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uó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2
chūn
cǎo
yǒu
luó
shēng
táng
yīn
dōng
fēng
chuī
chóu
lái
bái
zuò
xiāng
qīn
zhuó
quàn
yǐng
xián
miàn
fāng
lín
cháng
sōng
ěr
zhī
xiāo
wèi
shuí
yín
shǒu
shí
shàng
yuè
héng
huā
jiān
qín
guò
wài
yōu
yōu
fēi
xīn

译文

春天的草儿好像都有自己的情意,在华丽的堂屋背阴处长满了小草。春风吹来,忧愁也随之而来,而白发也悄然增多,不断地侵扰着我。我独自饮酒,劝着自己的孤影一同举杯,悠闲地唱着歌,面对着那片葱郁的树林。高大的松树呀,你知道些什么呢,发出那萧瑟的声音,是在为谁而吟唱呢。在石头上对着月光舞动双手,把琴横放在膝上,周围是鲜花盛开的树林。除了这一壶酒带来的感觉和境界之外,那些尘世的事情都不再是我心中所牵挂的了。

逐句剖析

"春草如有意":春天的草儿好像都有自己的情意,

"罗生玉堂阴":在华丽的堂屋背阴处长满了小草。

# 阴:指的是背阴的地方。,玉堂:指华丽的厅堂,在此处可泛指诗人的居所。,罗生:呈现出罗列、茂盛生长的状态。

"东风吹愁来":春风吹来,忧愁也随之而来,

"白发坐相侵":而白发也悄然增多,不断地侵扰着我。

# 相侵:指增多。白发增多,如敌犯境,侵占黑发地域,故言相侵。,坐:因此。

"独酌劝孤影":我独自饮酒,劝着自己的孤影一同举杯,

"闲歌面芳林":悠闲地唱着歌,面对着那片葱郁的树林。

# 芳林:指芬芳的树林,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长松尔何知":高大的松树呀,你知道些什么呢,

# 尔:是“你”的意思,这里指松树

"萧瑟为谁吟":发出那萧瑟的声音,是在为谁而吟唱呢。

# 萧瑟:形容风吹动松树时发出的声音。

"手舞石上月":在石头上对着月光舞动双手,

# 石上月:指石上月光。

"膝横花间琴":把琴横放在膝上,周围是鲜花盛开的树林。

"过此一壶外":除了这一壶酒带来的感觉和境界之外,

"悠悠非我心":那些尘世的事情都不再是我心中所牵挂的了。

# 非我心:不是我心所系的东西。,悠悠:深思,忧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李白的《独酌》是唐代五言古诗中的代表作,全诗以诗人独处时的饮酒场景为线索,通过自然意象与自我对话的交织,展现了其孤高狂放的性格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诗开篇“春草如有意,罗生玉堂阴”以拟人化手法赋予春草以情思,暗喻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与内心的孤寂。颔联“东风吹愁来,白发坐相侵”则借春风与白发的意象,直抒岁月流逝的无奈,语言质朴而情感深沉。颈联“独酌劝孤影,闲歌面芳林”以“孤影”“芳林”形成对比,既突出诗人的孤独,又暗含对自由的向往。尾联“过此一壶外,悠悠非我心”卒章显志,将饮酒的超脱与对世俗的疏离推向极致,体现了李白“诗仙”特有的浪漫主义风格。全诗运用借景抒情、拟人化、直抒胸臆等手法,在看似随意的笔触中蕴含哲思,既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又暗含对现实的不满,被誉为唐代“饮酒诗”中兼具自然意趣与精神深度的典范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拟人:诗中“春草如有意”赋予春草以人的情感,暗喻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与内心的孤寂。借景抒情:通过“东风吹愁来”“长松尔何知”等自然意象,将时光流逝的无奈与人生迷茫融入景物描写中。直抒胸臆:“白发坐相侵”直接抒发岁月催人的悲愤,“过此一壶外”则以直白语言表达对世俗的疏离。对比:“孤影”与“芳林”形成视觉与情感的反差,强化诗人孤独却又向往自由的矛盾心境。象征:“长松”象征高洁孤傲的品格,“石上月”“花间琴”则象征诗人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2. 分段赏析

首段以“春草”拟人开篇,赋予自然以主观情感,暗喻诗人对知音的渴望。“东风吹愁”借季节变迁隐喻时光流逝,“白发坐相侵”直抒年华老去的无奈。此段通过“春草”“东风”等意象,构建出孤寂与愁绪交织的氛围。中段“独酌劝孤影”以矛盾行为凸显孤独,诗人与影共饮、对林闲歌,展现既想排遣寂寞又难寻共鸣的内心挣扎。“长松尔何知”的诘问,借自然之景映射人生迷茫;“手舞石上月”的狂放与“膝横花间琴”的雅趣,形成动态与静态的张力,强化了精神世界的漂泊感。末段“过此一壶外”以决绝语气收束,将现实困境与精神超脱并置。“悠悠非我心”既否定世俗纷扰,又暗含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寻,呼应李白“功成身退”的理想,体现其浪漫主义中“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冶《明月夜留别》

下一篇:唐·李白《行路难·其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