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清我心":清溪的水能使我心境清澈,
# 清溪:河流名,在安徽境内。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
"水色异诸水":它的水色不同于其它江水。
# 诸:众多,许多。
"借问新安江":借问那以清闻名的新安江,
# 新安江:河流名。发源于安徽,在浙江境内流入钱塘江。
"见底何如此":那哪里能像这样清澈见底?
"人行明镜中":人仿佛行走在一面明镜中,
"鸟度屏风里":鸟好像轻飞在一扇屏风里。
# 屏风:原指室内陈设,用以挡风或遮蔽的器具,上面常有字画。此处喻重叠的山岭。,度:这里是飞过的意思。
"向晚猩猩啼":快到傍晚时猩猩开始哀啼,
# 向晚:临近晚上的时候。
"空悲远游子":徒然让悲伤感染远方游子。
# 游子:久居他乡的人。作者自指。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山水诗。此诗描绘了清溪的清澈美景,通过丰富的视觉意象和深刻的主观感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内心的孤寂与落寞。诗中通过对清溪水色的细致描写,如“清溪清我心”、“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突显出清溪水色的独特之美,并以新安江作对比衬托其清澈无比。接着,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将人在清溪边行走、鸟在山间飞翔的画面比作“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生动地展现了清溪及其周边环境的美丽景象。
2. 写作手法
比喻:诗人使用“明镜”来比喻清溪的水面,以及用“屏风”形容两岸群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样的比喻使得画面生动形象,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艺术感染力,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象征:诗中的“清溪”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描述对象,也象征着诗人追求的纯净心灵和高尚品德。通过赞美清溪之美,诗人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对清廉、纯洁品质的向往与坚持。直接抒情:开篇“清溪清我心”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清溪清澈水色的感受,赋予客观景物以主观情感,使读者立刻感受到清溪对诗人心灵的净化作用。这种手法让诗歌一开始就充满了个人色彩和情感温度。对比:通过将清溪的水色与著名的清澈河流——新安江进行比较,“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强调了清溪水色的独特之处。这种对比不仅突显了清溪之清澈,也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3. 分段赏析
《清溪行》开篇以“清溪清我心”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清溪水色的直观感受,赋予自然景物以主观情感色彩,突显出清溪之水的独特清澈给诗人带来的清新与净化之感。这一句不仅是对清溪水质的赞美,也暗示了诗人内心对纯净、清明境界的向往。接下来,“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通过将清溪与同样以清澈闻名的新安江进行对比,进一步强调了清溪水色的清澈无比。这种衬托手法不仅提升了清溪的形象,还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说服力,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清溪之美。随后,“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运用比喻手法,将清溪比作明镜,两岸群山比作屏风,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人在岸边行走、鸟在山间飞翔时倒映于清溪中的美妙景象。这样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清溪及其周围环境的宁静与美丽。此句不仅展示了李白高超的艺术技巧,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美景敏锐的感受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最后,“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诗人回到自己的主观感受,创造了一个悲切凄凉的清寂境界。傍晚时分猩猩的啼叫声,在诗人的听觉中转化为对自己漂泊无依的哀叹,表达了他内心的孤寂与落寞。特别是“空”字的使用,更加强调了这种孤独感,反映了诗人远离家乡、身处异乡的无奈与惆怅。整首诗通过对清溪美景的细致描绘以及对个人情感的真实流露,实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表达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世界。
4. 作品点评
《清溪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通过对清溪水色清澈的细腻描绘,寄托了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李白卓越的艺术才华,还体现了他对自然美景敏锐的感受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能力。开篇“清溪清我心”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清溪之美的直观感受,赋予客观景物以主观情感色彩,突显出清溪水色的独特之处。
# 《复斋漫录》云:山谷言“船如天上坐,人似镜中行”,又云“船如天上坐,鱼似镜中悬”沈云卿诗也。老杜云“春水船如天上坐”,祖述佺期之语也,继之以“老年花似雾中看”,盖触类而长之。予以云卿之诗,原于王逸少《镜湖》诗所谓“山阴路上行,如坐镜中游”之句。然李太白《入青溪山》亦云:“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虽有所袭,然语益工也。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 伫兴而言,铿然古调,一结有言不尽意之妙。
清清高宗《唐宋诗醇》
# 五、六笔有画致,七、八使人凄然。严云:夫“子”字亦非概用。
清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