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无古今":得道便无所谓古今,
# 得道:指道教,佛教修行达到非凡的境界。
"失道还衰老":失道终不免会衰老。
"自笑镜中人":自照自笑镜中之人,
"白发如霜草":满头白发就像霜草。
"扪心空叹息":扪心空自叹息,
# 扪心:抚摸胸口,表示反省。
"问影何枯槁":我的形影为何这般枯槁。
# 枯槁:消瘦,憔悴。
"桃李竟何言":桃李何必多言,
# 桃李竟何言:语出《史记·李将军列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李结满果实,自然会有人来采摘,树下也会因此踩出一条路来。
"终成南山皓":早晚会赞成商山四皓。
# 南山:即商山四皓。李白《金陵歌送别范宣》:“送尔长江万里心,他年来访南山皓。”王琦注:“南山皓,谓汉之四皓。四皓在秦时始入蓝田山,后又入地肺山,汉时匿终南山。”《高士传》:四皓者,皆河内织人也,或在汲。一曰东园公,二曰甪里先生,三曰绮里季,四曰夏黄公,皆修道洁己,非义不动。秦始皇时。见秦政暴虐,乃退入蓝田山而作歌曰:“莫莫高山,深谷透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安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不如贫贱而肆志。”乃共入商、洛,隐地肺山,以侍天下定。及秦败,汉高闻而征之,不至。深自匿终南山,不能屈己。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感怀诗。描绘了诗人照镜时看到自己白发如霜的模样,表达了对人生“得道”“失道”的思考,借对自身衰老形象的刻画及用典,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失意与无奈,尽显暮年的伤感。
2. 写作手法
设问:“扪心空叹息,问影何枯槁?”诗人向自己的影子发问,强化内心的困惑与对自身境遇的反思,使情感表达更强烈。用典:“桃李竟何言,终成南山皓。”运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和“南山四皓”的典故,以桃李默默无言却能吸引众人,来对比自己的境遇,又以南山四皓自比,含蓄地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晚年凄凉的心境。
3. 分段赏析
开篇“得道无古今,失道还衰老”,这两句看似在平淡地阐述一个众人皆知的道理,即修道成仙者能长生不老,凡夫俗子则会走向衰老。可深入品味,李白其实是在暗暗挖苦道教。他一生崇尚道教,却未因信仰获得理想中的人生,这句起笔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中间四句“自笑镜中人,白发如霜草。扪心空叹息,问影何枯槁?”是览镜部分。李白紧紧围绕开篇的“衰老”展开,对着镜子,看到自己白发如霜的模样。“自笑”一词看似轻松,实则满含对自己迷信道教的自嘲与否定。“空”字道尽内心的无奈,“何”字则凸显出对自身憔悴模样的不解与痛苦。一连串动作,如“自笑”“扪心”“叹息”“问影”,将他览镜时复杂的心理活动、沧桑的外貌特征以及落寞的神态举止,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宛如一幅生动的晚年自画像,同时也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报国无门、济世无路的现实困境。最后两句“桃李竟何言,终成南山皓”属于书怀部分。李白在此巧妙活用典故,“桃李不言”改为“桃李竟何言”,满含愤懑,感慨自己虽有才华却无处施展,无话可说。提及“南山皓”(即商山四皓),表明他渴望像四皓一样,在暮年仍能为国家贡献力量。这两个典故的运用,深刻揭示了不合理制度下杰出人才的悲剧命运,同时也彰显出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坚定信念,以及他对邪恶势力的抗争精神和始终不变的政治热情。
4. 作品点评
全诗无一处堆砌华丽辞藻,以议论贯穿始终,间或辅以对声、色、形、态的细腻刻画。笔触质朴却灵动自然,满含悲怆,却不让人感到消沉。诗意恰似水晶世界,通透直露,毫无保留;又仿若一片冰心,澄澈清冷,光明纯粹。诗篇的动人之处,全然源自诗人高洁人格所凝聚的强大力量,以及那发人深省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