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íng
nán
·
·
sān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2
yǒu
ěr
yǐng
chuān
shuǐ
yǒu
kǒu
shí
shǒu
yáng
jué
hán
guāng
hùn
shì
guì
míng
yòng
gāo
yún
yuè
guān
xián
rén
gōng
chéng
tuì
退
jiē
yǔn
shēn
jiāng
shàng
yuán
zhōng
tóu
xiāng
shuǐ
bīn
xióng
cái
bǎo
shuì
jià
zǎo
huá
tíng
wén
shàng
cài
cāng
yīng
dào
jūn
jiàn
zhōng
zhāng
hàn
chēng
shēng
qiū
fēng
jiāng
dōng
xíng
qiě
shēng
qián
bēi
jiǔ
shēn
hòu
qiān
zǎi
míng

译文

不要学许由用颍水洗耳,不要学伯夷和叔齐隐居首阳采薇而食。在世上活着贵在韬光养晦,为什么要隐居清高自比云月?我看自古以来的贤达之人,功绩告成之后不自行隐退都死于非命。伍子胥被吴王弃于吴江之上,屈原最终抱石自沉汨罗江中。陆机如此雄才大略也无法自保?李斯以自己悲惨的结局为苦。(陆机)是否还能听见华亭的别墅间的鹤唳?(李斯)是否还能在上蔡东门牵鹰打猎?你不知道吴中的张翰是个旷达之人,因见秋风起而想起江东故都。生时有一杯酒就应尽情欢乐,何须在意身后千年的虚名?

逐句剖析

"有耳莫洗颍川水":不要学许由用颍水洗耳,

"有口莫食首阳蕨":不要学伯夷和叔齐隐居首阳采薇而食。

"含光混世贵无名":在世上活着贵在韬光养晦,

# 含光混世贵无名:此句言不露锋芒,随世俯仰之意。

"何用孤高比云月":为什么要隐居清高自比云月?

# 云月:一作“明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我看自古以来的贤达之人,

"功成不退皆殒身":功绩告成之后不自行隐退都死于非命。

# 殒身:亡身,死亡。,退:隐退。

"子胥既弃吴江上":伍子胥被吴王弃于吴江之上,

# 子胥: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

"屈原终投湘水滨":屈原最终抱石自沉汨罗江中。

# 终:最后。

"陆机雄才岂自保":陆机如此雄才大略也无法自保?

# 雄才:才多,集作雄才。,陆机:西晋文学家。

"李斯税驾苦不早":李斯以自己悲惨的结局为苦。

# 李斯:秦国统一六国的大功臣,任秦朝丞相,后被杀。

"华亭鹤唳讵可闻":(陆机)是否还能听见华亭的别墅间的鹤唳?

# 鹤唳:鹤鸣。

"上蔡苍鹰何足道":(李斯)是否还能在上蔡东门牵鹰打猎?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你不知道吴中的张翰是个旷达之人,

# 生:士集作生。,称:一作“真”。

"秋风忽忆江东行":因见秋风起而想起江东故都。

# 秋风忽忆江东行:这句写张翰。

"且乐生前一杯酒":生时有一杯酒就应尽情欢乐,

"何须身后千载名":何须在意身后千年的虚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行路难・其三》是唐代李白创作的乐府诗,为《行路难三首》组诗之一。诗中运用对比手法,前四句提出人生当“含光混世”、不务虚名;中间八句列举伍子胥、屈原、陆机等历史人物,以其功成不退而殒身的遭遇,警示求功恋位之害;最后四句借张翰“秋风忆江东”的典故,赞成适意人生的态度。全诗围绕“功成须退”展开,既揭露宫廷政治的黑暗险恶,又蕴含功成避祸、追求自由的哲理。其结构跌宕起伏,三层两折,将对历史的思考与现实感慨融合,展现了李白执着现实人生的积极态度以及豪迈蕴藉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行路难・其三》由唐代李白创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任翰林供奉,本胸怀壮志欲展宏图,却未受唐玄宗重用,反遭权臣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被迫离开长安。友人饯行之际,李白面对求仕无望的现实,深感仕途艰难,内心愤慨不已,遂创作《行路难》组诗,此诗便是组诗之一,借此抒发对仕途坎坷的愤懑与人生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借历史人物事迹表达人生哲思。诗中先提出“含光混世贵无名”,否定虚浮孤高的处世态度;继而列举伍子胥、屈原等功成不退而殒身的例子,警示追逐功位的危害;最后以张翰“秋风忽忆江东行”为例,赞许追求适意生活的人生选择。全诗围绕“功成须退,适意自由”展开,既否定无益虚名,又通过历史典故传达功成避祸、追求自在人生的主题,展现李白独特的人生哲学。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援引许由洗耳、伯夷叔齐食蕨、伍子胥、屈原、陆机、李斯等历史人物典故,借古事阐述功成需退、追求适意的人生哲理,使情感表达含蓄而深刻。对比:将“含光混世贵无名”的处世态度与“孤高比云月”的虚浮姿态对比,又以伍子胥等人功成不退而殒身,和张翰适时退隐的达生态度对比,凸显不同人生选择的结果,强化主题表达。设问:如“何用孤高比云月?”“陆机雄才岂自保?”,通过设问引发思考,反问增强语气,鲜明表达对盲目追求功位的批判,以及对适意人生的推崇。

3. 分段赏析

《行路难・其三》前四句“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借助许由洗耳、伯夷叔齐食蕨的典故,否定孤高自许的处世姿态,倡导“含光混世”的务实态度。中间“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罗列伍子胥、屈原、陆机、李斯等人物事例,以他们功成不退而招致灾祸的结局,论证追逐功位却不懂退身的危害,隐含对宫廷政治黑暗的批判。结尾“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借张翰见秋风思归江东的典故,推崇顺应本心、及时行乐的“达生”态度,点明不慕虚名、追求适意人生的主旨,将对仕途的感慨升华为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4. 作品点评

《行路难・其三》是李白乐府诗中的佳作,以独特的历史视角与哲思彰显艺术价值。全诗借大量历史典故,如伍子胥、屈原等功成不退而殒身的事例,对比张翰适意退隐的选择,深刻传递“功成退身、追求适意”的人生哲学,既揭露宫廷政治的黑暗,又蕴含对人生选择的深刻思考。语言上,设问、反问句式增强情感张力,用典自然贴切,将哲理融入诗行。其风格豪迈中见蕴藉,既展现李白诗歌一贯的浪漫洒脱。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独酌》

下一篇:唐·钱珝《未展芭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