的自然景象中。傍晚时分,山间的雾气弥漫开来,呈现出一种朦胧而柔和的美感;飞鸟们结伴归巢,回到山林的怀抱。这两句看似是在描写自然景物的变化,实则蕴含着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飞鸟白天在外觅食,到了傍晚便知道回归巢穴,这是自然规律,也是飞鸟的本能。陶渊明由此联想到自己的人生经历:曾经为了理想踏入仕途,历经坎坷后,最终明白田园才是自己的归宿,就像飞鸟倦飞知还一样。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曾以“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自喻,云无心飘出山岫,如同他无意于仕途却又不得不出仕;鸟疲倦了知道回归巢穴,恰似他厌倦了官场的虚伪而选择归隐。这里“飞鸟相与还”的寓意与《归去来兮辞》中的“鸟倦飞而知还”一脉相承,都是通过自然意象表达对归隐生活的认同和对官场的厌倦。自然景物在这里不再是单纯的描写对象,而是诗人情感和哲理的载体。“采菊东篱下”四句之所以被后人高度评价,在其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中蕴含着深厚的艺术魅力。张戒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景物在目前,而非至闲至静之中,则不能到,此味不可及也。”这里所说的“味”,是陶诗特有的韵味,一种看似平淡却醇厚悠长的美感。陶渊明的诗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和精巧的雕琢,语言明白如话,但却能让人感受到一种质朴而真挚的情感。这种“平淡”并非简单直白,而是经过了艺术提炼的“大巧若拙”。要理解这种“味”为何“不可及”,需要从诗人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入手。陶渊明的“平淡”是建立在对世俗的深刻洞察和坚决摒弃之上的。他不愿随波逐流,不肯在虚伪的官场中委屈自己,这种坚守使得他的诗充满了人格的力量。只有像他这样“心远”的人,才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才能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感悟完美融合。普通人或许可以模仿他的文字,但很难达到他那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合一的精神境界,这正是陶诗韵味难以企及的原因。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将整首诗的哲理意味推向了高潮。诗人说,在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象中,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但当他想要辨别和表达时,却发现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这里的“真意”,可以理解为对自然本真的追求,对简单质朴生活的认同,以及对超越世俗功利的精神自由的向往。“忘言”并非真的无话可说,而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有些深刻的感悟,只能用心去体会,用语言反而无法准确传达。这种“忘言”的态度,体现了陶渊明对人生的一种豁达和超脱。他不再执着于用言语去阐释什么,而是选择以一种宁静、坦然的心态去感受生活。在他看来,真正的人生真谛存在于日常的点滴之中,存在于与自然的相处之中,而不是存在于世俗的纷争和言语的争辩之中。“忘言”的背后,是对喧嚣世界的一种舍弃,也是对内心真实自我的一种坚守。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生动展现了陶渊明弃官归隐后的悠然心境。诗人选择远离世俗喧嚣,回归田园生活,在自然中找到了生命的真谛。诗中,“心远”二字贯穿全篇,深刻诠释了诗人超脱尘世的精神境界。开篇四句,描绘了身处闹市却能保持内心宁静,不被世俗功名所扰的状态;中间四句聚焦田园景色,诗人在悠然赏菊、静看飞鸟的过程中,与自然融为一体,进入忘我境界;最后两句,诗人更是在物我交融中领悟到了难以言说的生命奥秘。整首诗的意境层层递进,从摆脱世俗束缚的超脱,到与自然合而为一的沉醉,再到领悟生命真谛的豁然开朗,充分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然、返璞归真的人生哲学和诗歌风格。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言,这首诗是“无我之境”的典范。诗人以纯粹客观的视角观察自然,在诗中不见自我的刻意表达,却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
#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宋苏轼《题陶渊明饮酒诗后》
# “此诗大是妙境,第点出‘心远’、‘真意’,翻觉亦有痕。”
明孙月峰《文选瀹注》卷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