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n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2
èr
táo
shā
sān
shì
jiǎ
jiàn
shuāng
zhòng
é
méi
shuāng
huā
jìng
chūn
fāng
wèi
shū
xìn
zhèng
xiù
yǎn
mèi
duì
huái
怀
wáng
huò
qiǎo
yán
zhū
yán
chéng
shāng
xíng
jiāng
tuán
shàn
chóu
rén
cháng

译文

用二桃便可轻杀三士,哪里还要假借利剑如霜。平庸的女子妒恨美丽的峨眉,竟相争占春之芬芳。魏国美女轻信郑袖,手掩其鼻面对楚王。可恰被花言巧语的郑袖迷惑,美女便落得死伤的下场。班婕妤一曲《怨诗》为团扇哭泣,悲凉凄切使人惆怅。

逐句剖析

"二桃杀三士":用二桃便可轻杀三士,

# 杀三士:春秋时期齐国晏子用两只桃子杀死三个武士。

"讵假剑如霜":哪里还要假借利剑如霜。

# 假:借助。,讵:表反问。

"众女妒蛾眉":平庸的女子妒恨美丽的峨眉,

# 蛾眉:指美女。,众女:指群小人。

"双花竞春芳":竟相争占春之芬芳。

"魏姝信郑袖":魏国美女轻信郑袖,

# 魏姝信郑袖:“魏姝”二句:《战国策·楚策四》载: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说之。夫人郑袖知王之说新人也,甚爱新人,衣服玩好,择其所喜而为之;宫室卧具,择其所善而为之。爱之甚于王。王曰:“妇人所以事夫者,色也;而妒者,其情也。今郑袖知寡人之说新人也,其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所以事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郑袖知王以己为不妒也,因谓新人曰:“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新人见王,因掩其鼻。王谓郑袖曰:“夫新人见寡人,则掩其鼻,何也?”郑袖曰:“妾知也。”王曰:“虽恶,必言之。”郑袖曰:“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王曰:“悍哉!”令劓之,无使逆命。

"掩袂对怀王":手掩其鼻面对楚王。

"一惑巧言子":可恰被花言巧语的郑袖迷惑,

# 巧言子:指楚怀王夫人郑袖。

"朱颜成死伤":美女便落得死伤的下场。

# 死:一作“损”。

"行将泣团扇":班婕妤一曲《怨诗》为团扇哭泣,

# 泣团扇:汉成帝时,班婕妤失宠,供养于长信宫。

"戚戚愁人肠":悲凉凄切使人惆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惧谗》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以晏子二桃杀三士、魏妹被郑袖谗害等典故,展现嫉妒和谗言的危害,并用班婕妤的故事表达遭谗言的忧虑。写作上大量用典,借古喻今。开篇点明谗言之害,中间列举事例,结尾表达被谗的无奈。全诗体现出诗人对谗佞之徒的批判,也因畏惧谗言无法施展抱负而愤懑,以古事入诗,意蕴深刻,引发人们对谗言危害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惧谗》为唐代诗人李白所作。当时李白身处朝廷,与贺知章相处时间较短,贺知章于天宝三载(744)离开朝廷。在此之后,李白遭受谗言。诗中“行将泣团扇”一句,暗示了他被谗的处境。李白在朝廷中历经复杂的人际关系与权力纷争,因遭小人谗害,内心愤懑,有感而发创作此诗,以表达对谗言的恐惧与对自身遭遇的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史诗。借晏子二桃杀三士、魏妹被谗等历史典故,描绘了嫉妒与谗言的危害,表达了诗人对谗佞之徒的批判,以及因畏惧谗言难以施展抱负的愤懑不平。

2. 写作手法

用典:“二桃杀三士,讵假剑如霜”运用《晏子春秋》中齐相晏婴用二桃使三勇士自相残杀的典故,借指谗言的杀伤力极大。化用:“柳拂清波映晚阳,恍如谢客笔中彰”柳树轻拂清波,夕阳映照。此景宛如谢灵运诗中所描绘的那般清幽美妙。“荷擎玉露立池塘,恰似濂溪句里藏”荷叶托着露珠挺立在池塘,就如同周敦颐笔下所写的高洁之态。借古讽今:全诗通过引用齐、郑、楚等国的历史故事,如文姜退婚、魏姝被谗等,影射当时社会中谗言害人的现象,讽喻现实。

3. 分段赏析

首句“二桃杀三士,讵假剑如霜”,援引《晏子春秋》的典故。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位武将勇猛无比,却因晏婴的谗言和“二桃奖励三勇士”的计谋,最终自相残杀。诸葛亮在《梁甫吟》中也提及此事,诗人在此感叹,晏婴的谗言如同利刃,无需真正的宝剑,便能轻易致人于死地,简洁有力地凸显了谗言之可怕,同时为全诗奠定了对谗言批判的基调。此联不仅使诗歌具有历史厚重感,还让读者瞬间感受到谗言的杀伤力。次句“众女妒蛾眉,双花竞春芳”,借助《左传》中文姜的故事。齐僖公的女儿文姜美貌出众,与郑国世子姬忽原本有一段美好的姻缘,却因姬忽听信谗言而告吹。而文姜本人也因出众的容貌和才华,遭到“众女妒蛾眉”的谗言困扰。“双花竞春芳”描绘出美好的景象,却与现实中文姜所遭受的波折、恩怨和非议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了美好事物在谗言面前的脆弱,也暗示了谗言无处不在,连美好的姻缘和佳人都难以幸免,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主题。第三、四句“魏姝信郑袖,掩袂对怀王。一惑巧言子,朱颜成死伤”,运用《韩非子·内储》中魏美人的典故。详细地叙述了郑袖如何施展阴谋,利用谗言让魏美人在楚怀王面前做出不当举动,最终惨遭割鼻的悲惨结局。诗人通过这一故事,将谗言的阴险狡诈和危害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深刻认识到谗言不仅能破坏情感,更能危及生命,引发人们对听信谗言者的惋惜和对进谗言者的强烈谴责。末句“行将泣团扇,戚戚愁人肠”,化用班婕妤的《团扇诗》。原诗用来形容爱情的消逝,诗人在此巧妙地借用来比喻臣子与君王的关系。以团扇在秋天被弃用,比喻臣子因谗言而被君王疏远冷落,“泣”和“戚戚”生动地传达出被谗害者内心的哀怨与愁苦。这一联不仅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也进一步强调了谗言对人际关系,尤其是君臣关系的破坏,让读者对被谗言所害之人的遭遇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诗人对谗言的憎恶之情。整首诗通过一系列典故的运用,层层递进,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谗言的危害,表达了诗人对正直和美好的向往,以及对谗言恶行的批判。

4. 作品点评

《惧谗》是李白诗作中颇具特色的一篇。诗中巧妙引用四则“谗言杀人”典故,以古鉴今,深刻揭示谗言之害。从晏子二桃杀三士到魏妹受郑袖谗害,再到以班婕妤“泣团扇”表达被谗的忧虑,层层递进,让读者强烈感受到“惧谗”之心。语言简洁却极具冲击力,“戚戚愁人肠”如振聋发聩的历史颤音,引发人们对谗佞现象的深刻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杭州送裴大泽赴庐州长史》

下一篇:唐·韦应物《赠王侍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