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苑荒台杨柳新":曾经的歌台,曾经的舞榭,曾经的园林,曾经的宫殿,如今都已经荒废,只有杨柳叶儿青青,
# 旧苑:指苏台。苑:园林。
"菱歌清唱不胜春":还有那湖中的采菱女在清唱着青春永恒的歌谣。
# 清唱:形容歌声婉转清亮。,菱歌:东南水乡老百姓采菱时唱的民歌。
"只今惟有西江月":谁还记得吴王夫差的事儿呢?只有那城西河中的明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曾经照耀过吴王宫殿,照耀过在宫中灯红酒绿的人。
# 吴王宫里人:指吴王夫差宫廷里的嫔妃。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诗,描绘了如今姑苏台旧址的荒凉,旧苑荒台,只有杨柳依旧萌新,菱歌清唱,而昔日吴王的繁华宫殿、奢靡生活已不复存在。借“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的景象,表达了对古今兴亡、盛衰无常的感慨,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思考。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的开篇便描绘出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之景,在这景象之中,人事的更迭、兴衰的无常尽显无遗。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写到杨柳在春日再次抽出新芽,柳色依旧青翠,年年如此,岁岁未变。以这不变的自然景物,与不断变化的人事进行鲜明对照,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凭吊古迹时的感慨。在一句诗中,运用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作对比,生动地传达出古今盛衰之感,用词精准且自然流畅。借景抒情:“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诗人精心勾勒出姑苏台荒废的旧苑、新生的杨柳、传来清唱的菱歌以及西江的明月等景色。借这些景致,抒发了对历史兴亡的无限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深刻思考,将情感巧妙地融入到景物描写之中,情景交融。以小见大:“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诗人选取从古至今未曾改变的西江月这一景象作为切入点。西江月见证了吴王宫曾经的兴盛,也目睹了如今的衰败,从小角度展现出宏大的历史变迁,让诗歌蕴含更为悠长的韵味和深刻的内涵。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写诗人游览时所见,昔日的宫苑台榭如今已荒废,只有杨柳年年萌新,采菱女的清唱在春意中回荡。以杨柳的新和荒台的旧形成对比,引发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后两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如今只有西江的明月,曾照耀过吴王宫中的人。将如今的景象与往昔的繁华联系起来,月亮依旧,人事已非,强化了古今盛衰的对比,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李白的《苏台览古》短短四句,却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感悟。诗人以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巧妙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将古今场景交织,营造出深邃的意境。诗歌虽未直接抒情,但通过强烈的对比和对景象的描绘,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历史的无情和世事的变幻,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又蕴含哲思的独特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上一篇:唐·崔颢《长干曲四首(其一)》
下一篇:唐·白居易《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