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āng
zhào
shào
yán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2
wǎn
dēng
gāo
lóu
wàng
luò
shuāng
jiāng
qīng
hán
shān
ráo
cuì
xiù
lián
zhōu
chéng
sòng
chǔ
yún
jìn
xīn
bēi
yàn
shēng
xiāng
jiàn
huí
shǒu
rén
qíng

译文

傍晚登上高楼远望,树叶凋落双江澄澈。寒山遍布层层翠色,秀丽山色连接州城。目送楚地云霞散尽,听闻胡雁鸣叫生悲。思念却不得相见,回首往日故交情谊。

逐句剖析

"晚登高楼望":傍晚登上高楼远望,

"木落双江清":树叶凋落双江澄澈。

# 木:树叶。

"寒山饶积翠":寒山遍布层层翠色,

# 饶:多。

"秀色连州城":秀丽山色连接州城。

"目送楚云尽":目送楚地云霞散尽,

"心悲胡雁声":听闻胡雁鸣叫生悲。

"相思不可见":思念却不得相见,

"回首故人情":回首往日故交情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寄当涂赵少府炎》是唐代李白于天宝十四载(755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描绘了登高远眺的景致,如“木落双江清”“寒山饶积翠”等句,字里行间满是对友人赵炎的深切思念。当时赵炎任职当涂县尉,与李白交情深厚。李白曾多次为他赋诗,像《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等,皆是二人情谊的见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写于天宝十四载(755年),当时李白在当涂和赵炎交往。赵炎是燕赵一带的人,大约在天宝十四载到十五载期间担任当涂县尉,和李白交情很好,李白曾为他写过不少赠诗。天宝十五载春天,赵炎离任时,李白还写了《春于姑孰送赵四流炎方序》为他送别。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登高怀友诗。通过秋日登高景象的描绘,表现了秋景引发的悲愁和对友人的浓烈思念。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前四句以“木落江清”“寒山积翠”绘秋日实景。“清”“翠”的清冷色调,悄然奠定思念的怅惘基调。“秀色连州城”更将景色与友人所在的当涂相连,让“景”成为“情”的引线,看似写景,实则暗藏牵挂。后四句“楚云”“胡雁”既是秋景,又被赋予情感。“目送楚云”的执着、“心悲雁声”的凄清,将相思化为具体动作与听觉,实现“景中有情,情由景生”,让思念在景物中自然流露。

3. 分段赏析

首联“晚登高楼望,木落双江清”傍晚登上高楼远眺,树叶凋零,两条江水显得格外清澈。“晚登”点明时间,“高楼望”交代行为,“木落”“江清”以秋景起笔,既写时令特点,又用疏朗的画面奠定清冷基调,为后文抒情做铺垫。颔联“寒山饶积翠,秀色连州城”寒山上满是苍翠的植被,秀丽的景色一直延伸到州城。“寒山”与“积翠”形成冷暖对比,以“饶”字突出绿意盎然,打破秋日萧瑟;“连州城”将自然景色与友人所在之地相连,暗含对友人的联想,景中已见情。颈联“目送楚云尽,心悲胡雁声”目光追随着楚地的云朵直至消失,听到胡雁的叫声心中顿生悲愁。“楚云”指向当涂方向,“目送云尽”写出望眼欲穿的执着;“胡雁声”以雁鸣的凄清触发愁绪,既合秋景,又暗寓“雁难传书”的遗憾,将思念引向深层。尾联“相思不可见,回首故人情”深深思念却无法相见,只能回望往昔与故人的情谊。直抒胸臆点明“相思”之苦,“不可见”强化怅惘;“回首故人情”以回忆收束,将眼前的遥望与过往的交谊相连,情感真挚,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体现了盛唐五言律诗的典型风格,语言简练,意境开阔。前四句主要写景,后四句转而抒情,情景交融,展现出李白诗歌中浪漫主义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韦应物《赠王侍御》

下一篇:唐·韦应物《逢杨开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