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辞乡剑":我有辞乡远游的护身利剑,
# 辞乡剑:辞乡外出远游的护身利剑。,我:游侠自谓也。
"玉锋堪截云":剑刃锋利得能把云层砍断。
# 截云:一作“裁云”。犹切云,极言锋刃之利。典出《庄子·说剑篇》:“上决浮云,下绝地纪。”,堪:能。,玉锋:剑锋白净如玉。
"襄阳走马客":在襄阳,骑马的行人熙熙攘攘,
# 走马客:一作“走马使”。谓游侠少年,即侠客。,襄阳:一作“长安”。
"意气自生春":我的意气更是如春草生长。
"朝嫌剑光净":早上就嫌那剑光过于安宁,
# 净:一作“静”。,光:集作花。
"暮嫌剑花冷":晚上又嫌那剑花过于冷淡。
# 剑花:指剑刃。花,一作“光”。
"能持剑向人":只知道挥剑斩凶,为人排忧解难,
# 持剑向人:即将锋刃加诸对手。
"不解持照身":不明白先要持剑防护自身。
# 不解持照身:一作“解持照身影”。不解,不懂、不能,既可解作不明白先要防护自己的道理,也可解作不具备保护自己的能力。持照身,持剑防护自身。
中唐著名诗人,“诗鬼”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仕途偃蹇,仅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不应进士科考试。世称李昌谷、李长吉。后世称李贺为“诗鬼”,其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李贺的诗长于乐府,多表现人生不得意的悲愤,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讽刺。又因其多病早衰,生活困顿,于世事沧桑、生死荣枯,感触尤多。善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诗境,在中唐时代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代表作品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秦王饮酒》等。有《昌谷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侠题材的乐府诗。全诗主旨乃通过细腻刻画并巧妙揶揄那些自诩豪侠的市井少年,尽情抒发诗人在当世对侠士的深深失望之感。于这失望的幽微深处,实则暗自隐藏着诗人对理想侠士的深切渴念。
2. 写作手法
用典:“襄阳走马客”一句运用典故。襄阳历史名人中,晋代山简任镇南将军驻守此地时,常醉后策马狂奔,自比中原健儿,尽显骄狂;梁武帝萧衍做襄阳守将,积极备兵秣马,意欲进击齐东昏侯,杀伐之心昭然。李贺于诗中,借这两个与骑马相关的名人典故,将山简的纵马放荡、萧衍的备马杀伐之态,与诗中骄狂无忌、渴望杀人的市井豪侠形象相类比,喻之为“襄阳走马客”,以古讽今,讽刺当世所谓侠士,更寄寓着对理想侠士的深切渴念。
3. 分段赏析
“我有辞乡剑,玉锋堪截云”二句,实为市井少年夸耀之辞。其以夸赞手中利刃之锋利,实则暗自吹嘘自身技艺之高超,自诩此剑天下无双,犹如自负绝艺冠绝当世、难逢敌手一般,尽显少年狂妄自大之态。“襄阳走马客,意气自生春”二句,则生动描绘出市井少年的骄狂之姿。此“襄阳走马客”并非实指某一人,而是借襄阳历史名人以喻指那些所谓的侠客。襄阳历史上,晋代镇南将军山简驻守此地时,常醉后策马狂奔,自比中原健儿;梁武帝萧衍任襄阳守将时,积极备兵秣马,意图进击齐东昏侯。二人一为醉后纵马、骄狂放荡,一为备马盘缰、立意杀人,皆与诗中市井豪侠那骄狂无忌、渴望杀人的模样颇为相似,故而以“襄阳走马客”喻之。“朝嫌剑光静,暮嫌剑花冷。”二句,细致刻画了市井少年的躁进之心。他急切地想要杀人立威,只觉日子过得太过缓慢、无聊至极。朝、暮二字,既可理解为从早到晚,也可理解为朝朝暮暮、日复一日。这两句诗都在表达同一个意思,以重复的笔法铺陈出少年的百无聊赖。这种嫌恨,好似是那些未曾杀过人者对挺剑杀人的盲目向往,大肆宣扬、惑乱众人,并非是职业杀手未得新雇主时的恼恨。倘若已经杀过人,想必不会如此张扬。正如李白《侠客行》中所云:“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可见,真正报仇杀人者,定会隐身远遁,不会如此喋喋不休地向人夸赞自己有“辞乡”的利剑,渴望锋刃饮血。“能持剑向人,不解持照身”二句,是对自诩豪侠者的揶揄之语。此句与开头两句遥相呼应,开头是“豪侠”的自我吹嘘,结尾则是对“豪侠”的当头棒喝。其言外之意在于,那些自称能仗剑杀人的侠客,未必真有过人的本领,恐怕多半是言过其实的市井少年,连照看自身都未必能做到,又何谈真正行侠仗义呢?
# 宝剑者君子卫身之器,不得已而后用之。乃豪侠之子,专以报怨杀人为事。当其闲置而无所用,朝暮嫌恨,不得一试其技,使剑锋冷净,深为可惜。殊不知持剑而向人,正所以照顾己身,而不使发肤身体之受伤也。若但能持剑向人而杀之,不能持之以照顾自身,误矣!语意深切,特为襄阳走马客痛下一针。
清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