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家何处住":请问大哥你的家在何方,
# 何处住:一作“定何处”。,君: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妾住在横塘":我家是住在建康的横塘。
# 横塘:即莫愁湖,现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
"停船暂借问":停下船吧暂且借问一声,
# 借问:请问,向人询问。,暂:暂且、姑且。
"或恐是同乡":听口音恐怕咱们是同乡。
# 或恐:也许。一作“或可”。
盛唐诗人
崔颢(?~754),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进士,官太仆寺丞、试太子司议郎摄监察御史、司勋员外郎,又称崔司勋。崔颢的诗早期多写闺情,流于纤艳;后期多写边塞诗,诗风变为雄浑奔放。其《黄鹤楼》诗意境高远,相传为李白所倾服。另有代表作品《古游侠呈军中诸将》《雁门胡人歌》。作品集有《崔颢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乐府诗,也是一首抒情诗。表达了女主角他乡遇乡音的惊喜与慰藉以及漂泊无依的孤寂与惆怅。
2. 分段赏析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诗歌开篇女主角便直截了当地发问,毫无铺垫与过渡。一个“君”字,暗指对方为男性;“妾”字则直接表明自身女性身份,同时展现出古代女子的谦卑姿态。“横塘”点明居处,“停舟”二字虽未直接出现,但通过“住”与“问”,巧妙暗示出女子泛舟途中偶遇邻船男子,闻声相问并停下舟船的场景。诗人摒弃繁琐的背景叙述,仅用两句问答,便将故事发生的场景、人物身份及相遇的偶然性交代得一清二楚,极具艺术张力。女子迫不及待地自报家门,甚至不等对方回答,便急忙说出自己的住处。这种急切的举动,生动地刻画出女子天真烂漫、热情直率的性格特点。读者仿佛能看到她略带羞涩又满怀期待的神情,听到她清脆急切的话语,达到了“闻声如见其人”的艺术效果。诗人没有像杜牧、李商隐那样直接描写女子的年龄与容貌,而是通过女子的言行与语气,从侧面烘托出其年轻活泼、娇憨可掬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女子为何突然发问?诗中并未明写,但读者不难推测,她是因为在对方的话语中捕捉到了熟悉的乡音,才会心生“或恐是同乡”的猜想。诗人省略了“闻声相问”这一关键细节,却通过女子的问话与自报家门,让读者自行补全其中的情节,这种“不写之写”的手法,以无胜有,以少胜多,使诗歌言简意赅,余韵悠长,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与想象空间。全诗采用近乎口语的对话形式,语言质朴无华,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辞藻与复杂的典故,却生动地展现了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与真实感。这种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使诗歌更具亲和力与感染力,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仿佛置身于那段偶遇的场景之中。
3. 作品点评
这首抒情诗捕捉到人生片段中极富戏剧性的瞬间,以白描手法寥寥数笔,便让人物与场景跃然纸上、鲜活如生。它无需色彩渲染,恰似墨笔勾勒;不用妆饰烘托,宛如素笔素描;不靠布景借力,犹若男女对唱;截去首尾、突出主干,更似独幕短剧。题材虽平凡,表现手法却别具匠心。诗中还暗藏女主角的境遇与内心孤寂。单从她听闻乡音便急切“停舟”相问,便能想见其离乡背井、水上漂泊、孤零无伴的状态——正因长久无人可诉,才会在他乡偶遇乡音时,将异乡错认故乡,生出这般喜出望外的情态。诗人不仅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音容笑貌,更深入挖掘了她的个性与内心世界。全诗语言朴素如民歌,却蕴含着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 蕴藉风流。
明顾璘《批点唐音》
# 钟云:急口遥问语,觉一字未添。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五言绝句,以此为落想第一义。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何处住”云云,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
明末清初王夫之《姜斋诗话》
# 绝无深意,而神采郁然。后人学之,即为儿童语矣。
明末清初吴乔《围炉诗话》
# 次句不待答,亦不待问,而竟自述,想见情急。
清黄生、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一问一答,婉款真朴,居然乐府古制。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
# 此首作问词,却于第三句倒点出“问”字,第四句醒出所以问之故,用笔有法。
清李锳、李兆元《诗法易简录》
# 望远杳然,偶闻船上土音,遂直问之曰:“君家何处住耶?”问者急,答者缓,迫不及待,乃先自言曰:“妾住在横塘也,闻君语音似横塘,暂停借问,恐是同乡亦未可知。”盖惟同乡知同乡,我家在外之人或知其所在、知其所为耶?直述问语,不添一字,写来绝痴绝真。用笔之妙,如环无端,心事无一字道及,俱在人意想间遇之。
清刘宏煦、李德举《唐诗真趣编》
上一篇:唐·杜甫《忆昔二首》
下一篇:唐·李白《苏台览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