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粉椒壁黄":块块霉斑把皇宫的墙壁弄得暗黄,
# 椒壁:皇后居住的宫殿,常用椒和泥涂在壁上,温和芳香。
"湿萤满梁殿":成群的萤虫飞绕在梁国宫殿周旁。
# 湿萤:萤生于潮湿的地方,故名。
"台城应教人":他曾经是皇宫随侍奉命作诗的宠臣,
# 应教:臣子与诸位王子唱和诗作,称为“应教”。,台城:即朝廷所在地禁城。洪迈《容斋随笔》:“晋宋间,谓朝廷禁省为台故称禁城为台城。”梁朝台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应教:臣子与诸位王子唱和诗作,称为“应教”。
"秋衾梦铜辇":如今却在秋寒被窝里把太子车辇梦想。
# 铜辇:太子所乘坐的车。
"吴霜点归鬓":这位归来者的鬓发,点缀有吴地的寒霜,
"身与塘蒲晚":他的身躯将与秋塘蒲草一样衰老枯黄。
# 塘蒲:一作蒲塘。《世说新语·言语》“顾悦与简文帝同年而发早白,简文曰:卿何以先白?对曰:蒲柳之质,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
"脉脉辞金鱼":含情脉脉地辞别那京都皇宫,
# 金鱼:宫门上鱼形锁钥。此处代指皇宫。
"羁臣守迍贱":流亡的臣子厮守在贫困低贱的家乡。
# 迍贱:政治上遇到困厄危难,处于贱辱的地位。迍,通“屯”。刘禹锡《子刘子自传》:“重屯累厄,数之奇兮。”,羁臣:放逐到外地的官员。
"庾肩吾于梁时":庾肩吾在梁朝时,
# 庾肩吾:字子慎,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世居江陵(今属湖北)。善诗,辞采甚美。萧纲当太子时,任东宫通事舍人。纲即位,任度支尚书。侯景叛乱,庾肩吾逃往会稽,后又转道回家,事见《梁书》、《南史》之《庾肩吾传》。
"尝作宫体谣引":曾创作《宫体谣引》,
# 宫体谣引:诗篇名,今不传。宫体,梁萧纲喜作艳诗,以宫中女子为题材,大家仿效之,渐成风气,时称“宫体”。
"以应和皇子":用来奉命与皇子唱和。
# 应和皇子:奉命与皇子唱和诗歌。皇子,指萧纲,他未被立太子之前,封为晋安王。
"及国势沦败":等到梁朝国势衰败,
# 国势沦败:这里指侯景叛乱,梁朝都城陷落等事件。国势,宋刊本、蒙古本、元本、《全唐诗》作“国世”。
"肩吾先潜难会稽":庾肩吾先是在会稽避难,
"后始还家":后来才返回家乡。
"仆意其必有遗文":我认为他一定会留下文章,
"今无得焉":现在却没有发现,
"故作还自会稽歌以补其悲":所以创作《还自会稽歌》来弥补他的悲怆。
中唐著名诗人,“诗鬼”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仕途偃蹇,仅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不应进士科考试。世称李昌谷、李长吉。后世称李贺为“诗鬼”,其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李贺的诗长于乐府,多表现人生不得意的悲愤,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讽刺。又因其多病早衰,生活困顿,于世事沧桑、生死荣枯,感触尤多。善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诗境,在中唐时代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代表作品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秦王饮酒》等。有《昌谷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史诗,也是一首饱含复杂情感的抒情诗。表达了诗人个人的悲愤、为被贬官员的不平之鸣,以及深沉的历史感慨与现实忧思;描绘了宫廷衰败之景、梦境中台城唱和的往昔盛景及秋夜的寂寥,展现了庾肩吾的忠贞气节,围绕其“潜难会稽”的经历及永贞革新后被贬东宫官员的形象展开叙述。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开头以“野粉椒壁黄,湿萤满梁殿”描写宫廷荒凉情景,壁上发黄的椒粉、宫殿里飞满的湿萤,通过描绘荒废凄凉的景象,艺术化地写照“国势沦败”,将对国运衰微的感慨融入萧瑟之景中。对比:以“野粉椒壁黄,湿萤满梁殿”勾勒出宫廷荒废之态,褪色的椒墙与纷飞的湿萤交织,营造出衰败凄凉的氛围,奠定了今时落寞的基调。“我本是台城里和皇子唱和诗歌的人,现在秋夜里还常梦见太子的车辇”梦忆东宫时与皇子唱和、伴随太子车辇的生活盛景,与眼前秋夜寂寥形成鲜明对比,往昔荣光与今时落寞相互映照,更添悲怆之感。借古讽今:诗中“野粉椒壁黄,湿萤满梁殿”描绘宫廷荒芜,看似书写梁朝衰败,实则影射当时王朝的颓势,以椒墙褪色、湿萤乱飞的萧瑟,暗示政治环境的动荡;“塘蒲”隐喻岁月蹉跎,表面刻画庾肩吾暮年境遇,实则暗指永贞革新后被贬官员在困境中消磨时光的凄凉处境。
3. 分段赏析
开篇:宫廷荒芜之景“壁上椒粉黄,湿萤满梁殿”,诗的开头两句极具画面感,细致描绘宫廷荒凉的情景。古时宫廷常用椒粉涂抹墙壁,营造温馨氛围,而此处椒粉发黄,成了无人问津的“野粉”,暗示宫殿久无人居;湿萤在梁间飞舞,更添阴森之感,荒废凄凉的景象跃然纸上。这种衰败之景,正是“国势沦败”的艺术写照,通过环境渲染,奠定了全诗悲怆的氛围。中间:梦境与往昔追忆“台城应教人,秋衾梦铜辇”,三四句借梦境回溯东宫生活。诗人以庾肩吾的视角,回忆自己曾是台城里与皇子唱和诗歌的文人,何等风光。然而如今,只能在秋夜的寒衾中,梦到太子的车辇,往昔的荣耀与当下的寂寥形成强烈反差。梦境的虚幻与现实的残酷交织,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悲叹意味。后半首:暮年境况与心志表达诗的后半首聚焦庾肩吾愁苦衰老的近况。“吴霜”对应会稽之地,暗含岁月流逝、鬓染白霜之意;“塘蒲”则点明其年老体衰的状态。在回首离开宫门时,诗人着重刻画了庾肩吾对君德的依恋不舍,以及甘愿承受危难贫贱的坚定意愿。一句“心如砥柱”,展现出他矢志不渝的气节。即便身处困境,仍坚守本心,这种情感的表达,让悲苦中多了一份坚韧,却也更显命运的无奈与悲凉。李贺探寻梁代庾肩吾的前事,实则是为那些曾任东宫官而后遭贬斥的人鸣不平。他所处的时代,永贞革新震动朝野,革新运动中不乏曾任太子李诵东宫官的参与者,他们最终事业受挫、命运困厄。李贺内心充满叹恨与感伤,却因现实处境,不能直言,于是运用“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的手法,借古喻今,比物征事,将对这些人不幸遭际的悲叹之情,寄托于对庾肩吾故事的书写中。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写得含蓄深沉。庾肩吾是宫体诗的代表作家,但不能说这首摹想庾氏情事的作品就是继承了宫体诗的传统,也不能据此诗而说李贺对宫体诗作者的怀念和向往。李贺不过是借和晚年的庾肩吾“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处境,来抒发自己的忧愤罢了。
# 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古今未尝经道者,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补梁庾肩吾宫体谣》(即《还自会稽歌》),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径之间,亦殊不能知之。
唐杜牧《李贺集序》
# 此拟庾肩吾归自会稽之作,安得不述梁亡之悲?
宋刘辰翁《吴注刘评李长吉歌诗》卷一
# 刘(辰翁)云:此拟肩吾之作,安得不述梁亡之悲!其沉着憔悴,在于自言“秋衾铜辇”之梦,而庾自见,殆赋外赋也。“塘蒲”之叹,融入秋晚,结语却如此,极是也。
明高棅《唐诗品汇》卷二一
# 集中五言较胜歌行,而深晦太过,廷礼所取数首一一高卓,可为具眼。
明邢昉《唐风定》
# 雕率相半。周珽:潜自会稽,宁能忘念梁德?及还家容骨衰悴,以此日困守迍贱,回首昔时佩服荣宠;一代文人至此,良可悲也。
明徐渭《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此诗不言悲,而悲自无限,故序曰“补其悲”。
明曾益《李贺诗解》卷一
# 贺真有心读书人,惜矣。
清黎简《李长吉集》
# 萧梁时事可见,而庾亦和盘托出。“身与塘蒲晚”,言不酸而闻者意苦。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李长吉最心醉新野父子,观其《补庾肩吾还会稽歌》,则其流连仰止可知矣。
清叶矫然《龙性堂诗话续集》
# 颇有鬼气(首四句下)。
清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
上一篇:唐·杜甫《奉赠严八阁老》
下一篇:唐·黄滔《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