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鸟高飞尽":群鸟高飞无影无踪,
# 尽:没有了。,众:很多。
"孤云独去闲":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独去:独自去。,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相看两不厌":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
# 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厌:满足。
"只有敬亭山":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只有:一作唯有。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山水抒情诗。描绘了众鸟高飞、孤云独去,诗人独坐敬亭山与山相看的情景,借敬亭山之景,营造出孤寂氛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怀才不遇的伤感与失意之情。
2. 写作手法
以动衬静:“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众鸟高飞、孤云飘走,动态的画面愈发衬托出山林的静谧,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强化了寂寥之感。拟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把敬亭山当作人来写,诗人与山相互凝视,仿佛能心灵交流,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与依赖,实则是借山来慰藉孤独的内心。情景交融:全诗看似句句写景,从鸟飞云散到与山相看,实则景中含情,借山水之景抒发内心的孤独、失意之情,达到情景高度融合。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乍看是在描绘眼前景致,实则饱含诗人内心的落寞。天空中,几只鸟儿振翅高飞,渐行渐远,直至消失不见;辽阔长空里,那片孤云也悠悠飘荡,渐渐远去。“尽”字让鸟儿离去的画面充满动态感,尽显消逝之意,也凸显出李白内心的惆怅;“闲”字赋予孤云悠然之态,以孤云的闲适反村诗人内心的孤寂。这两个字,将读者带入一种格外清幽宁静的境界,就好像喧嚣过后的寂静,让人深切感受到诗人此刻的孤独。这里,“众鸟”和“孤云”构成了一组意象,原本群鸟在山林啼鸣,能让人联想到山中的闲适安宁,可如今众鸟高飞,越飞越远,“高”字拓展了空间感,让人觉得鸟儿离自己愈发遥远,而一个“尽”字更是强化了这种远去的态势,把李白内心的失落表现得淋漓尽致。至于孤云,它本就孤单无依,还慢悠悠地飘离,诗人用“闲”字写出其状态,也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他对孤云离去的不忍与无奈。这两句以动写静,借鸟儿和孤云的离去,衬托出山林的静谧,更烘托出诗人独坐时内心的孤独寂寞,也暗示了他在敬亭山已久久驻足,为后文与山“相看”埋下伏笔。诗的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巧妙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把敬亭山当作了知心好友。即便众鸟飞走、孤云飘逝,他仍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仿佛山也正含情脉脉地回望着他,二者无需言语,便心意相通。“相”和“两”字的重复使用,紧密地将诗人与敬亭山联系在一起,强烈地表达出他们之间的深厚情感。从表面看,这是一幅诗人与山深情对视的静谧画面,但实际上,诗人越是强调山的“有情”,就越能反衬出他在人世间所遭遇的“无情”。李白一生胸怀大志,却仕途坎坷,横遭冷遇,这种寂寞凄凉的处境,在与山的对视中悄然流露。“只有”二字经过精心锤炼,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独特喜爱,仿佛在这世间,唯有敬亭山能懂他。此时,敬亭山不再只是一座山,而是诗人心灵的慰藉。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众鸟、孤云的动与敬亭山的静形成鲜明对比,量的变化背后,是诗人心理上质的转变。对于李白这样有理想、有才华却仕途受挫的人来说,世间万物的“逝去”“消散”格外敏感,而敬亭山的恒久不变,让他找到了心灵的依托,即便长安曾召唤他,此刻面对敬亭山,他或许也在犹豫是否要随“众鸟高飞”而去了。
4. 作品点评
《独坐敬亭山》在写作上,以动衬静、拟人、情景交融手法运用娴熟,将孤独心境刻画得入木三分。在诗人的笔下,敬亭山的秀丽山色、潺潺溪水与精巧小桥均未着墨,并非此地无可入诗之景。要知道,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本是景色绝佳之处。从诗中,我们难以判断诗人身处何方,或许正伫立山顶,又或许置身空旷之地,但这些已然无关紧要。全诗看似句句皆为写景,未露一丝直接抒情的痕迹,可实际上,景由情生,每一处景致都饱含着诗人深沉的情感,真可谓句句是景,句句亦为情。
# 蒋仲舒曰:便是独坐境界。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绝句最贵含蓄,青莲“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亦太分晓。
明胡应麟《诗薮》
# 描写独坐之景,非深知山水趣者不能道。
明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
# 钟云:胸中无事,眼中无人。钟云:说出矣,说不出。谭云:“只有”二字,人皆用作萧条零落,沿袭可厌,惟“相看两不厌”之下,接以“只有敬亭山”,则此二字,竟是意象所结,岂许俗人浪识!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周敬曰:孤行千古。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贤者自表其节,不肯为世推移也。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摘钞》
# 鸟飞云远,言其独坐也;末句“独”字更醒。
明末清初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只此五个字(按指“众鸟高飞尽”),使我目开心朗,身在虚空,一丝不挂,不必更读其诗也。白七言绝,佳;而五言绝,尤佳。此作于五言绝中,尤其佳者也。
明末清初徐增《而庵说唐诗》
# 唐云:“不厌”妙矣,“两不厌”尤妙。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
# 传“独坐”之神。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宛然“独坐”神理。胡应麟谓“绝句贵含蓄,此诗太分晓”,非善说诗者。
清清高宗《唐宋诗醇》
# 《江南通志》:敬亭山在宁国府城北十里……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
# “尽”字、“闲”字是“不厌”之魂,“相看”下着“两”字,与敬亭山对若宾主,共为领略,妙!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首二句已绘出“独坐”神理,三、四句偏不从独处写,偏曰“相看两不厌”,从不独处写出“独”字,倍觉警妙异常。
清李锳、李兆元《诗法易简录》
# 山间之所有者,鸟与云耳,今则飞尽矣,去闲矣。独坐之际对之郁然而深秀者,则有此山,陶靖节诗“悠然见南山”,即此意也,加“不厌”二字,方醒得独坐神理。言浅意深,人所不能道。
清吴烶《唐诗选胜直解》
# 命意之高不待言,气格亦内外具足、五绝中有数之作。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鸟尽天空,孤云独去,青峰历历,兀坐怡然。写得敬亭山竟如好友当前,把臂谈心,安有厌倦?且敬亭而外,又安有投契若此者?然此情写之不尽,妙以“两不厌”三字了之。为“独坐”二字传神,性灵结撰,无复笔墨痕迹。
清刘宏煦、李德举《唐诗真趣编》
# 此独坐而有目中无人之景也。
清沈寅、朱昆《李诗直解》
# 首句“众鸟”喻世间名利之辈,“高飞尽”言皆得意去,尽为“独”字写照。“孤云”喻世间高隐一流,“独去闲”言虽与世相忘。而尚有往来之迹。“独”字非题中“独”字,应上句“尽”字。三句看曰“相看”,见人固看著山,山亦似看著人;“两不厌”,见人固恋看山,山亦似恋看人。四句“只有”二字,见恋看山者惟人,而恋看人者似亦惟山。除却敬亭山以外,无足语者,“独坐”二字之神,跃然纸上。(品)高旷。
清朱宝莹《诗式》
# 后二句以山为喻,言世既与我相遗,惟敬亭山色,我不厌看,山亦爱我。夫青山漠漠无情,焉知憎爱,而言不厌我者,乃太白愤世之深,愿遗世独立,索知音于无情之物也。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首二句独坐所见,三四句独坐所感,曰“两不厌”,便觉山亦有情,而太白之风神,有非尘俗所得知者,知者其山灵乎?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 严沧浪曰:与寒山一片石语,惟山有耳;与敬亭山相看,惟山有目:不怕聋聩杀世上人。古人胸怀眼界,直如此孤旷。潘云:不同鸟与云之易舍,是人不厌山;不同鸟与云之暂对,是山不厌人:故谓之“两”。然山无情,人有情,止成“独坐”而已。
不详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上一篇: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下一篇:唐·白居易《暮江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