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ǒu
yǐn

朝代:唐作者:李贺浏览量:2
yǒu
xiāng
jiàn
fēng
kān
jié
yún
xiāng
yáng
zǒu
shēng
chūn
zhāo
xián
jiàn
guāng
jìng
xián
jiàn
huā
lěng
néng
chí
jiàn
xiàng
rén
jiě
chí
zhào
shēn

译文

我有辞乡远游的护身利剑,剑刃锋利得能把云层砍断。在襄阳,骑马的行人熙熙攘攘,我的意气更是如春草生长。早上就嫌那剑光过于安宁,晚上又嫌那剑花过于冷淡。只知道挥剑斩凶,为人排忧解难,不明白先要持剑防护自身。

逐句剖析

"我有辞乡剑":我有辞乡远游的护身利剑,

# 辞乡剑:辞乡外出远游的护身利剑。,我:游侠自谓也。

"玉锋堪截云":剑刃锋利得能把云层砍断。

# 截云:一作“裁云”。犹切云,极言锋刃之利。典出《庄子·说剑篇》:“上决浮云,下绝地纪。”,堪:能。,玉锋:剑锋白净如玉。

"襄阳走马客":在襄阳,骑马的行人熙熙攘攘,

# 走马客:一作“走马使”。谓游侠少年,即侠客。,襄阳:一作“长安”。

"意气自生春":我的意气更是如春草生长。

"朝嫌剑光净":早上就嫌那剑光过于安宁,

# 净:一作“静”。,光:集作花。

"暮嫌剑花冷":晚上又嫌那剑花过于冷淡。

# 剑花:指剑刃。花,一作“光”。

"能持剑向人":只知道挥剑斩凶,为人排忧解难,

# 持剑向人:即将锋刃加诸对手。

"不解持照身":不明白先要持剑防护自身。

# 不解持照身:一作“解持照身影”。不解,不懂、不能,既可解作不明白先要防护自己的道理,也可解作不具备保护自己的能力。持照身,持剑防护自身。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走马引》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诗。开篇两句化作市井少年夸耀自身的狂言,字里行间尽显自负;中间三四句刻画出少年骄纵狂妄的姿态,仿佛跃然眼前;五六句则道出少年急于求进、躁动不安的心性;结尾两句以戏谑之笔,对那些自诩豪侠之辈加以揶揄。全诗用典浑然天成,意蕴婉转幽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著名诗人,“诗鬼”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仕途偃蹇,仅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不应进士科考试。世称李昌谷、李长吉。后世称李贺为“诗鬼”,其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李贺的诗长于乐府,多表现人生不得意的悲愤,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讽刺。又因其多病早衰,生活困顿,于世事沧桑、生死荣枯,感触尤多。善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诗境,在中唐时代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代表作品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秦王饮酒》等。有《昌谷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走马引》属乐府古题,原为叙写杀人者亡命天涯之事。因旧题多涉侠士杀人报仇之题材,旧注皆视李贺此作为对曾行杀伐之任侠者的吟咏。诗人自恃才高却困顿潦倒,欲求援手却无门可投,难免对所谓豪侠之士心生失望。此诗实乃借古题抒己怀,意在讥讽当时那些自诩豪侠者,不过徒有其名、欺世盗名之徒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侠题材的乐府诗。全诗主旨乃通过细腻刻画并巧妙揶揄那些自诩豪侠的市井少年,尽情抒发诗人在当世对侠士的深深失望之感。于这失望的幽微深处,实则暗自隐藏着诗人对理想侠士的深切渴念。

2. 写作手法

用典:“襄阳走马客”一句运用典故。襄阳历史名人中,晋代山简任镇南将军驻守此地时,常醉后策马狂奔,自比中原健儿,尽显骄狂;梁武帝萧衍做襄阳守将,积极备兵秣马,意欲进击齐东昏侯,杀伐之心昭然。李贺于诗中,借这两个与骑马相关的名人典故,将山简的纵马放荡、萧衍的备马杀伐之态,与诗中骄狂无忌、渴望杀人的市井豪侠形象相类比,喻之为“襄阳走马客”,以古讽今,讽刺当世所谓侠士,更寄寓着对理想侠士的深切渴念。

3. 分段赏析

“我有辞乡剑,玉锋堪截云”二句,实为市井少年夸耀之辞。其以夸赞手中利刃之锋利,实则暗自吹嘘自身技艺之高超,自诩此剑天下无双,犹如自负绝艺冠绝当世、难逢敌手一般,尽显少年狂妄自大之态。“襄阳走马客,意气自生春”二句,则生动描绘出市井少年的骄狂之姿。此“襄阳走马客”并非实指某一人,而是借襄阳历史名人以喻指那些所谓的侠客。襄阳历史上,晋代镇南将军山简驻守此地时,常醉后策马狂奔,自比中原健儿;梁武帝萧衍任襄阳守将时,积极备兵秣马,意图进击齐东昏侯。二人一为醉后纵马、骄狂放荡,一为备马盘缰、立意杀人,皆与诗中市井豪侠那骄狂无忌、渴望杀人的模样颇为相似,故而以“襄阳走马客”喻之。“朝嫌剑光静,暮嫌剑花冷。”二句,细致刻画了市井少年的躁进之心。他急切地想要杀人立威,只觉日子过得太过缓慢、无聊至极。朝、暮二字,既可理解为从早到晚,也可理解为朝朝暮暮、日复一日。这两句诗都在表达同一个意思,以重复的笔法铺陈出少年的百无聊赖。这种嫌恨,好似是那些未曾杀过人者对挺剑杀人的盲目向往,大肆宣扬、惑乱众人,并非是职业杀手未得新雇主时的恼恨。倘若已经杀过人,想必不会如此张扬。正如李白《侠客行》中所云:“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可见,真正报仇杀人者,定会隐身远遁,不会如此喋喋不休地向人夸赞自己有“辞乡”的利剑,渴望锋刃饮血。“能持剑向人,不解持照身”二句,是对自诩豪侠者的揶揄之语。此句与开头两句遥相呼应,开头是“豪侠”的自我吹嘘,结尾则是对“豪侠”的当头棒喝。其言外之意在于,那些自称能仗剑杀人的侠客,未必真有过人的本领,恐怕多半是言过其实的市井少年,连照看自身都未必能做到,又何谈真正行侠仗义呢?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宝剑者君子卫身之器,不得已而后用之。乃豪侠之子,专以报怨杀人为事。当其闲置而无所用,朝暮嫌恨,不得一试其技,使剑锋冷净,深为可惜。殊不知持剑而向人,正所以照顾己身,而不使发肤身体之受伤也。若但能持剑向人而杀之,不能持之以照顾自身,误矣!语意深切,特为襄阳走马客痛下一针。

清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卷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籍《玉真观》

下一篇:唐·李贺《黄家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