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耳莫洗颍川水":不要学许由用颍水洗耳,
"有口莫食首阳蕨":不要学伯夷和叔齐隐居首阳采薇而食。
"含光混世贵无名":在世上活着贵在韬光养晦,
# 含光混世贵无名:此句言不露锋芒,随世俯仰之意。
"何用孤高比云月":为什么要隐居清高自比云月?
# 云月:一作“明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我看自古以来的贤达之人,
"功成不退皆殒身":功绩告成之后不自行隐退都死于非命。
# 殒身:亡身,死亡。,退:隐退。
"子胥既弃吴江上":伍子胥被吴王弃于吴江之上,
# 子胥: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
"屈原终投湘水滨":屈原最终抱石自沉汨罗江中。
# 终:最后。
"陆机雄才岂自保":陆机如此雄才大略也无法自保?
# 雄才:才多,集作雄才。,陆机:西晋文学家。
"李斯税驾苦不早":李斯以自己悲惨的结局为苦。
# 李斯:秦国统一六国的大功臣,任秦朝丞相,后被杀。
"华亭鹤唳讵可闻":(陆机)是否还能听见华亭的别墅间的鹤唳?
# 鹤唳:鹤鸣。
"上蔡苍鹰何足道":(李斯)是否还能在上蔡东门牵鹰打猎?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你不知道吴中的张翰是个旷达之人,
# 生:士集作生。,称:一作“真”。
"秋风忽忆江东行":因见秋风起而想起江东故都。
# 秋风忽忆江东行:这句写张翰。
"且乐生前一杯酒":生时有一杯酒就应尽情欢乐,
"何须身后千载名":何须在意身后千年的虚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借历史人物事迹表达人生哲思。诗中先提出“含光混世贵无名”,否定虚浮孤高的处世态度;继而列举伍子胥、屈原等功成不退而殒身的例子,警示追逐功位的危害;最后以张翰“秋风忽忆江东行”为例,赞许追求适意生活的人生选择。全诗围绕“功成须退,适意自由”展开,既否定无益虚名,又通过历史典故传达功成避祸、追求自在人生的主题,展现李白独特的人生哲学。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援引许由洗耳、伯夷叔齐食蕨、伍子胥、屈原、陆机、李斯等历史人物典故,借古事阐述功成需退、追求适意的人生哲理,使情感表达含蓄而深刻。对比:将“含光混世贵无名”的处世态度与“孤高比云月”的虚浮姿态对比,又以伍子胥等人功成不退而殒身,和张翰适时退隐的达生态度对比,凸显不同人生选择的结果,强化主题表达。设问:如“何用孤高比云月?”“陆机雄才岂自保?”,通过设问引发思考,反问增强语气,鲜明表达对盲目追求功位的批判,以及对适意人生的推崇。
3. 分段赏析
《行路难・其三》前四句“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借助许由洗耳、伯夷叔齐食蕨的典故,否定孤高自许的处世姿态,倡导“含光混世”的务实态度。中间“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罗列伍子胥、屈原、陆机、李斯等人物事例,以他们功成不退而招致灾祸的结局,论证追逐功位却不懂退身的危害,隐含对宫廷政治黑暗的批判。结尾“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借张翰见秋风思归江东的典故,推崇顺应本心、及时行乐的“达生”态度,点明不慕虚名、追求适意人生的主旨,将对仕途的感慨升华为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4. 作品点评
《行路难・其三》是李白乐府诗中的佳作,以独特的历史视角与哲思彰显艺术价值。全诗借大量历史典故,如伍子胥、屈原等功成不退而殒身的事例,对比张翰适意退隐的选择,深刻传递“功成退身、追求适意”的人生哲学,既揭露宫廷政治的黑暗,又蕴含对人生选择的深刻思考。语言上,设问、反问句式增强情感张力,用典自然贴切,将哲理融入诗行。其风格豪迈中见蕴藉,既展现李白诗歌一贯的浪漫洒脱。
上一篇:唐·李白《独酌》
下一篇:唐·钱珝《未展芭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