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án
kuài

朝代:唐作者:李贺浏览量:1
fěn
jiāo
huáng
shī
湿
yíng
mǎn
liáng
diàn
殿
tái
chéng
yìng
jiào
rén
qiū
qīn
mèng
tóng
niǎn
shuāng
diǎn
guī
bìn
shēn
táng
wǎn
jīn
chén
shǒu
zhūn
jiàn
jiān
liáng
shí
cháng
zuò
gōng
yáo
yǐn
yìng
huáng
guó
shì
lún
bài
jiān
xiān
qián
nàn
kuài
hòu
shǐ
huán
jiā
yǒu
wén
jīn
yān
zuò
huán
kuài
bēi

译文

块块霉斑把皇宫的墙壁弄得暗黄,成群的萤虫飞绕在梁国宫殿周旁。他曾经是皇宫随侍奉命作诗的宠臣,如今却在秋寒被窝里把太子车辇梦想。这位归来者的鬓发,点缀有吴地的寒霜,他的身躯将与秋塘蒲草一样衰老枯黄。含情脉脉地辞别那京都皇宫,流亡的臣子厮守在贫困低贱的家乡。庾肩吾在梁朝时,曾创作《宫体谣引》,用来奉命与皇子唱和。等到梁朝国势衰败,庾肩吾先是在会稽避难,后来才返回家乡。我认为他一定会留下文章,现在却没有发现,所以创作《还自会稽歌》来弥补他的悲怆。

逐句剖析

"野粉椒壁黄":块块霉斑把皇宫的墙壁弄得暗黄,

# 椒壁:皇后居住的宫殿,常用椒和泥涂在壁上,温和芳香。

"湿萤满梁殿":成群的萤虫飞绕在梁国宫殿周旁。

# 湿萤:萤生于潮湿的地方,故名。

"台城应教人":他曾经是皇宫随侍奉命作诗的宠臣,

# 应教:臣子与诸位王子唱和诗作,称为“应教”。,台城:即朝廷所在地禁城。洪迈《容斋随笔》:“晋宋间,谓朝廷禁省为台故称禁城为台城。”梁朝台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应教:臣子与诸位王子唱和诗作,称为“应教”。

"秋衾梦铜辇":如今却在秋寒被窝里把太子车辇梦想。

# 铜辇:太子所乘坐的车。

"吴霜点归鬓":这位归来者的鬓发,点缀有吴地的寒霜,

"身与塘蒲晚":他的身躯将与秋塘蒲草一样衰老枯黄。

# 塘蒲:一作蒲塘。《世说新语·言语》“顾悦与简文帝同年而发早白,简文曰:卿何以先白?对曰:蒲柳之质,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

"脉脉辞金鱼":含情脉脉地辞别那京都皇宫,

# 金鱼:宫门上鱼形锁钥。此处代指皇宫。

"羁臣守迍贱":流亡的臣子厮守在贫困低贱的家乡。

# 迍贱:政治上遇到困厄危难,处于贱辱的地位。迍,通“屯”。刘禹锡《子刘子自传》:“重屯累厄,数之奇兮。”,羁臣:放逐到外地的官员。

"庾肩吾于梁时":庾肩吾在梁朝时,

# 庾肩吾:字子慎,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世居江陵(今属湖北)。善诗,辞采甚美。萧纲当太子时,任东宫通事舍人。纲即位,任度支尚书。侯景叛乱,庾肩吾逃往会稽,后又转道回家,事见《梁书》、《南史》之《庾肩吾传》。

"尝作宫体谣引":曾创作《宫体谣引》,

# 宫体谣引:诗篇名,今不传。宫体,梁萧纲喜作艳诗,以宫中女子为题材,大家仿效之,渐成风气,时称“宫体”。

"以应和皇子":用来奉命与皇子唱和。

# 应和皇子:奉命与皇子唱和诗歌。皇子,指萧纲,他未被立太子之前,封为晋安王。

"及国势沦败":等到梁朝国势衰败,

# 国势沦败:这里指侯景叛乱,梁朝都城陷落等事件。国势,宋刊本、蒙古本、元本、《全唐诗》作“国世”。

"肩吾先潜难会稽":庾肩吾先是在会稽避难,

"后始还家":后来才返回家乡。

"仆意其必有遗文":我认为他一定会留下文章,

"今无得焉":现在却没有发现,

"故作还自会稽歌以补其悲":所以创作《还自会稽歌》来弥补他的悲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还自会稽歌》是唐代诗人李贺匠心独运的诗篇。诗人借南朝梁代诗人庾肩吾的生平旧事,以古喻今,聚焦于曾于东宫任职却遭贬谪的官员群体,为他们坎坷命途与内心深蕴的悲叹,谱写出一曲凄婉的悲歌。在这首诗中,李贺以独特视角,展现出这些官员从身处权力文化中枢的尊荣,到如弃敝屣的悲凉落差。他们曾怀抱凌云壮志,纵洒才情,却因命途无常,于转瞬之间跌落谷底,在孤寂中默默承受命运的不公。李贺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将这份难以言说的悲怆凝于诗句,字字沉郁,句句怆然。全诗巧妙运用托古寓今之法,将现实的感慨与无奈悄然融入对历史的叙述中;又以比物征事之笔,借助具体物象与典故,传递深沉复杂的情感。诗中奇谲意象与瑰丽想象,营造出神秘哀伤的氛围,淋漓尽致地彰显出李贺诗歌诡谲独特的艺术风貌,成为古典诗歌中不可多得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著名诗人,“诗鬼”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仕途偃蹇,仅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不应进士科考试。世称李昌谷、李长吉。后世称李贺为“诗鬼”,其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李贺的诗长于乐府,多表现人生不得意的悲愤,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讽刺。又因其多病早衰,生活困顿,于世事沧桑、生死荣枯,感触尤多。善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诗境,在中唐时代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代表作品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秦王饮酒》等。有《昌谷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还自会稽歌》的创作背景在学界争议不断。钱仲联于《李贺年谱会笺》中提出,李贺因同情王叔文等人的政治革新立场,感伤其遭遇,故而创作《金铜仙人辞汉歌》《还自会稽歌》,以古事托寓现实,反映永贞朝政变,并将此诗创作时间定为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当时李贺年仅十六岁。​朱自清在《李贺年谱》中则判定,此诗大致作于元和八年(813年)秋,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一职,归乡昌谷之时。他指出诗中“湿萤”“秋衾”等为即景之语,“梦铜辇”等句抒发了李贺辞官后仍心系京华之情。​刘衍在《李贺诗校笺证异》里认为,从诗序和诗句可知,此诗是李贺游历会稽,未寻得庾肩吾遗文,抒发黍离之悲而作。李贺借补叙庾肩吾的悲叹,感慨其荣华不再、深陷困境,推测该诗为元和八年李贺南游,途经会稽进入台城时触景生情所作,旨在借他人之痛抒自身困顿,寄托世事无常之悲。他还否定了此诗创作于李贺晚年南游的说法,这与清陈沆《诗比兴笺》中“自喻也”的观点相近。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史诗,也是一首饱含复杂情感的抒情诗。表达了诗人个人的悲愤、为被贬官员的不平之鸣,以及深沉的历史感慨与现实忧思;描绘了宫廷衰败之景、梦境中台城唱和的往昔盛景及秋夜的寂寥,展现了庾肩吾的忠贞气节,围绕其“潜难会稽”的经历及永贞革新后被贬东宫官员的形象展开叙述。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开头以“野粉椒壁黄,湿萤满梁殿”描写宫廷荒凉情景,壁上发黄的椒粉、宫殿里飞满的湿萤,通过描绘荒废凄凉的景象,艺术化地写照“国势沦败”,将对国运衰微的感慨融入萧瑟之景中。对比:以“野粉椒壁黄,湿萤满梁殿”勾勒出宫廷荒废之态,褪色的椒墙与纷飞的湿萤交织,营造出衰败凄凉的氛围,奠定了今时落寞的基调。“我本是台城里和皇子唱和诗歌的人,现在秋夜里还常梦见太子的车辇”梦忆东宫时与皇子唱和、伴随太子车辇的生活盛景,与眼前秋夜寂寥形成鲜明对比,往昔荣光与今时落寞相互映照,更添悲怆之感。借古讽今:诗中“野粉椒壁黄,湿萤满梁殿”描绘宫廷荒芜,看似书写梁朝衰败,实则影射当时王朝的颓势,以椒墙褪色、湿萤乱飞的萧瑟,暗示政治环境的动荡;“塘蒲”隐喻岁月蹉跎,表面刻画庾肩吾暮年境遇,实则暗指永贞革新后被贬官员在困境中消磨时光的凄凉处境。

3. 分段赏析

开篇:宫廷荒芜之景​“壁上椒粉黄,湿萤满梁殿”,诗的开头两句极具画面感,细致描绘宫廷荒凉的情景。古时宫廷常用椒粉涂抹墙壁,营造温馨氛围,而此处椒粉发黄,成了无人问津的“野粉”,暗示宫殿久无人居;湿萤在梁间飞舞,更添阴森之感,荒废凄凉的景象跃然纸上。这种衰败之景,正是“国势沦败”的艺术写照,通过环境渲染,奠定了全诗悲怆的氛围。​中间:梦境与往昔追忆​“台城应教人,秋衾梦铜辇”,三四句借梦境回溯东宫生活。诗人以庾肩吾的视角,回忆自己曾是台城里与皇子唱和诗歌的文人,何等风光。然而如今,只能在秋夜的寒衾中,梦到太子的车辇,往昔的荣耀与当下的寂寥形成强烈反差。梦境的虚幻与现实的残酷交织,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悲叹意味。​后半首:暮年境况与心志表达​诗的后半首聚焦庾肩吾愁苦衰老的近况。“吴霜”对应会稽之地,暗含岁月流逝、鬓染白霜之意;“塘蒲”则点明其年老体衰的状态。在回首离开宫门时,诗人着重刻画了庾肩吾对君德的依恋不舍,以及甘愿承受危难贫贱的坚定意愿。一句“心如砥柱”,展现出他矢志不渝的气节。即便身处困境,仍坚守本心,这种情感的表达,让悲苦中多了一份坚韧,却也更显命运的无奈与悲凉。李贺探寻梁代庾肩吾的前事,实则是为那些曾任东宫官而后遭贬斥的人鸣不平。他所处的时代,永贞革新震动朝野,革新运动中不乏曾任太子李诵东宫官的参与者,他们最终事业受挫、命运困厄。李贺内心充满叹恨与感伤,却因现实处境,不能直言,于是运用“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的手法,借古喻今,比物征事,将对这些人不幸遭际的悲叹之情,寄托于对庾肩吾故事的书写中。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写得含蓄深沉。庾肩吾是宫体诗的代表作家,但不能说这首摹想庾氏情事的作品就是继承了宫体诗的传统,也不能据此诗而说李贺对宫体诗作者的怀念和向往。李贺不过是借和晚年的庾肩吾“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处境,来抒发自己的忧愤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古今未尝经道者,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补梁庾肩吾宫体谣》(即《还自会稽歌》),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径之间,亦殊不能知之。

唐杜牧《李贺集序》

# 此拟庾肩吾归自会稽之作,安得不述梁亡之悲?

宋刘辰翁《吴注刘评李长吉歌诗》卷一

# 刘(辰翁)云:此拟肩吾之作,安得不述梁亡之悲!其沉着憔悴,在于自言“秋衾铜辇”之梦,而庾自见,殆赋外赋也。“塘蒲”之叹,融入秋晚,结语却如此,极是也。

明高棅《唐诗品汇》卷二一

# 集中五言较胜歌行,而深晦太过,廷礼所取数首一一高卓,可为具眼。

明邢昉《唐风定》

# 雕率相半。周珽:潜自会稽,宁能忘念梁德?及还家容骨衰悴,以此日困守迍贱,回首昔时佩服荣宠;一代文人至此,良可悲也。

明徐渭《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此诗不言悲,而悲自无限,故序曰“补其悲”。

明曾益《李贺诗解》卷一

# 贺真有心读书人,惜矣。

清黎简《李长吉集》

# 萧梁时事可见,而庾亦和盘托出。“身与塘蒲晚”,言不酸而闻者意苦。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李长吉最心醉新野父子,观其《补庾肩吾还会稽歌》,则其流连仰止可知矣。

清叶矫然《龙性堂诗话续集》

# 颇有鬼气(首四句下)。

清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奉赠严八阁老》

下一篇:唐·黄滔《贾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