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óu
péi
xiù
cái​​

朝代:唐作者:高适浏览量:1
nán
ér
guì
xiāng
zhī
zǎo
piāo
dàng
yǒng
cuō
tuó
jué
nián
lǎo
zhǎng
qīng
chǎn
cán
sǎo
shì
nán
​chóng
chén
wèi
zhòng
rén
dào

译文

男子汉看重实现志向,何必非要早早被人赏识。漂泊中与世浮沉太久,虚度光阴突然发觉已衰老。司马相如曾经家徒四壁,苏秦落魄时被嫂子嘲笑。这些事难以再三诉说,不便对普通人明言。

逐句剖析

"男儿贵得意":男子汉看重实现志向,

"何必相知早":何必非要早早被人赏识。

"飘荡与物永":漂泊中与世浮沉太久,

# 与物永:与岁物一起随着时光漂流。永,《文苑英华》作“华”,《全唐诗》下注:“一作华。”

"蹉跎觉年老":虚度光阴突然发觉已衰老。

# 年:《文苑英华》作“身”,《全唐诗》下注:“一作身。”

"长卿无产业":司马相如曾经家徒四壁,

# 长卿:指西汉的司马相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字长卿……归而家贫,无以自业。”

"季子惭妻嫂":苏秦落魄时被嫂子嘲笑。

# 季子:指苏秦。《史记·苏秦列传》:“苏秦者,东周雒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

"此事难重陈":这些事难以再三诉说,

"未于众人道":不便对普通人明言。

# 未于众人道:《汉书·司马迁传》:“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于,明活字本、许自昌本、《文苑英华》作“为”,《全唐诗》下注:“一作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酬裴秀才》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是写给裴秀才的唱和之作,实际上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诗中,高适以自己漂泊不定、虚度光阴的处境自况,借用了司马相如家徒四壁和苏秦落魄归乡的典故来自比。虽然诗人当时处境艰难,但他仍鼓励裴秀才要积极进取,争取早日实现抱负。整首诗展现了高适在困顿中仍不忘勉励友人的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南)人。安史之乱起,奔赴行在,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终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或高渤海。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高适尤其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所作边塞诗,对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燕歌行》为其代表作。代表作品有《燕歌行》《塞上》《塞下曲》等。著有《高常侍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用典:“长卿无产业”,典出司马相如(字长卿)的典故。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司马相如早年家贫,虽才华横溢却无产业,甚至一度落魄到在临邛卖酒为生。高适借此自况,表达自己与司马相如相似的清贫境遇,暗含怀才不遇的感慨。此典以历史人物的命运映衬自身,既委婉道出经济困顿,又彰显文人傲骨——贫而不失其志。​​“季子惭妻嫂”,典出《战国策·秦策》中苏秦(字季子)的故事。苏秦早年游说失败归家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受尽亲人冷眼;后佩六国相印返乡,妻嫂匍匐相迎。此处高适反用其意,暗示自己长期漂泊未得功名,内心对家人的愧疚。典故的运用强化了世态炎凉的批判,也透露出诗人对功业未就的焦虑。

2. 分段赏析

“男儿贵得意,何必相知早”,这两句直抒胸臆,强调男儿应以实现志向为贵,不必急于求得他人理解。“得意”指得遂志向,而非世俗名利。高适以豁达口吻呼应盛唐文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暗含对功名晚达的自我宽慰。与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异曲同工,但更显沉郁。“飘荡与物永,蹉跎觉年老”,前句写漂泊中与万物共处的永恒感,后句突转现实,慨叹虚度光阴的衰老之悲。“飘荡”对应诗人多年漫游经历,“物永”则暗含道家齐物思想,形成时空张力。后句“蹉跎”一词直白有力,与鲍照“蹉跎岁月暮”的苍凉感相通,反映诗人对年华虚度的焦虑。“长卿无产业,季子惭妻嫂”,连用司马相如(字长卿)与苏秦(字季子)两个典故。前句借司马相如家贫喻自身清贫守志,后句以苏秦未仕时遭亲人轻视的遭遇,暗喻怀才不遇的窘境。高适精选典型历史人物,既自况身世,又揭示唐代寒门士子的普遍困境,使个人抒情具有社会深度。“此事难重陈,未于众人道”, 结尾以欲说还休的含蓄收束全诗。“难重陈”三字凝练沉重,既指前文所述失意经历不堪回首,又暗含对现实压抑的不满。末句“未于众人道”更强化孤愤情绪,与王维“世事浮云何足问”的超然不同,凸显高适诗风直率而内敛的矛盾统一。

3. 作品点评

诗中“蹉跎觉年老”与“无产业”等句,与李颀《赠别高三十五》中“五十无产业”相呼应,推测此诗应作于天宝七载(748)左右,即他被举荐为封丘尉前夕。全诗借古喻今,以司马相如家徒四壁、苏秦落魄归乡的典故,暗喻自己漂泊无依、功业未成的境遇。虽身处困顿,诗人仍不忘勉励友人裴秀才积极进取,早日实现抱负。整首诗实为借酬唱之名,抒写个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储光羲《洛桥送别》

下一篇:唐·顾况《江村乱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