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uó
shān
piān

朝代:唐作者:李贺浏览量:1
zhī
jiāng
kōng
zhōng
liù
yuè
lán
tái
fēng
luó
lǎo
xiān
shí
chū
dòng
qiān
suì
shí
chuáng
guǐ
gōng
shé
nóng
níng
dòng
táng
shī
湿
jiāng
shí
xián
shā
jiǎn
xiāng
zhōng
chǐ
tiān
é
dào
dāo

译文

葛布轻柔,织得像江上小雨般细密透明,穿上葛衣,像六月的雨中吹来凉风。当罗浮老人把葛布拿出山洞,千年石床上响起了鬼工吝啬的哭声。天气闷热,毒蛇粗喘把山洞弄湿,江中的鱼儿也停止觅食,含沙直立。真想裁剪一幅湘水中天光倒影似的葛布,吴娥不用担心说剪刀不够锋利。

逐句剖析

"依依宜织江雨空":葛布轻柔,织得像江上小雨般细密透明,穿上葛衣,

# 江雨空:形容葛布就千江上女细雨细密透明。,依依:轻柔披拂貌。《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此处形容葛布柔软。

"雨中六月兰台风":像六月的雨中吹来凉风。

# 兰台:战国时楚国台名。故址传说在今湖北省钟祥县东。《文选·宋玉〈风赋〉序》:“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李周翰注:“兰台,台名。”此处泛指南方。

"博罗老仙时出洞":当罗浮老人把葛布拿出山洞,

# 时:另一版本作“持”。,博罗老仙:指罗浮山父。

"千岁石床啼鬼工":千年石床上响起了鬼工吝啬的哭声。

# 鬼工:古人把工艺精巧品为鬼工,此处则指手艺精湛的织工。据《格古要论》说:“尝有戒指内嵌玛瑙,其面碾成十二生肖,纹细如发,谓之鬼工。”,石床:山洞里平滑如床的大石,古人称作石床,这里代指织布的机床。,千岁:千年,年代久远。《荀子·非相》:“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

"蛇毒浓凝洞堂湿":天气闷热,毒蛇粗喘把山洞弄湿,

# 蛇毒浓凝:一作“毒蛇浓吁”。浓凝:深深地喘气。

"江鱼不食衔沙立":江中的鱼儿也停止觅食,含沙直立。

# 衔沙立:形容天热,鱼儿不愿觅食,在沙中含沙直立。,不食:不吃。《论语·卫灵公》:“吾尝终日不食。”

"欲剪箱中一尺天":真想裁剪一幅湘水中天光倒影似的葛布,

# 箱中一尺天:形容葛布莹白,犹如湘水碧波一般柔软光洁。箱:一作“湘”。

"吴娥莫道吴刀涩":吴娥不用担心说剪刀不够锋利。

# 涩:不滑爽。指刀钝。,吴刀:吴地(江苏浙江一带)生产的剪刀。南朝宋鲍照《代白纻舞歌辞》:“吴刀楚制为佩袆,纤罗雾縠垂羽衣。”,莫道:休说,不要说。,吴娥:吴地(江苏浙江一带)的美女。明何景明《白纻歌》之四:“吴娥白纻为舞衣,镂花缀叶纷葳蕤。”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罗浮山父与葛篇》是唐代李贺所作的七言古诗。此诗围绕罗浮山父所织葛布展开,诗中极力赞颂罗浮山父的高超织葛技艺及葛布的精美绝伦。开篇通过描写适宜织葛的江雨、清风等环境,营造出空灵的氛围;结尾呼吁裁剪葛布,侧面烘托其品质优良。整首诗围绕葛布,从织到裁,生动呈现其独特魅力。写作手法李贺发挥其浪漫主义风格,运用大量奇特想象和夸张手法,赋予普通事物奇幻色彩,意象诡异而新颖,使诗歌充满神秘氛围。开头部分借景造势,为织葛铺垫;中间深入描绘织葛情境,以怪诞意象展现技艺之奇;结尾自然收束,从织葛过渡到裁葛,强调葛布价值。诗人不同的艺术表达与奇幻想象,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充分体现其“虚荒诞幻”的艺术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著名诗人,“诗鬼”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仕途偃蹇,仅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不应进士科考试。世称李昌谷、李长吉。后世称李贺为“诗鬼”,其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李贺的诗长于乐府,多表现人生不得意的悲愤,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讽刺。又因其多病早衰,生活困顿,于世事沧桑、生死荣枯,感触尤多。善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诗境,在中唐时代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代表作品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秦王饮酒》等。有《昌谷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罗浮山父与葛篇》由唐代李贺创作。元和年间(806—820),李贺或因获罗浮山(位于今广东境内)老人所赠葛布,有感而发写下此诗。李贺一生未曾涉足博罗地区,因而诗的题材或许是虚构,也可能是依据传闻加工。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中围绕罗浮山父所织葛布展开,通过描绘织葛、裁葛的情景,展现了葛布质地的优良,称颂了织葛的罗浮山父技艺高超,体现出李贺“虚荒诞幻”的独特艺术风格。

2. 写作手法

比喻:“欲剪箱中一尺天”,将葛布比作“箱中一尺天”,形象地写出葛布的轻薄、洁白、透明,如同天空一般,生动地表现出葛布的质地优良。联想:“博罗老仙时出洞,千岁石床啼鬼工”。诗人由葛布联想到博罗山中的老仙,想象老仙时不时走出山洞,以及那历经千年的石床,仿佛是鬼斧神工的杰作,发出惊叹之声。这种联想超脱现实,引入神话元素,为诗歌增添了神秘奇幻的色彩,使读者从平凡的葛布联想到超凡的仙界情境,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体现出李贺诗歌浪漫主义的想象特色,也暗示了葛布的不凡来历,仿佛它是经由神奇力量造就的珍品。对比:“依依宜织江雨空,雨中六月兰台风”,将葛藤在雨中轻柔摇曳适合织葛的状态,与六月兰台的风雨交加形成对比,突出葛藤生长环境的特殊,也暗示织葛的不易。

3. 分段赏析

开头二句:“依依宜织江雨空,雨中六月兰台风。”开篇诗人便以独特的想象,跳出常规对天气描写的窠臼。“江雨”并非实指自然界的雨,而是用来比喻织葛的经线,其光丽纤长、空明疏朗的特质被描绘得新奇入妙。“依依”一词生动地形容出雨线排列得整齐而贴近,这种整齐的排列使得“宜织”这一行为顺理成章。“宜”字巧妙地将“织”和“雨”绾连起来,让读者能清晰领会到所织之物恰似雨线。“织”字更是紧扣诗题,将罗浮山父与葛布紧密相连。次句“雨中六月兰台风”则转换角度,从感觉层面来展现葛布的疏薄凉爽。诗人借用宋玉《风赋》中楚襄王在兰台之宫感受凉风的典故,以六月的风来比喻葛布带来的凉爽。“雨中”二字承接上句,再次强调以“江雨”喻葛的意图。“江雨空”从视觉角度,描绘出葛布的洁净如同雨后晴空;“兰台风”从触觉感受,写出葛布的精美凉爽。这种绮丽而离奇的想象,充分彰显出李贺诗歌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为全诗奠定了奇幻的基调。三、四句:“博罗老仙时出洞,千岁石床啼鬼工。”这两句运用对比手法,进一步烘托罗浮山父织葛技艺的高超。“博罗老仙时出洞”中,“博罗老仙”指的是罗浮山父,“时”字暗示着他织葛的速度之快、质量之好,葛布刚刚织成就被人取走,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下句“千岁石床啼鬼工”并未直接赞美葛布,而是通过侧面烘托来展现其精妙。“石床”本指山洞中形似床的岩石,在此处指代罗浮山父所用的织机。“千岁”既表明时间的长久,也暗示着罗浮山父在织葛这门技艺上投入的功夫之深。“啼鬼工”则夸张地表达出这织机所织出的葛布仿佛是鬼斧神工之作,连鬼神都为之惊叹,从而巧妙地烘托出罗浮山父织葛技艺的高超绝伦,令人赞叹不已。后四句:“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欲剪箱中一尺天,吴娥莫道吴刀涩。”这四句是诗人由葛布引发的联想。五、六两句“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极力渲染天气之酷热。诗人在描写暑热时,另辟蹊径,没有选取常见的火毒太阳、汗流浃背的劳动者或枯焦禾苗等意象,而是独具匠心地选择了洞蛇和江鱼。蛇洞因暑热熏蒸,毒气无法消散,愈发浓重,甚至凝结成水滴状,使得整个洞堂都变得粘湿,蛇在其中必然感到窒闷难受;江里的鱼也被热得无法安身,不吃东西,嘴里衔着沙粒直立起来,仿佛要逃离滚烫的江水。诗人精心挑选这两个在通常情况下不易受暑热侵扰的场景,通过夸张和幻想的手法,从典型现象出发进行再创造,生动地展现出天气的溽暑郁蒸,体现出其惊人的艺术表现力。这种描写不仅让读者深切感受到酷热的程度,也为末二句剪葛为衣做了有力的铺垫。结尾二句“欲剪箱中一尺天,吴娥莫道吴刀涩”,“欲剪箱中一尺天”与开头二句遥相呼应,将葛布比作湘中的一尺天空,既呼应了前文葛布如“江雨空”般洁净的描写,又进一步强化了葛布的精美与珍贵。“吴娥莫道吴刀涩”更是妙笔生花,诗人没有直接描写吴娥裁剪葛布、缝制葛衣的过程,而是以“涩”字来传达丰富的意蕴。“涩”在这里既指刀钝,又有吝惜之意。面对如此精细光滑的葛布,吴娥心生爱惜,不忍轻易下手裁剪,故而推说“吴刀涩”。诗人用“莫道”二字婉劝吴娥,使全诗增添了摇曳生姿的韵味。这一巧妙的曲笔,相较于直白地说刀剪快,更显诗意回荡多姿、含蓄隽永,进一步赞美了葛布的精美绝伦,也将诗人对葛布的喜爱与赞叹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欲剪”两句)正用老杜《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松半江水”之句。长吉非蹈袭人后者,疑亦偶同,不失为好语也。

宋洪迈《容斋漫笔》

# 千岁石床,言非寻常机杼,不惟人力难致,即奇巧如鬼工,亦为之惊啼不及也。

清姚文燮《昌谷诗注》

# 起二句先言越葛之妙。“江雨空”言细状,下句言葛凉。“江雨空”谓葛工之细,如素洁方空之类,疏爽来风也。下文所以云“鬼工”(首二句下)。此二句言葛之难得,申上出洞之致(“蛇毒浓凝”二句下)。结二句乃受之将付缝人也。“一尺天”犹然“江雨空”义,但前为织作语,此为材料语(“欲剪湘中”句下)。言易剪裁,以尽(葛)之轻妙。方云:刘缓敬《和湘东王杂咏》有云:“箱中剪刀冷”,长吉盖用其语(末句下)。

清方世举《李长吉诗集批注》

# 二句略言时景,织状密雨空嫁之意(首二句下)。此言葛者乃鬼工所为,今山人持之出洞,鬼工知其将以与人,故惜而啼也(“博罗老仙”二句下)。蛇因湿闷薰蒸而毒气不散,江鱼因水热沸郁时静伏不食。极言暑溽之象。以起下文命人剪葛制衣之意(“蛇毒浓凝”二句下)。

清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维《山中示弟》

下一篇:唐·孔绍安《落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