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ái
nán
yǒu
rén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2
hóng
yán
bēi
jiù
guó
qīng
suì
xiē
fāng
zhōu
dài
jīn
mén
zhào
kōng
chí
bǎo
jiàn
yóu
hǎi
yún
驿
dào
jiāng
yuè
yǐn
xiāng
lóu
zuò
huái
nán
yīn
féng
guì
shù
liú

译文

都市里的那个红颜知己为我而悲伤,我正青春年少,游谒四海,栖息在芳洲。等不到金门的诏书,空持宝剑海内周游。海上的乌云迷失了驿道,江上明月也落下故乡的高楼。如今又来淮南作客,因为遇到幽静高洁的桂树而淹留。

逐句剖析

"红颜悲旧国":都市里的那个红颜知己为我而悲伤,

# 红颜:年轻人红润的脸色。杜甫诗:“红颜白面花映肉。

"青岁歇芳洲":我正青春年少,游谒四海,栖息在芳洲。

# 歇:止息,此指空耗。,青岁:指天宝七年春,与白毫子游历八公山。

"不待金门诏":等不到金门的诏书,

# 金门诏:金门,汉宫门。这里指代朝廷。金门诏,即皇帝诏书。

"空持宝剑游":空持宝剑海内周游。

"海云迷驿道":海上的乌云迷失了驿道,

"江月隐乡楼":江上明月也落下故乡的高楼。

"复作淮南客":如今又来淮南作客,

# 淮南:今安徽省辖市,以八公山闻名。

"因逢桂树留":因为遇到幽静高洁的桂树而淹留。

# 桂树:比喻淮南友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寄淮南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此诗主题为抒发诗人自淮南返回梁宋故国、重新踏上书剑飘零生涯的抑郁心情。写作上,借景抒情,“海云迷驿道,江月隐乡楼”。开篇两句写自身境遇,奠定伤感基调;接着两句表现怀才不遇;后四句描绘景色并点明再次作客淮南因桂树停留。该诗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风格,以独特笔触展现内心复杂情绪,反映出其人生中的失意与怅惘。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寄淮南友人》是李白所作。当时李白在八公山中寻仙不遇,之后在淮南盘游期间,有感而发创作此诗,通过诗歌抒发自己在这一经历中的内心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寄赠诗。介绍了诗人在淮南盘游的经历,通过描写自己在淮畔芳洲游憩归来后的失落,未得天子重用却仍渴望仕途的矛盾,以及游历途中的所见如“海云迷驿道,江月隐乡楼”,还讲述再次作客淮南因桂树而流连忘返,表达了诗人行踪飘零的羁旅之感以及对淮南美好记忆的眷恋。

2. 写作手法

倒装:首联“红颜怨归国,春岁歇芳洲”采用倒装,先写结果“怨归国”,后写原因“春岁歇芳洲”,突出了诗人归来后的失落与隐怨,使诗句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打破常规语序,给人以新奇之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兴趣。用典:“不得金门诏,空持宝剑游”中的“金门诏”与汉代的金马门有关,汉代征召之士多待诏金马门,这里李白用此或许暗示自己没有得到皇帝的诏书、重用,展现了他渴望入仕却不得的心境,体现出他仕途之念的相关情绪。对偶:颈联“海云迷驿道,江月隐乡楼”运用对偶,“海云”对“江月”,“迷”对“隐”,“驿道”对“乡楼”,形式上整齐美观,使诗歌具有对称美;音律上和谐悦耳,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同时也生动地描绘出诗人旅途中所见的迷茫、朦胧之景。细节描写:尾联中一个“复”字和一个“因”字,属于细节描写。“复”字传神地反映了诗人行踪飘零的羁旅生涯,“因”字表现诗人本放浪不羁,却因八公山中满眼桂树而难以自已的浪漫情怀,以小见大,于细微处展现诗人的心境和性格。

3. 分段赏析

《寄淮南友人》首联“红颜悲旧国,青岁歇芳洲”,采用倒装的句式,别具一格。正常语序应为“青岁歇芳洲,红颜悲旧国”。在青春年少之时,诗人于淮畔芳洲尽情游憩,彼时的他,或许沉醉于自然的美景与闲适的生活,然而当从芳洲归来后,内心却涌起了一种莫名的失落与隐怨。颔联“不待金门诏,空持宝剑游”,深刻地展现出诗人内心的矛盾。李白一方面对自由自在的山川游历充满向往,他渴望在天地间肆意驰骋,领略自然的壮美与奇妙,仗剑天涯,何等潇洒。但另一方面,他的仕途之念始终未曾断绝。“金门诏”象征着来自朝廷的重用,大唐天子的诏书是他曾经梦寐以求的。他渴望得到天子的赏识,在朝堂之上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现实却是他迟迟等不到那道诏书,只能手持宝剑,四处云游。这种矛盾的心态,使得他在追求自由与超脱的同时,内心始终怀揣着对仕途的一丝期望,陷入了一种纠结与挣扎之中。颈联“海云迷驿道,江月隐乡楼”,运用了精妙的对偶修辞手法,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富有诗意的画面。这两句诗是诗人此次游踪的生动记录。在旅途中,海上的云雾弥漫,将驿道遮蔽得若隐若现,诗人仿佛置身于一片混沌之中,前路迷茫,不知何处是归宿。而此时,江上的明月也隐没在故乡的高楼之后,勾起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尾联“复作淮南客,因逢桂树留”,又将笔触拉回到春天作客淮上的乐事。一个“复”字,生动地表现出诗人行踪的飘零无定。他的生活就像无根的浮萍,四处漂泊,偶然间再次来到淮南,成为这里的客人。而“因逢桂树留”则展现出诗人浪漫的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孟浩然《同张明府碧溪赠答》

下一篇:唐·李白《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

猜你喜欢